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收发模块、光通信设备和光通信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803517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5 0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收发模块、光通信设备和光通信系统。该光收发模块中,第一光发射组件、第一波分复用器和光纤适配器之间形成第一光路,第二光发射组件、第一波分复用器和光纤适配器之间形成第二光路;第一光路上,在第一波分复用器和第一光发射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二波分复用器,第一光接收组件、第二波分复用器、第一波分复用器和光纤适配器之间形成第三光路;第二光路上,在第一波分复用器和第二光发射组件之间设置有分光器,第二光接收组件、分光器、第一波分复用器和光纤适配器之间形成第四光路。本实施例技术方案通过在光收发模块内形成4个光路,使得测试信号和数据信号的收发可通过不同的光路进行传输,避免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光纤通信技木,尤其涉及一种光收发模块、光通信设备和光通信系统
技术介绍
光纤接入网是指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网络环境,由于光纤接入具有巨大的带宽容量,且随着网络带宽需求的不断增长,光纤接入网已成为未来网络接入的主要发展趋势。在光纤通信传输中,为确保光纤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设置光时域反射计(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 0TDR)对光纤线路的状态进行检测,以便于为光纤网络的维护提供快速的分析和故障定位提供依据。OTDR工作吋,需要向待测光纤中发射测试光信号,并通过測量测试光信号在光纤中的后向反射和散射信号,来获知待测光纤线路的状态信息,判断待测光纤上的事件点,为光纤网络的维护提供快速分析和故障定位,因此,在光纤通信中,光通信设备在进行数据光信号的发射和接收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测试光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目前,数据光信号和测试光信号的收发共用光发射组件和光接收组件,即现有光通信设备中,作为光发射和接收的光收发模块包括ー个光信号接收组件和ー个光信号发射组件,测试信号和数据信号的发射均是通过ー个光信号发射组件来发送光信号,测试信号和数据信号的接收均是通过ー个光信号接收组件来接收光信号。但是,现有共用发射组件和接收组件时,测试信号和数据信号之间会相互干扰,导致数据信号劣化,数据信号传输的准确性较低,甚至会出现数据传输中断;同时,测试信号和数据信号相互干扰,会影响OTDR测试性能,限制OTDR性能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收发模块、光通信设备和光通信系统,可有效克服现有光收发模块中数据信号和测试信号共用光发射组件和光接收组件存在的信号相互干扰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收发模块,包括第一光发射组件、第二光发射组件、第一光接收组件、第二光接收组件、第一波分复用器和光纤适配器,其中所述第一光发射组件、第一波分复用器和光纤适配器之间形成第一光路,所述第ニ光发射组件、第一波分复用器和光纤适配器之间形成第二光路;所述第一光路上,在所述第一波分复用器和第一光发射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二波分复用器,且所述第一光接收组件、第二波分复用器、第一波分复用器和光纤适配器之间形成第二光路;所述第二光路上,在所述第一波分复用器和第二光发射组件之间设置有分光器,且所述第二光接收组件、分光器、第一波分复用器和光纤适配器之间形成第四光路;所述第一光发射组件发射的第一数据光信号通过所述第一光路传输至所述光纤适配器,从所述光纤适配器输入的第二数据光信号通过所述第三光路传输至所述第一光接收组件;所述第二光发射组件发射的第一测试光信号通过所述第二光路传输至所述光纤适配器,从所述光纤适配器输入的第二测试光信号通过所述第四光路传输至所述第二光接收组件,所述第二测试光信号为所述第一测试光信号在光纤中的反射光信号。如上所述的光收发模块,优选地,所述分光器与第一波分复用器之间设置有光反射器。如上所述的光收发模块,优选地,所述第二波分复用器与第一波分复用器之间设置有光反射器。如上所述的光收发模块,优选地,还包括壳体,各光学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如上所述的光收发模块,优选地,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支撑结构,各光学模块通过相应的支撑结构安装在所述壳体内。如上所述的光收发模块,优选地,还包括壳体,各光学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如上所述的光收发模块,优选地,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多个支撑结构,各光学模块通过相应的支撑结构安装在所述壳体内。如上所述的光收发模块,优选地,所述第一波分复用器与所述第一光路呈45度角、所述光反射器和第二光路呈45度角倾斜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同一平面a上,所述平面a为所述第一光路和第二光路形成的平面;所述第二波分复用器与第一光路呈45度角倾斜安装在与所述平面a垂直的平面b上;所述分光器与第二光路呈45度角倾斜安装在与所述平面a垂直的平面c上。如上所述的光收发模块,优选地,所述第二波分复用器和第一光发射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一光隔离器。如上所述的光收发模块,优选地,所述分光器与第二光发射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二光隔离器。如上所述的光收发模块,优选地,所述分光器的一侧设置有光吸收器,用于吸收所述第二光路上的第一测试光信号经过分光器反射的光信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ー种光通信设备,包括数据信号处理模块、测试信号处理模块和上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收发模块,其中所述数据信号处理模块与所述光收发模块中的第一光发射组件和第一光接收组件连接;所述测试学信号处理模块与所述光收发模块中的第二光发射组件和第二光接收组件连接。上述的光收发模块中,所述分光器与第一波分复用器之间设置有光反射器。或者,所述第二波分复用器与第一波分复用器之间设置有光反射器。上述的光收发模块还可包括壳体,各光学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支撑结构,各光学模块通过相应的支撑结构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上述的光收发模块中,所述壳体内可设置有多个支撑结构,各光学模块通过相应的支撑结构安装在所述壳体内。其中,所述第一波分复用器与所述第一光路呈45度角、所述光反射器和第二光路呈45度角倾斜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同一平面a上,所述平面a为所述第一光路和第二光路形成的平面;所述第二波分复用器与第一光路呈45度角倾斜安装在与所述平面a垂直的平面b上;所述分光器与第二光路呈45度角倾斜安装在与所述平面a垂直的平面c上。上述的光收发模块中,所述第二波分复用器和第一光发射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一光隔离器。上述的光收发模块中,所述分光器与第二光发射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二光隔离器。上述的光收发模块中,所述分光器的一侧设置有光吸收器,用于吸收所述第二光路上的第一测试光信号经过分光器反射的光信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ー种光通信系统,包括光线路终端、光分配网络和光网络単元,其中所述光线路终端采用上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通信设备;所述光线路终端与所述光分配网络连接,所述光分配网络与至少ー个所述光网络单元连接本技术提供的光收发模块、光通信设备和光通信系统,通过设置分光器、第一波分复用器和第二波分复用器,从而可形成4个光路,分别进行数据光信号、测试光的接收和发送,使得数据光信号和测试光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分别由単独的光发射组件和光接收组件实现,避免数据光信号和测试光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数据光信号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提高OTDR测试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ー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A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光收发模块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IB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光收发模块封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IC为图IB中第一光路上各光学模块的安装结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ニ提供的光收发模块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光收发模块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光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光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收发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光发射组件、第二光发射组件、第一光接收组件、第二光接收组件、第一波分复用器和光纤适配器,其中 所述第一光发射组件、第一波分复用器和光纤适配器之间形成第一光路,所述第二光发射组件、第一波分复用器和光纤适配器之间形成第二光路; 所述第一光路上,在所述第一波分复用器和第一光发射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二波分复用器,且所述第一光接收组件、第二波分复用器、第一波分复用器和光纤适配器之间形成第三光路; 所述第二光路上,在所述第一波分复用器和第二光发射组件之间设置有分光器,且所述第二光接收组件、分光器、第一波分复用器和光纤适配器之间形成第四光路; 所述第一光发射组件发射的第一数据光信号通过所述第一光路传输至所述光纤适配器,从所述光纤适配器输入的第二数据光信号通过所述第三光路传输至所述第一光接收组件; 所述第二光发射组件发射的第一测试光信号通过所述第二光路传输至所述光纤适配器,从所述光纤适配器输入的第二测试光信号通过所述第四光路传输至所述第二光接收组件,所述第二测试光信号为所述第一测试光信号在光纤中的反射光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收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器与第一波分复用器之间设置有光反射器。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收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波分复用器与第一波分复用器之间设置有光反射器。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收发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各光学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收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支撑结构,各光学模块通过相应的支撑结构安装在所述壳体内。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光收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锦蓉杨素林曾同新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