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种充电系统,在对车用电池进行充电时能够仅在主开关断开的状态下充电,价格低廉。该充电系统通过将充电器侧连接器连接在车体侧充电连接器上,对电池进行充电,该车体侧充电连接器具有与电池的正极侧及负极侧连接的正极输入部及第一负极输入部和第二负极输入部,该充电器侧连接器具有设置在充电器主体上的与正极输入部及与第二负极输入部和第一负极输入部连接的第一正极输出部和第二正极输出部和负极输出部,在电池的负极侧与第二负极输入部之间,设置有当车体的电源开关断开时接通、当该电源开关接通时断开的连动开关,第一正极输出部与第二正极输出部经由设置在充电器主体上的继电器回路的线圈而连接,在第一正极输出部上,连接有通过线圈来进行开关切换的继电器回路的继电器开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对设置在车体上的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在以下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以下技术,即,在对安装在车体上的电池进行充电期间,当误将外部的充电器接通(引きずって)并行驶时,为了防止电池短路或发生触电事故,设置有将电池线路切换于控制器与充电器侧的切换开关,并使该切换动作与主开关的动作连动。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7-274309号公报但是,在通过切换开关来切换电池的输出电压的情况下,由于电池的电压是用于车辆驱动的高电压,要求切換接点能够承受电压容量大的电弧,因此切换开关的价格非常高,导致在使用于ニ轮机动车时成本过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以上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在对车用电池进行充电时能够仅在主开关断开的状态下进行充电的廉价的充电系统。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第一专利技术的充电系统通过将充电器侧连接器(256)连接在车体侧充电连接器(90)上,对所述电池(24)进行充电,所述充电器侧连接器(256)具有设置在充电器主体(258)上的正极输出部(268)及负极输出部(270),所述车体侧充电连接器(90)具有与设置在车体上的电池(24)的正极侧及负极侧相连接的正极输入部(264)及负极输入部(266),所述充电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负极输入部(266)具有第一负极输入部(266a)和第二负极输入部(266b),在所述电池(24)的负极侧与所述第二负极输入部(266b)之间,设置有以当所述车体的电源开关(252)断开时接通、当该电源开关(252)接通时断开的方式与该电源开关(252)连动的连动开关(254),所述正极输出部(268)具有与所述正极输入部(264)连接的第一正极输出部(268a)和与所述第二负极输入部(266b)连接的第二正极输出部(268b),所述第一正极输出部(268a)与所述第二正极输出部(268b)经由设置在所述充电器主体(258)上的继电器回路(272)的线圈(274)而相连接,在所述第一正极输出部(268a)上,连接有通过所述线圈(274)来进行开关切换的所述继电器回路(272)的常开继电器开关(276),通过使所述电源开关(252)断开并使所述充电器侧连接器(256)与所述车体侧充电连接器(90)处于连接状态,使电流从所述电池(24)经由所述正极输入部(264)及所述第一正极输出部(268a)和所述第二负极输入部(266b)及所述第二正极输出部(268b)而流入所述线圈(274),从而使所述常开继电器开关(276)接通。第二专利技术的充电系统是在第一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在所述车体侧充电连接器(90)上,安装有用于防止所述正极输入部(264)及所述负极输入部(266)与外部导体接触的盖部(92)。第三专利技术的充电系统是在第一专利技术或第二专利技术的基础上,所述车体侧充电连接器(90)以朝向所述车体的斜下方的方式设置在护腿板(74)的左侧,所述护腿板(74)设置在供驾驶员乘坐的车座的前方。第四专利技术的充电系统是在第一专利技术至第三专利技术中任一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在所述电池(24)的负极侧与所述第一负极输入部(266a)之间,设置有以当所述车体的电源开关(252)断开时接通、当该电源开关(252)接通时断开的方式与该电源开关(252)连动的第二连动开关(280)。第五专利技术的充电系统是在第一专利技术至第四专利技术中任一专利技术的基础上,所述车体侧充电连接器(90)是插孔连接器,所述充电器侧连接器(256)是插头连接器。 第六专利技术的充电系统是在第五专利技术的基础上,所述车体侧充电连接器(90)具有能够使所述充电器侧连接器(256)的所述第一正极输出部(268a)、所述第二正极输出部(268b)及所述负极输出部(270)插入的第一开口部(290)、第二开口部(292)及第三开口部(294),所述正极输入部(264)配置在所述第一开口部(290)里侧,所述第一负极输入部(266a)配置在所述第三开口部(294)里侧,所述第二负极输入部(266b)配置在所述第二开口部(292)里侧,在所述第二开口部(292)及所述第三开口部(294)的入口内附近,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负极输入部(266b)及所述第一负极输入部(266a)与外部导体接触的限制部件(300a、300b、310a、310b)。第七专利技术的充电系统是在第六专利技术的基础上,所述限制部件(300a、300b、310a、310b)为绝缘部件或弹簧部件。根据第一专利技术,由于配置有具有与设置在车体上的电池的正极侧及负极侧相连接的正极输入部、第一负极输入部及第二负极输入部的车体侧充电连接器,和与所述车体侧充电连接器相连接的、具有与所述正极输入部、第二负极输入部及第一负极输入部相连接的第一正极输出部、第二正极输出部及负极输入部的充电器侧连接器,所述第一正极输出部与所述第二正极输出部经由设置在所述充电器主体上的继电器回路的线圈而相连接,在所述第一正极输出部上,连接有通过所述线圈进行开关切换的所述继电器回路的常开继电器开关,通过使所述电源开关断开并使所述充电器侧连接器与所述车体侧充电连接器处于连接状态,使电流从所述电池经由所述正极输入部及所述第一正极输出部和所述第二负极输入部及所述第二正极输出部而流入所述线圈,从而使所述常开继电器开关接通,因此,只要不断开主开关,充电器主体便不能向电池提供电力,从而能够提供无需特别注意便能够进行充电的充电系统。并且,无需高价的切换开关,由于常开继电器开关设置在能够对电压进行控制的充电器侧,因此可以采用廉价产品,从而能够提供适用于二轮车这样廉价的车辆的廉价充电系统。由于原本充电器侧便具有耐电压性较高的部件,因此设置在充电器主体侧的线圈是耐电压性较高的部件,车体侧无需配置耐电压性较高的部件,从而能够提供廉价的充电系统。根据第二专利技术,由于在所述车体充电连接器上设置有用于防止外部导体与正极输入部及负极输入部接触的盖部,因此能够防止电流流入该外部导体。根据第三专利技术,由于所述车体侧充电连接器朝向车体的斜下方设置,因此外部导体难以接触到正极输入部及负极输入部,从而能够防止电流流入外部导体。根据第四专利技术,由于在所述电池的负极侧与所述第一负极输入部之间,设置有以当所述车体的电源开关断开时接通、当该电源开关接通时断开的方式与该电源开关连动的第二连动开关,因此当电源开关接通时,即使外部导体与正极输入部及负极输入部接触,电流也不会流入该外部导体。根据第五专利技术,由于所述车体侧充电连接器是插孔连接器,外部导体难以接触正极输入部及负极输入部,从而能够防止电流流入外部导体。根据第六或第七专利技术,由于所述车体侧充电连接器具有能够使所述充电器侧连接器的所述第一正极输出部、所述第二正极输出部及所述负极输出部插入的第一开口部、第二开口部及第三开口部,所述正极输入部配置在所述第一开口部里侧,所述第一负极输入部配置在所述第三开口部里侧,所述第二负极输入部配置在所述第二开口部里侧,在所述第二开口部及所述第三开口部的入口内附近,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负极输入部及所述第一负极输入部与外部导体接触的限制部件,因此能够防止外部导体与正极输入部及负极输入部接触,从而能够防止电流流向外部导体。附图说明图I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二轮车的侧视图。图2是图I的护腿板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通过图I的III-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3.17 JP 2011-0587081.ー种充电系统,其通过将充电器侧连接器(256)连接在车体侧充电连接器(90)上,对电池(24)进行充电,所述充电器侧连接器(256)具有设置在充电器主体(258)上的正极输出部(268)及负极输出部(270),所述车体侧充电连接器(90)具有与设置在车体上的所述电池(24)的正极侧及负极侧相连接的正极输入部(264)及负极输入部(266),所述充电系统的特征在干, 所述负极输入部(266)具有第一负极输入部(266a)和第二负极输入部(266b),在所述电池(24)的负极侧与所述第二负极输入部(266b)之间,设置有以当所述车体的电源开关(252)断开时接通、当该电源开关(252)接通时断开的方式与该电源开关(252)连动的连动开关(254), 所述正极输出部(268)具有与所述正极输入部(264)连接的第一正极输出部(268a)和与所述第二负极输入部(266b)连接的第二正极输出部(268b),所述第一正极输出部(268a)与所述第二正极输出部(268b)经由设置在所述充电器主体(258)上的继电器回路(272)的线圈(274)而相连接,在所述第一正极输出部(268a)上,连接有通过所述线圈(274)来进行开关切换的所述继电器回路(272)的常开继电器开关(276), 通过使所述电源开关(252)断开并使所述充电器侧连接器(256)与所述车体侧充电连接器(90)处于连接状态,使电流从所述电池(24)经由所述正极输入部(264)及所述第一正极输出部(268a)、和所述第二负极输入部(266b)及所述第二正极输出部(268b)而流入所述线圈(274),从而使所述常开继电器开关(276)接通。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浜涡朗,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