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管式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784200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1 0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管式冷却装置,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内设置有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列管和环绕固定于所述冷却列管的螺旋管,所述冷却列管的上端口与第一冷却介质入口连通,所述冷却列管的下端口与第一冷却介质出口连通,所述螺旋管的上端口与第二冷却介质入口连通,所述螺旋管的下端口和第二冷却介质出口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新型管式冷却装置采用冷却列管和螺旋管,体积小、换热面积大,克服了传动折流产生的换热死角,换热效率高,压力损失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冷却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管式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化工行业所使用的冷却装置,大多为直列管式的热交换器,该种交换器一般有一个圆筒形的外罩,在外罩内有一组散热管,呈垂直布置,因此存在因折流产生的换热死角,同时由于它结构上的限制,冷却介质在其中受到阻力大,流速慢,压力损失大,换热面积小,换热效果差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了传动折流产生的换热死角,换热效率高,压力损失小的新型管式冷却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管式冷却装置,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内设置有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列管和环绕固定于所述冷却列管的螺旋管,所述冷却列管的上端口与第一冷却介质入口连通,所述冷却列管的下端口与第一冷却介质出口连通,所述螺旋管的上端口与第二冷却介质入口连通,所述螺旋管的下端口和第二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筒盖,所述筒盖上设置有进料口。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入口和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入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筒体上部的两侧。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出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筒体下部的两侧。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筒体底部设置有出料口。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新型管式冷却装置采用冷却列管和螺旋管,体积小、换热面积大,克服了传动折流产生的换热死角,换热效率高,压力损失小。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新型管式冷却装置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I、筒体,2、冷却列管,3、螺旋管,4、第一冷却介质入口,5、第一冷却介质出口,6、第二冷却介质入口,7、第二冷却介质出口,8、筒盖,9、进料口,10、出料□。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请参阅图I,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包括一种新型管式冷却装置,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I内设置有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列管2和环绕固定于所述冷却列管2的螺旋管3,所述冷却列管2的上端口与第一冷却介质入口 4连通,所述冷却列管2的下端口与第一冷却介质出口 5连通,所述螺旋管3的上端口与第二冷却介质入口 6连通,所述螺旋管3的下端口和第二冷却介质出口 7连通。所述新型管式冷却装置采用冷却列管和螺旋管,体积小、换热面积大,克服了传动折流产生的换热死角,换热效率高,压力损失小。此外,所述新型管式冷却装置还包括筒盖8,所述筒盖8上设置有进料口 9。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入口 4和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入口 6分别设置于所述筒体I上部的两侧。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出口 5和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出口 7分别设置于所述筒体I下部的两侧。所述筒体I底部设置有出料口 10。本专利技术的新型管式冷却装置的工作过程物料由进料口 9通入,冷却介质分别由第一冷却介质入口 4和第二冷却介质入口 6通入,冷却介质在冷却列管2和螺旋管3内均匀连接流动,与物料热交换,使物料达到所需的温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新型管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内设置有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列管和环绕固定于所述冷却列管的螺旋管,所述冷却列管的上端ロ与第一冷却介质入口连通,所述冷却列管的下端ロ与第一冷却介质出口连通,所述螺旋管的上端ロ与第二冷却介质入口连通,所述螺旋管的下端口和第二冷却介质出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管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欢欢马文元张兴华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市天平化工厂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