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水器的止水、出水控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2262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洒水器的止水、出水控制结构,其洒水器是于一座体上设一可随洒水控制组的带动而往复旋摆的进水组,该进水组设一具平台及多个出水孔的管体,且管体两侧面设多个与内部相通的控制孔各供一控制杆枢设,于控制杆的适当处设一具止水件及入水区的平面与出水孔相对并使止水件恰密贴于平台内壁平面,而可随控制杆的推移位置分别与出水孔相对以达到止水及出水控制;由此,可减少控制杆与管体平台的接触面积而相对降低摩擦系数,令控制杆于操控上更为轻松、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洒水器的止水、出水控制结构,其利用控制杆的平面与管体的平台内壁平面保持一适当距离仅与一止水件密贴进行止水及出水控制的设计,可减少控制杆与管体平台的接触面积而相对降低磨擦系数,令控制杆于操控上更为轻松、省力,且止水件是位于控制杆的平面与管体的平台内壁平面间而相互呈平面贴抵,令该止水件不论于高低水压均可平整密贴于平台的内壁平面,进而保持更佳的防漏目的。
技术介绍
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I241157号及美国专利公告第6736340B1号的洒水器,虽设有一具颈部的控制杆与一具出水口及鞍形座的封条相配合以控制出水口何时出水的效益,然在操作上,往往因控制杆的杆身必须完全贴合包覆于封条的鞍形座上,以致增加杆身与鞍形座的接触面积而相对提高磨擦系数,令控制杆于推动上更为吃力,且因杆身与鞍形座是呈圆弧状贴抵以致磨擦阻力较大,故于高水压时,强大的水流则会顺控制杆的杆身周缘面冲抵鞍形座的内面而由杆身及鞍形座的间隙渗入出水口流出,令该控制杆于高水压的防漏止水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洒水器的止水、出水控制结构,其利用控制杆的平面与管体的平台内壁平面保持一适当距离仅与一止水件密贴进行止水及出水控制的设计,可减少控制杆与管体平台的接触面积而相对降低磨擦系数,令控制杆于操控上更为轻松、省力。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洒水器的止水、出水控制结构,其利用止水件位于控制杆的平面与管体的平台内壁平面间而相互呈平面贴抵的设计,令该止水件不论于高低水压均可平整密贴于平台的内壁,以确实防止水流于高水压时由出水孔渗出的缺失,进而保持更佳的防漏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洒水器的止水、出水控制结构,洒水器是于一进水组的管体顶面设一具多个出水孔且内壁为平面的平台,于平台的两侧面设有多个与管体内部相通的控制孔各供一具平面的控制杆枢置穿设,控制杆的平面与平台的内壁平面并保持一适当的间距且恰与出水孔相对,而平面上分别设有一止水件及一入水区,该止水件略凸于控制杆的平面恰可平整密贴于平台的内壁平面,使止水件及入水区可随控制杆的推移位置分别与出水孔相对以达到止水及出水的控制。由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控制杆利用平面与管体的平台内壁平面保持一适当距离仅与一止水件相密贴进行止水及出水控制的设计,可减少控制杆与管体平台的内壁平面接触面积而相对降低磨擦系数,令控制杆于操控上更为轻松、省力,并由止水件位于控制杆的平面与管体的平台内壁平面间而相互呈平面贴抵的设计,令该止水件不论于高低水压均可平整密贴于平台的内壁平面,可确实防止水流于高水压时由出水孔渗出的缺失,进而可保持较佳的防漏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洒水器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组合剖面暨止水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喷嘴盖盖合于管体上方使喷嘴套突伸而出使两侧喷嘴套自然往外渐倾的组合剖面图。图6为图4的减少出水孔数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组合剖面暨出水状态示意图。图8为图7的增加出水孔数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立体分解图。图10为图9的组合剖面暨止水状态示意图。图11为图9的组合剖面暨出水状态示意图。附图标号10......洒水器11......座体12......洒水控制组20......管体21......平台 211.....平面22......出水孔221.....喷嘴套23......控制孔24......挡部30......控制杆31......平面311.....定位槽312、312′.....入水区32......挡头 321.....环槽33......止漏环34......套段341.....弹性卡脚 35......挡盖351.....钩孔 36......止水件40......喷嘴盖41......限位孔50......封盖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洒水器立体外观图(请同时参考图2及图3),其洒水器10设一具管体20、控制杆30及喷嘴盖40的进水组横越于一座体11上,该进水组的一侧受一与进水源相接的洒水控制组12的带动下而可作角度上的往复旋摆,另一侧受一封盖50的套组而形成一封闭端,其中管体20的顶面设一内壁呈平面211的平台21,于平台21顶面贯设多个出水孔22各与一喷嘴套221相套设,且两侧的出水孔22对称设呈向外渐倾状,而平台21两侧面凸设多个与管体20内部相通的控制孔23,该控制孔23(如图4所示)并与平台21的内壁平面211两侧各形成一挡部24,控制杆30枢置穿设于控制孔23内而可活动推移,于一侧设一平面31与平台21的内壁保留一适当间距且恰与出水孔22相对,而一端设一具环槽321的挡头32供一止漏环33套设,另一端延设一具弹性卡脚341的套段34与一具钩孔351的挡盖35相套合,该挡头32及挡盖35分别位于挡部24的两外侧而随控制杆30的移动相互抵挡定位,而平面31上各凹设一具止水件36的定位槽311及一孔状的入水区312,该止水件36可设为环状或其它形状并设为弹性塑材而略凸于平面31恰可密贴于平台21的内壁平面211,喷嘴盖40盖合于管体20上方,于顶面贯设多个与出水孔22相对的限位孔41以供喷嘴套221突伸而出(如图5所示),令两侧的喷嘴套221自然顺出水孔22的斜度往外渐倾呈扩散状。当控制杆30往一侧推移至止水件36与出水孔22相对(如图4所示)时,出水孔22的外围则受止水件36的阻塞形成止水状态而可减少喷嘴套221的喷水孔数(如图6所示),且当控制杆30往另一侧推移至入水区312与出水孔22相对(如图7所示)时,出水孔22即呈开启状态以供管体20内的水流由控制杆30的入水区312经喷嘴套221喷出,以增加喷水孔数(如图8所示)进而达到自由变化喷水孔数,且控制杆30利用平面31与管体20的平台21内壁平面211保持一适当距离仅与一止水件36相密贴进行止水及出水控制的设计,可减少控制杆30与管体20平台21的内壁平面211接触面积而相对降低磨擦系数,令控制杆30于操控上更为轻松、省力,并由止水件36位于控制杆30的平面31与管体20的平台21内壁平面211间而相互呈平面贴抵的设计,令该止水件36不论于高低水压均可平整密贴于平台21的内壁平面211,以确实防止水流于高水压时由出水孔22渗出的缺失,进而可保持较佳的防漏目的。如图9所示,其中控制杆30的入水区312′可设呈槽状,令控制杆30往一侧推移至止水件36与出水孔22相对(如图10所示)时,出水孔22的外围则受止水件36的阻塞形成止水状态而可减少喷嘴套221的喷水孔数,且当控制杆30往另一侧推移至入水区312′与出水孔22相对(如图11所示)时,出水孔22即呈开启状态以供管体20内的水流由控制杆30的入水区312′经喷嘴套221喷出以增加喷水孔数进而达到自由变化喷水孔数。虽然本专利技术已以具体实施例揭示,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和范围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专利技术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专利涵盖之范畴。权利要求1.一种洒水器的止水、出水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洒水器是于一进水组的管体顶面设一具多个出水孔且内壁为平面的平台,于平台的两侧面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洒水器的止水、出水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洒水器是于一进水组的管体顶面设一具多个出水孔且内壁为平面的平台,于平台的两侧面设有多个与管体内部相通的控制孔各供一具平面的控制杆枢置穿设,控制杆的平面与平台的内壁平面并保持一适当的间距且恰与出水孔相对,而平面上分别设有一止水件及一入水区,该止水件略凸于控制杆的平面恰可平整密贴于平台的内壁平面,使止水件及入水区可随控制杆的推移位置分别与出水孔相对以达到止水及出水的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垣罗顺南郑继涵
申请(专利权)人:源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