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隔板导轨式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的撞击吸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807890 阅读:2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7 05: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隔板导轨式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的撞击吸能装置,包括多孔固体元件;多孔固体元件至少为两件,相邻两多孔固体元件之间设置活动隔板,多孔固体元件的件数比活动隔板的件数多一件,一组多孔固体元件及其活动隔板组成串联式多孔固体元件组件;多孔固体元件组件安装在通孔端板、导轨和导轨端板之间,导轨位于通孔端板外侧的一端安装预紧件;导轨上套装通孔端板、活动隔板和导轨端板;导轨上设置导槽;活动隔板和通孔端板与导槽对应的位置设置尺寸和数量相匹配的导向头;当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组件受到外力作用被压缩时,活动隔板和通孔端板在导杆上滑行到设定距离。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合理,撞击吸能容量大,工作平稳可靠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安全撞击吸能装置,特别是涉及ー种将多个多孔固体元件串联起来吸收撞击能量的隔板导轨式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的撞击吸能装置
技术介绍
单件的多孔固体元件在吸能装置中被广泛应用,由于其平台カ稳定,峰均比可观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包装工程等领域。以铝蜂窝元件为例,其具有的结构质量轻、刚度大、比吸能高的优良特性,成为碰撞吸能装置首选的元件之一。目前的蜂窝吸能装置,一般都采用单件的蜂窝芯材或与薄壁金属外壳组合组成 。其不足之处对于轨道列车及城轨车辆而言,很难依靠单件蜂窝元件实现巨大冲击动能的有效吸收。换句话说单件的长大蜂窝元件或简单串联蜂窝元件容易失稳,而单件的短小蜂窝元件吸能有限,所以单个蜂窝元件的吸能与现实需求存有差距。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将多个在吸能时不失稳的短小多孔固体元件通过合适的结构或构件串联起来的,能够满足轨道列车及城轨车辆使用要求的,吸能容量大的、工作平稳可靠的、吸能效果好的隔板导轨式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的撞击吸能装。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包括多孔固体元件;所述多孔固体元件至少为两件,相邻两多孔固体元件之间设置活动隔板,且多孔固体元件的件数比活动隔板的件数多一件,ー组多孔固体元件及其活动隔板组成串联式多孔固体元件组件;所述多孔固体元件组件安装在通孔端板、导轨和导轨端板之间,所述导轨位于通孔端板外侧的ー端安装预紧件;所述导轨至少为两根,其上套装通孔端板、活动隔板和导轨端板;所述导轨上设置导槽;所述活动隔板和通孔端板与导槽对应的位置设置尺寸和数量相匹配的导向头;当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组件受到外力作用被压缩时,活动隔板和通孔端板在导杆上滑行到设定距离。所述多孔固体元件为金属蜂窝元件、金属泡沫元件、非金属泡沫元件、多孔格栅元件。所述通孔端板、活动隔板、导轨端板与多孔固体元件相接触的面上设置凹槽。所述导轨端板安装在迎接撞击源的一端,导轨端板的两侧分别与导轨刚性连接构成“ Π ”型结构,“ Π ”型结构中安装多孔固体元件组件;所述通孔端板安装在远离撞击源的一端。所述导轨端板安装在远离撞击源的一端,导轨端板的两侧分别与导轨刚性连接构成“ Π ”型结构,“ Π ”型结构中安装多孔固体元件组件;所述通孔端板安装在迎接撞击源的一端,且通孔端板上安装撞击杆。所述导槽与导向头为燕尾形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优点结构简单合理,易于制造、安装与更换,撞击吸能容量大,工作平稳可靠效果好,能够有效避免失稳。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I的构造示意图。图2为图I俯视图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I和图3的A-A剖视结构示意放大图。 图5为图I和图3的B-B剖视结构示意放大图。图中I-通孔端板,2-导轨,3-活动隔板,4-导轨端板,5-多孔固体元件,6_导槽,7-导向头,8-凹槽,9-预紧件,10-撞击杆。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ー步说明 參照附图,包括多孔固体元件5 ;所述多孔固体元件5至少为两件,相邻两多孔固体元件5之间设置活动隔板3,且多孔固体元件5的件数比活动隔板3的件数多一件,ー组多孔固体元件5及其活动隔板3组成串联式多孔固体元件组件;所述多孔固体元件组件安装在通孔端板I、导轨2和导轨端板4之间,所述导轨2位于通孔端板I外侧的一端安装预紧件9 ;所述导轨2至少为两根,其上套装通孔端板I、活动隔板3和导轨端板4 ;所述导轨2上设置导槽6 ;所述活动隔板3和通孔端板I与导槽6对应的位置设置尺寸和数量相匹配的导向头7 ;当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组件受到外力作用被压缩时,活动隔板3和通孔端板I在导杆2上滑行到设定距离。所述多孔固体元件5为金属蜂窝元件、金属泡沫元件、非金属泡沫元件、多孔格栅元件。所述通孔端板I、活动隔板3、导轨端板4与多孔固体元件7相接触的面上设置凹槽8。所述导轨端板4安装在迎接撞击源的一端,导轨端板4的两侧分别与导轨2刚性连接构成“ Π”型结构,“Π”型结构中安装多孔固体元件组件;所述通孔端板I安装在远离撞击源的一端。所述导轨端板4安装在远离撞击源的一端,导轨端板4的两侧分别与导轨2刚性连接构成“ Π”型结构,“Π”型结构中安装多孔固体元件组件;所述通孔端板I安装在迎接撞击源的一端,且通孔端板I上安装撞击杆10。所述导槽6与导向头7为燕尾形结构。设置活动隔板3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多孔固体元件5受压时的各向异性的技术问题,能够均衡单个多孔固体元件5的受カ条件和调整其整体变形趋于一致。设置凹槽8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夹持多孔固体元件5的可靠性。在以下实施例中 所述导轨2为四根,通孔端板I和导轨端板4各ー块,活动隔板3为两块,多孔固体元件5为三件。所述通孔端板I、活动隔板3、导轨端板4与多孔固体元件7相接触的面上设置凹槽8。以下实施例中的多孔固体元件5均采用铝蜂窝元件。实施例I : 按照附图1、2、4、5组装。所述导轨端板4安装在迎接撞击源的一端,导轨端板4的两侧分别与导轨2刚性连接构成“ Π”型结构,“Π”型结构中安装多孔固体元件组件;所述通孔端板I安装在远离撞击源的一端。当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组件受到外力作用被压缩时,多孔固体元件5及其活动隔板3和通孔端板I在导轨2上滑行到设定距离。 实施例2 按照附图3、4、5组装。所述导轨端板4安装在远离撞击源的一端,导轨端板4的两侧分别与导轨2刚性连接构成“ Π”型结构,“Π”型结构中安装多孔固体元件组件;所述通孔端板I安装在迎接撞击源的一端,且通孔端板I上安装撞击杆10。当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组件受到外力作用被压缩吋,多孔固体元件5及其活动隔板3和通孔端板I在导轨2上滑行到设定距离。将现有的蜂窝结构的元件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组装起来,就形成了大容量的撞击吸能装置,该装置解决了多个简单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的失稳问题,且工作可靠,吸能效果好,制造简单,成本低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隔板导轨式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的撞击吸能装置,包括多孔固体元件(5);其特征在干所述多孔固体元件(5)至少为两件,相邻两多孔固体元件(5)之间设置活动隔板(3),且多孔固体元件(5)的件数比活动隔板(3)的件数多一件,ー组多孔固体元件(5)及其活动隔板(3)组成串联式多孔固体元件组件;所述多孔固体元件组件安装在通孔端板(I)、导轨(2)和导轨端板(4)之间,所述导轨(2)位于通孔端板(I)外侧的一端安装预紧件(9);所述导轨(2)至少为两根,其上套装通孔端板(I)、活动隔板(3)和导轨端板(4);所述导轨(2)上设置导槽(6);所述活动隔板(3)和通孔端板(I)与导槽(6)对应的位置设置尺寸和数量相匹配的导向头(7);当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组件受到外力作用被压缩时,活动隔板(3)和通孔端板(I)在导杆(2 )上滑行到设定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隔板导轨式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的撞击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固体元件(5)为金属蜂窝元件、金属泡沫元件、非金属泡沫元件、多孔格栅元件。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隔板导轨式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的撞击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端板(I)、活动隔板(3)、导轨端板(4)与多孔固体元件(7)相接触的面上设置凹槽(8)。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隔板导轨式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的撞击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端板(4)安装在迎接撞击源的一端,导轨端板(4)的两侧分别与导轨(2)刚性连接构成“ Π ”型结构,“ Π ”型结构中安装多孔固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红旗梁习锋高广军鲁寨军许平姚松王中钢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