一种具有屏蔽件的插式连接,特别是由多点连接器插头和多点连接器插口构成的多排式多极插式连接,所述插式连接具有信号触点,所述信号触点按一定的接触图形布置成差动对,并与包围所述差动对的L型屏蔽元件一起构成触点组,其中,所述触点组成排成列布置,相邻列中的相邻触点组沿所述列的纵向彼此错开可规定的长度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长度约为同一列中两个相邻触点组之间的距离的一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屏蔽件的插式连接,特别是由多点连接器插头和多点连接器插口构成的多排式多极插式连接,所述插式连接具有信号触点,所述信号触点按一定的接触图形布置成差动对,并与包围所述差动对的L型屏蔽元件一起构成触点组,其中,所述触点组成排成列布置,相邻列中的相邻触点组沿所述列的纵向彼此错开可规定的长度布置。
技术介绍
同类型插式连接例如公开自DE 603 16 145 T2。在这种插式连接中,相邻列中的相邻触点组沿所述列的纵向错开可规定的长度布置。信号触点被L型屏蔽元件包围,但不是完全包围。出于这一原因,L型屏蔽元件逐列交替地旋转180°布置。此外,这种插式连接器的相邻列中的信号触点彼此错开一定长度布置,这个长度大体等于同一触点组中的信号触点之间的距离。这样的布置方式再加上L型屏蔽元件不完全遮蔽信号触点,以及屏蔽 传输。US 2001/0046810 Al以及US 6,328,602 BI所揭示的具有屏蔽件的插式连接器可以在减小信号触点间电磁耦合(串音)的同时提高密度和速度。为此,US 20001/0046810 Al设置了一个电连接器,该连接器的具有屏蔽件的插接件设置在其中一个部分中并横向于第二部分中的屏蔽件定向。该连接器的一个部分由具有屏蔽件的晶片制成,这些屏蔽件定位在晶片之间。其中一个部分中的屏蔽件具有接触部,以便与另一部分中的屏蔽件建立电连接。通过这种方式而产生的连接器不但容易制造,屏蔽性能也得到了改善。在US 6,328,602 B2所揭示的插式连接器中,相邻列中的信号触点和接地触点彼此错开布置,以便减少信号触点之间的串扰(串音)。屏蔽触点具有将信号接触元件部分包围的翼形突出部。这种结构很难实现信号接触元件和屏蔽接触元件的高密度分布。而且,这样一种连接器的信号特性也达不到最佳程度。EP I 470 618 BI也揭示过包括屏蔽件和信号触点的插式连接,信号触点按一定的接触图形布置成差动对,并与包围所述差动对的L型屏蔽元件一起构成触点组,其中,所述触点组成排成列布置。电气工业领域经常用直角插式连接器在两个印制电路板(例如背板和固定在该背板上的印制电路板)或印制电路板与连接线之间建立电连接。为此需要将多点连接器插头布置在第一印制电路板上,在另一个印制电路板上布置与该多点连接器插头相匹配的多点连接器插口。随后再借助插式连接器的多点连接器插口将这个印制电路板固定到第一印制电路板上,并使两个印制电路板发生电接触。这种连接器能达到很高的电信号传输频率。不仅需要对多点连接器插口和多点连接器插头内部的各种触点进行阻抗调整,以便抑制信号延迟和信号反射,还需为差动触点采用屏蔽措施。这种屏蔽效果通过EP I 470 618 BI所提出的L型屏蔽件而实现。为了达到最佳数据传输率,EP I 470 618 BI提出一种设有信号触点的插接板,这些信号触点按一定的接触图形布置成成排成列定向的差动对,其中,每个差动对均包括两个彼此间隔第一距离的信号触点;每个差动对均与一个接地屏蔽件连接,其中,每个接地屏蔽件均包括一个刀片部,该刀片部沿两个信号触点的一侧在这两个信号触点所构成的差动对中延伸,每个接地屏蔽件均包括一个侧边部,该侧边部沿相应差动对的末端延伸,相邻差动对彼此间隔第二距离,该第二距离大于第一距离。每个接地屏蔽件的刀片部的顶端均突出在相应差动对的每个信号触点的外侧末端之外。通过这样一种插式连接就能达到较高的数据传输率。但是由于触点组沿直线成排成列布置,不容易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尤其是很难提高数据传输率。这种连接器的另一缺点是结构精细易损,很多情况下稳定性不足以支持多点连接器插头和多点连接器插口这两个插式连接元件的反复插拔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对同类型的具有屏蔽件的插式连接进行改进,在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率的同时改善该插式连接的耐用性,从而也能实现反复插拔操作。·就前述类型的具有屏蔽件的插式连接而言,本专利技术用以达成这个目的的解决方案为相邻列中的相邻触点组彼此错开可规定的长度布置,其中,所述长度约为同一列中两个相邻触点组之间的距离的一半。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在同一列触点组之间以及相邻列触点组之间形成最大距离,从而实现信号触点的进一步小型化,还能通过增大相邻列信号触点之间的距离来进一步将数据传输率提高至25Gbit/sec.或以上。另一重要优点是,相邻列中的相邻触点组错开布置后,触点组之间会形成间隙,这些间隙一方面可以用来安置连接器壳体上的稳定元件,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改善相邻触点列之间的屏蔽效果的作用,下文还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其他有利特征、设计方案及实施方式请参阅从属权利要求。根据一种特别有利的实施方式,所述可规定的长度约为同一列中两个相邻触点组之间的距离的一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同一列触点组之间以及相邻列触点组之间形成最大距离。所述多点连接器插口的位于同一列中的触点组优选布置在同一个晶片中。这样能大幅简化连接器的制造,因为将这样的晶片叠层布置就可以形成该连接器。为了获得最佳屏蔽效果,本专利技术提出在相邻晶片之间各设置一个屏蔽片。由于相邻触点列中的触点组错开布置,这样就可以使这些屏蔽片的接触元件错开布置,从而与相邻触点组的屏蔽元件实现接触。为此,所述屏蔽片在其靠近插孔一侧优选具有多个弯曲并一端逐渐变细的接触弹簧,这些接触弹簧嵌在相邻晶片上与这些接触弹簧相匹配的槽口中。这种设计方案只有在相邻列触点组错开布置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即使在结构进一步小型化的情况下,差动触点对也不会与屏蔽片的接触弹簧发生接触。因为,错开排布的布置方式使得差动触点对与屏蔽片的接触弹簧之间也形成了最大距离。为此,所述屏蔽片在所述弯曲并一端逐渐变细的接触弹簧区域内优选实施地相对较细。这样既能改善弹性效果,又能将有限的结构空间考虑在内。所述多点连接器插头和所述多点连接器插口均是在电路板侧通过焊接或压接技术固定在电路板上并与电路板接触,为了能够在遵守连接器侧的规定网格尺寸的同时在电路板侧实现相对较小的网格尺寸,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有利设计方案是所述多点连接器插头的接触元件一端逐渐变细,从而使得相邻接触元件之间在电路板侧的距离略小于这些接触元件在连接器侧的距离。优选通过在电路板侧对上述接触元件进行压印处理来实现这种一端逐渐变细的结构。这种结构也能批量制造。根据一种特别有利的设计方案,多点连接器插头壳体上的加固筋布置在所述错开布置的触点组的形成间隙的区域内。如此一来,触点组列的两侧都将存在这样的加固筋,这些加固筋以间隔一个列宽的距离分布在触点组列左右两侧。这部分加固筋能显著提高极易受到影响的刀片壳体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插式连接的多点连接器插口和多点连接器插头的等轴测示意图; 图2为相邻触点组的排布图;图3a和图3b为本专利技术多点连接器插口在不同视角下的等轴测结构分解图;图4为多点连接器插口的晶片;图5为多点连接器插口的“插接面(Steckergesicht) ” ;图6为多点连接器插口的屏蔽片以及一部分多点连接器插口的等轴测示意图;图7为屏蔽片装入多点连接器插口后,屏蔽片的接触弹簧的布置情况;图8为多点连接器插头的等轴测视图,部分为分解图;图9为多点连接器插头的差动触点对的触点;图10为多点连接器插头的俯视图;以及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09.09.08 DE 102009040487.21.一种具有屏蔽件的插式连接,特别是由多点连接器插头和多点连接器插口构成的多排式多极插式连接,所述插式连接具有信号触点,所述信号触点按一定的接触图形布置成差动对,并与包围所述差动对的L型屏蔽元件一起构成触点组,其中,所述触点组成排成列布置,相邻列中的相邻触点组彼此错开可规定的长度(13)布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长度(13)约为同一列中两个相邻触点组之间的距离(12)的一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插式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点连接器插口的位于同一列中的触点组布置在同一个晶片(180)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式连接,其特征在于, 相邻晶片(180)之间各设有一个屏蔽片(30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式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片(300)在其靠近插孔一侧具有多个弯曲并一端逐渐变细的接触弹簧(333),所述接触弹簧嵌在相邻晶片(18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拉波恩,
申请(专利权)人:厄尼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