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51064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1 0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电源端子对。绝缘本体具有主体部以及自主体部延伸而出的对接部,电源端子对包括基部以及自基部向两侧分别延伸的输入端与输出端,所述输入端包括前端及自前端向外延伸的传导部,所述输出端包括若干引脚。所述电源端子对基部的最小宽度大于若干引脚宽度之和,从而能够输出较大电流。(*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电子电路的设计者通常会关注两个基本电路部分,即逻辑部分及电源部分。在设计逻辑电路时,因为在逻辑电路中流动的电流较低,使得设计者通常不会考虑由于状态改变(如温度)所造成电气属性的任何变化(如电路组件的阻杭)。然而,高电流的流动将很容易使得电源电路在焦耳效应作用下,电气属性发生变化。因此欲使电源连接器能够通过高电流,必须尽量减小电源连接器导电端子的电阻,从而减小因焦耳效应而产生的热量;同时,导电端子的散热面积应尽可能大,从而使得因焦耳效应所产生的热量尽快散发出去。电源连接器通常需要满足一端输入多端输出。现有电源连接器一般采用多个端子结合的方式来满足要求,但是这样的端子通常长而窄,焦耳效应相当显著;同时,该种端子的散热面积小,热量得不到及时散发,从而限制了该种端子的通过较大电流的用途。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ー种新型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不仅能够实现一端输入多端输出的目的,而且还能达到输出较大电流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不仅能够实现一端输入多端输出的目的,而且还能达到输出较大电流的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主体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延伸而出的对接部,所述电源端子对包括基部以及自所述基部向两侧分别延伸的输入端与输出端,所述输入端包括前端及自所述前端向外延伸的传导部,所述输出端包括若干引脚,其中所述电源端子对基部的最小宽度大于所述若干引脚宽度之和。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每ー对电源端子对的两片电源端子呈镜像对称排列。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电源端子的引脚设有引脚折弯部。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若干信号端子对,所述每ー对信号端子对的两片信号端子呈镜像对称排列。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开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及若干散热通道,所述若干散热通道与若干端子收容槽相连通并贯穿至所述绝缘本体外表面。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第一输入端与ー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与另ー电路板电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主体部的两侧壁分别向外延伸形成有凸块,所述凸块于中间位置形成有可与所述另ー电路板相配合的开ロ槽,所述对接部设有可与所述电路板相配合的插接空间。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电源端子对引脚的一端连接所述基部,且往所述开ロ槽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弓I脚折弯部。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电源端子的前端及传导部之间设有接触部,所述基部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前端的一端连接所述基部,且往所述插接空间方向延伸形成所述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插接空间中,所述传导部的一端连接接触部,且往远离所述插接空间方向 延伸靠近所述散热通道,所述传导部的另一端抵顶所述散热通道的壁面。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基部的至少ー侧形成有与所述绝缘本体相配合的倒刺,所述若干端子收容槽内开设有用于收容所述倒刺的槽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势在于本技术的电连接器通过将多个端子结合形成ー个端子,不仅能够满足一端输入多端输出的目的,同吋,因结合之后的端子截面积增加,其能够通过的电流也相对增加,从而能够达到输出较大电流的效果。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前视角立体图。图4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前视角示意图。图5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后视角立体图。图6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另ー后视角立体图。图7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示意图。图8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信号端子示意图。图9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组装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參阅图I与图2所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若干电源端子对20以及若干信号端子对30。请參阅图3与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主体部11以及自主体部11 ー侧向外延伸而出的对接部12,所述对接部12包括对接面121,所述对接部12的对接面121设有若干插接空间122。所述绝缘本体10开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13用以分别收容所述若干电源端子对20与若干信号端子对30。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电源端子对20与信号端子对30的形状以及宽度都不尽相同,从而收容电源端子对20的端子收容槽与收容信号端子对30的端子收容槽形状及宽度也相应不尽相同。所述绝缘本体10还开设有与若干端子收容槽13相连通并贯穿至绝缘本体10外表面的若干散热通道14。进ー步地,与端子收容槽13相连通的散热通道14显露于绝缘本体10的对接面121,从而电源端子对20及信号端子对30所产生的热量可经由散热通道14热对流至绝缘本体10外部,达到散热的功效。请參阅图7所示,所述电源端子对20包括表面为平坦面的第一基部21以及自第一基部21向两侧分别延伸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包括第一前端22及自第一前端22向外延伸的第一传导部23,所述第一输出端包括若干第一引脚24。所述第一输入端用以与第一电路板(子板)电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用以与第二电路板(母板)电连接。所述电源端子对20第 一基部21的最小宽度大于所述若干第一引脚24宽度之和,且所述第一基部21的至少ー侧形成有与绝缘本体10相配合的第一倒刺25。可以理解地,其他非倒刺式端子结构亦可应用到本端子,以协助将端子固定于端子收容槽内。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前端22及第一传导部23之间设有第一接触部221,第一引脚24设有第一引脚折弯部241,使第一接触部221与第一电路板(子板)接触形成电连接,第一引脚折弯部241与第ニ电路板(母板)接触形成电连接。请參阅图8所示,所述信号端子对30包括表面为平坦面的第二基部31以及自第ニ基部31向两侧分别延伸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入端包括第二前端32及自第二前端32向外延伸的第二传导部33,所述第二输出端包括第二引脚34,所述第二输入端用以与第一电路板(子板)电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用以与第二电路板(母板)电连接。所述信号端子对30第二基部31的至少ー侧形成有与绝缘本体10相配合的第二倒刺35。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前端32及第ニ传导部33之间设有第二接触部321,第二引脚34设有第ニ引脚折弯部341,使第二接触部321与第一电路板(子板)接触形成电连接,第二引脚折弯部341与第二电路板(母板)接触形成电连接。再者,请參阅图2并结合图7与图8所示,电源端子对20及信号端子对30沿电连接器100的宽度方向排列,每ー对电源端子对20的两片电源端子呈镜像对称排列,每ー对信号端子对30的两片信号端子呈镜像对称排列。请參阅图5并结合图7与图8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的若干端子收容槽13内开设有用于分别收容所述第一倒刺25、第二倒刺35的第一槽道131、第二槽道132,借由所述第一倒刺25与第一槽道131的配合、第二倒刺35与第二槽道132的配合,可限制电源端子对20、信号端子对30沿电连接器100长度、宽度及高度方向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主体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延伸而出的对接部,所述电源端子对包括基部以及自所述基部向两侧分别延伸的输入端与输出端,所述输入端包括前端及自所述前端向外延伸的传导部,所述输出端包括若干引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对基部的最小宽度大于所述若干引脚宽度之和。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ー对电源端子对的两片电源端子呈镜像对称排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的引脚设有引脚折弯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若干信号端子对,所述每ー对信号端子对的两片信号端子呈镜像对称排列。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开设有若干端子 收容槽及若干散热通道,所述若干散热通道与若干端子收容槽相连通并贯穿至所述绝缘本体外表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端与ー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万益刘阔正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