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厌氧水解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817280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8 05: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厌氧水解污水处理装置。由筒体(9)底部的布水器(12),筒体(9)一侧的人孔(15)和排泥管(14),人孔(15)上部的填料框架(7)及其与其固结的倾斜角为60-85°的平板填料(8),筒体(9)顶端的配水器安装架(2)以及配水器组成,配水器由一根配水器中心管(4)和配水器支管(3)构成,配水器支管(3)数量与布水器(12)的数量相同并通过配水软管(11)连接,配水器中心管(4)底端与进水管(1)连接,筒体(9)上面设有出水堰(17),出水堰(17)处设有出水管(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配水均匀、处理效率高、不易堵塞,结构简单且占地少、投资省,具有重大工程应用价值。(*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厌氧水解污水处理装置,具体是ー种应用于难降解エ业废水处理,提升废水的可生化性,以及印染、染料等高色度废水的脱色处理等的水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常用的厌氧水解反应器有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脉冲布水厌氧水解反应器和带内回流的厌氧水解反应器。前两种厌氧处理装置是通过穿孔管进行布水,均匀性受限制且易堵塞。而带污泥回流的厌氧水解装置需要増加回流泵,因而增加设备成本和运行费用。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0710062969. 9”的中国专利“升流式复合厌氧水解酸化处理装置及方法”中,采用带内回流的污泥处理系统,导致能耗低,上部填充弹性填料,但弹性填料分离原理主要为截留,不能降低雷诺数(Re),泥水分离效果有限,而其生物量不如单一活性污泥法,且大量填料的阻拦进ー步增加水头损失,造成空间利用率低、能耗大的缺点。 另外,上述装置的进水方式通常采用压力流配水系统,或重力流脉冲配水系统。压力流配水采用枝状或环状穿孔配水方式,穿孔配水易造成孔ロ堵塞且难以及时发现而造成布水不均;另一方面,由于布水装置淹没于池底难以维护,长时间运行导致产生死区,使反应器有效容积下降。重力流脉冲配水系统存在带入空气进入反应区的缺陷而降低厌氧水解池的反应效率。固液分离通常采用外接中沉池、分区隔离法或弾性填料填充法,但是外接法増加造价和污泥回流能耗,分区隔离法导致水解酸化池利用率下降,填料填充法泥水分离效率低,且不能维持较高的生物量。关于填料,目前通用填料主要有蜂窝状填料、纤维组合填料、立体弾性填料和板状填料。板状填料一般为波纹型,平板填料首次见报道为酶浮系列离子型酶促悬浮填料(专利申请号200810040852. 8),但一般用于接触氧化法(浸没式曝气生物滤池)中作为生物膜法的载体,少数用于厌氧反应器,未见用于反应器的泥水分离。普通沉淀池主要有平流式沉淀池、斜板/斜管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等。其中斜板/斜管沉淀池应用“浅池原理”,充分提高单位体积的分离效率,缩短沉淀时间,并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广泛应用于泥水分离器,未见用于厌氧水解反应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厌氧水解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能确保良好的水力条件和固液分离效果,并最大程度降低能耗,具有设备成本和运行费用低的优点。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对现有的厌氧水解装置的研究和长期实践发现,厌氧水解的待处理污水提升进入水解池内,通过配水系统同污泥床快速、均匀地混合,污泥床类似于过滤层,将进水中的颗粒物质与胶体物质迅速截留和吸附,然后被大量的水解菌分解,许多不溶性的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物质,大分子、难降解的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物质。水解反应后的泥水混合液流入分离区,通过自然沉降分离或三相分离器装置使污泥沉降并返回至反应区,清液通过出水堰排出,因此进水分配系统与反应后固、液分离系统对厌氧水解装置工作效率的极其重要。本技术针对现有厌氧水解装置的缺陷,采用整合技术进行设计,将配水器、平板填料等巧妙应用到适当的位置。包括筒体、进水管、配水器、出水管、平板填料、排泥ロ,其结构要点是筒体的形状为方形或圆形。筒体底部的底板上固结若干个布水器,布水器的分布是根据底板的形状均匀分布成方阵或由中心向筒体的侧壁发射的圆形,每个布水器的形状为倒扣在底板上并开设出水槽的漏斗形状;筒体ー侧开设人孔,人孔上有盲板,贯穿盲板的人孔内设有排泥管,排泥管的管ロ距离底板为2-5cm ;人孔上部设有填料框架,填料框架由上下各2根与筒体的侧壁固结的槽纲组成,上面2根槽钢分别与平板填料顶端的填料固定杆两端固结,下面2根槽钢分别与平板填料底端的填料固定杆两端固结;每ー块平板填料与筒体底面的夹角为60-85° ;筒体顶端固结配水器安装架,配水器安装架的中心为配水器安装井,配水器安装井内设有配水器,通过配水器固定板将配水器与配水器安装井牢固连接;配水器由一根配水器中心管和1-2圈围绕中心管均匀分布的配水器支管构成,配水器中心管底端与进水管连接,配水器支管的数量与布水器的数量相同,并通过配水软管与布水器连接,连接时配水软管穿过平板填料之间的间隙,进水管与筒体的顶端之间沿筒体内壁一周设有出水堰,出水堰处贯穿筒体的侧壁上开设出水管。 本技术的优点是I.由于本技术的配水通过配水软管将底部的布水器与配水器支管相连,实现了定点分散出水,而且可实现水力搅拌而无需另设机械搅拌器,解决了现有装置的配水不均匀、处理效率低、易堵塞的缺陷,也节省了运行费用。2.由于本技术采用了倾斜的平板填料,使沉淀反应与污泥反应耦合,促进了泥水分离,提高了表面负荷和分离效果,同时作为微生物载体为世代周期长的微生物创造条件,丰富微生物相且提高反应空间利用率,尤其是当废水水质调节体积比为I : 3-1 10吋,更体现了分离效果好和污泥反应区生物量大的优点。3.由于本技术采用了倾斜的平板填料,使沉淀区与污泥反应区无物理隔离,増加了有效分离面积,因此构造简单,维修方便,且占地少、投资省,具有重大的工程应用价值。4.由于本技术的排泥管设置在人孔中,所以一旦发生堵塞,坼开盲板,彻底清洗,有维护方便的优点。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A-A剖面图图中I-进水管;2_配水器安装架;3_配水器支管;4_配水器中心管;5_配水器安装井;6-出水管;7_填料框架;8_平板填料;9_筒体;10_污泥反应区;11_配水软管;12_布水器;13-底板;14_排泥管;15_人孔;16_填料固定杆;17_出水堰;18_配水器固定板;19_筒体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请看图ト3。总有效容积为500m3的本技术的筒体9为正方形。筒体9底部为筒体底座19,筒体底座19上有底板13,底板13上焊接36个布水器12,布水器12均匀分布成方队。每个布水器12的形状为倒扣在底板13上的漏斗形状,布水器顶端(漏斗的嘴)设有防止配水软管11滑脱的螺纹,布水器上开设出水槽。筒体9 ー侧开设人孔15,贯穿人孔15的盲板设有排泥管14,排泥管14的管ロ距离底板13为2-5cm。排泥管14与污泥泵连接,以便加入活性污泥或将剩余污泥排除。人孔15上部设有填料框架7,填料框架7由上、下各2根与筒体9的侧壁固结的槽纲组成,上面2根槽钢分别与平板填料8顶端的填料固定杆16两端焊接牢固,下面2根槽钢分别与平板填料8底端的填料固定杆16两端焊接牢固,每ー块平板填料8与筒体9底面的夹角为75°,平板填料8上面为沉淀耦合反应区,体积为100m3,平板填料8下面为污泥反应区10,体积300m3。筒体9顶端固定连结中心有配水器安装井5 的配水器安装架2,配水器安装架2为混凝土浇铸而成的。配水器安装井5内设有配水器,通过配水器固定板18与配水器安装井5牢固连接。配水器由一根配水器中心管4和2圈配水器支管3及其将它们的位置固定牢的支撑板组成,内圈6个外圈30个,围绕配水器中心管4均匀分布,每根配水器支管3底端设有防止配水软管11滑脱的螺纹。配水器中心管4底端与进水管I连接,进水管I和配水器中心管4的管径均采用DN200。配水器支管3的数量与布水器12的数量相同,并通过配水软管11将配水器支管3与布水器12对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厌氧水解污水处理装置,包括配水器、进水管(I)、出水管出)、平板填料(8)、排泥ロ(14),其特征是筒体(9)底部的底板(13)上固结布水器(12),布水器(12)的分布是根据底板(13)的形状均匀分布成方阵或由中心向筒体(9)的侧壁发射的圆形,每个布水器(12)的形状为倒扣在底板(13)上并开设出水槽的漏斗;筒体(9) ー侧开设人孔(15),贯穿人孔(15)的盲板设有排泥管(14),排泥管(14)的管ロ距离底板(13)2-5cm;人孔(15)上部设有填料框架(7),填料框架(7)由上下各2根与筒体(9)的侧壁固结的槽钢组成,上面2根槽钢分别与平板填料(8)顶端的填料固定杆(16)的两端固结,下面2根槽钢分别与平板填料(8)底端的填料固定杆(16)的两端固结;每ー块平板填料(8)与筒体(9)底面的夹角为60-85° ;筒体(9)顶端固结配水器安装架(2),配水器安装架(2)中心为配水器安装井(5),配水器安装井(5)内设有配水器,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标王浩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泓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