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37302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2 01: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所述导光板包括:阶梯状的拐角,其中,所述阶梯状的拐角上设置有网点补强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由于采用了阶梯状拐角和设置在拐角的网点补强区域,使得拐角区域的光线得到了进一步引导,从而对导光板拐角处的出射光线进行了补偿,提高了拐角处的出光量,实现了消除拐角暗影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特别涉及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
技术介绍
随着工艺的进步,液晶显示器件因其轻薄、节能、低辐射等优点而成为当前主流的显示设备;但因为液晶面板本身不能发光,液晶显示器件必须有额外的光源为面板提供显示用光线。在液晶显示器件的背光源中,虽然冷阴极荧光灯(CCFL,Cold CathodeFluorescent Lamp) 一度占据着统治地位,但由于LED (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具有宽色域、白点可调、高调光率及长寿命等优点,近来已被开发作为新型的液晶显示器件背光源,并已在一些台式液晶显示器以及液晶电视中得到应用。用于大尺寸TFT(Thin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液晶电视的背光源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了 LED光源。早期液晶显示器件的背光源通常为直下式,即在液晶面板背部提供CCFL或LED光源,光源发出的光直接照射到液晶面板上。直下式虽然较易实现,背光的亮度和质量也能得到保证,但由于背光源分布在液晶面板背部且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造成显示器件的厚度无法进一步减小,无法跟上显示器件日益轻薄化的趋势。随着单颗LED亮度的不断提高,在液晶显示器背光中所用的LED灯的个数在越来越少,因而市面上已开始逐步采用侧边式LED背光取代直下式LED背光,以进一步降低液晶显示器件的厚度。常见的侧边式LED背光是在导光板的一侧或两侧的侧边上贴有整条LED灯条形成的光源,在液晶面板的背部有一导光板(LGP,Light Guiding Panel), LED灯条发出的光经过导光板的引导在液晶面板背部形成均匀的照射。但是在实现本专利技术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由于侧边式背光的出光面与入光面垂直,光线必须经过多次反射才能对面板形成照射,出射光线的光程较长极易受多种器件不良的影响;此外,由于LED的发光角度有限,在边角处接收的光能有限,因此侧边式背光较易存在灯珠、灯影、暗影、暗带等瑕疵,尤其是在拐角处的暗影最为严重,影响了显示器件的最终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侧边式LED背光的拐角暗影问题,提供了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阶梯状的拐角,其中,所述阶梯状的拐角上设置有网点补强区。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同时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导光板。再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同时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器件,所述液晶显示器件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三)有益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由于采用了阶梯状拐角和设置在拐角的网点补强区域,使得拐角区域的光线得到了进一步引导,从而对导光板拐角处的出射光线进行了补偿,提高了拐角处的出光量,实现了消除拐角暗影的目的。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导光板拐角处光线补偿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导光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导光板的又一种结构不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通过改进导光板的结构和增加网点补强区域来进一步引导光线,从而对导光板拐角处的出射光线进行补偿,提高了拐角处的出光量,实现了消除拐角暗影的目的。具体地,参见图I,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导光板包括阶梯状的拐角,所述阶梯状的拐角上设置有网点补强区。下面将结合各附图里的更优选的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导光板网点是指形成在导光板底面上的多个散射点,用于对光源照入导光板的光线进行散射,使光线发散更加均匀并使光线照向导光板的顶面(即贴近液晶面板的一面),从而对液晶面板形成均匀照射。导光板网点按图案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印刷式和非印刷式,印刷式是在导光板一面用高反射率且不吸光的油墨材料印刷出网点;非印刷式则是采用精密模具在导光板成型时使导光板一面上形成有密布的微小凸点,利用光密材料中的全反射现象对光线进行散射。实践表明,导光板网点的形状对光的散射影响不大,而网点的排布规律(如不同位置的网点分布密度等)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输出光的均匀度和亮度。实施例I在图I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I中,导光板的网点分为多个区域,其中内周线条I所示为从正面观察显示屏时,显示器件前壳的内边缘在导光板上的投影线,内周线条I所围成的区域通常称为显示器件的可视区域;外周线条2所示为显示模组内部的胶框边所压的光学膜片的边缘线,内周线条I与外周线条2之间所围区域通常称为可视区域的外围区域;外周线条2之外的区域通常称为非可视区域。通过设置在导光板侧边上的LED 3来提供光源。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主要对非可视区域的网点分布进行改进,可视区域及可视区域的外围区域中按现有的方式设计网点即可。如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I中将导光板的拐角设置为阶梯状(直角锯齿),在该阶梯状的拐角处设置有三角形网点补强区4。其中所述三角形网点是指在拐角的各级阶梯上铺满反射用油墨(一般为乳白色),由于阶梯本身为直角锯齿,每级阶梯全部铺满后自然形成直角三角形;此外,网点是对导光板上的光线散射/反射区域的统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I中的三角形网点补强区4是一个完整的散射/反射区域,并不像可视区域中的网点一样是分散的点状,设计时不用考虑该区域的网点密度和直径,只是在制备导光板网点的同时将该区域全部用油墨覆盖即可。在导光板中,暗影区域的形状通常是由导光板角部向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即导光板的角部最暗,从角部向中心位置依次渐变增亮;如果将导光板拐角的网点补强区做成矩形,虽然同样能对暗影区域进行亮度补偿,但由于矩形网点补强区的补偿效果是从矩形边开始向中心扩散,与暗影区的形状并不相符,会导致部分地区(如矩形上部反射光照射区域)可能被过度补偿而出现亮度异常。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将导光板拐角设置为阶梯 状,在阶梯状的拐角上设置网点补强区。实施例I的三角形网点补强区的补偿效果如图2所示,反射光5的传播趋势是从拐角处向中心扩散,基本与网点补强区4的三角形斜边平行,因而在对暗影区域进行亮度补偿的同时,其补偿区域的形状正好与暗影区域分布情况相符,使得暗影区域得到了恰当的补偿,显示亮度均匀,既消除了拐角暗影又不至于出现亮度异常。进一步参见图3,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I中,网点补强区三角形的高度可根据暗影区域6的高度来确定,暗影区域6的实际形状应该是从角部向中心扩散的发散形状(比如以角部为顶点的三角形或扇形区域),但为了形象表示该区域的高度,图3中将暗影区域6描绘成矩形。暗影区域6的范围可以通过观测或软件仿真来确定,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I中,网点补强区的最上端顶点P位置应不低于暗影区域6最高点的高度,网点补强区最下端三角形的底边应低于可视区域的外围区域的高度(即低于图I中外围周线2的高度)。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光源3发出的光线被进一步引导,使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 阶梯状的拐角,其中,所述阶梯状的拐角上设置有网点补强区。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网点分为可视区域、可视区域的外围区域以及非可视区域,所述网点补强区设置在所述非可视区域中。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点补强区是设置在所述阶梯状的拐角的各级阶梯上的光线散射/反射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点补强区为圆形、扇形和/或三角形。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点补强区的最上端顶点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奔付国敬宋志成赵泓博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