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705031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25 0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可防止因高温高压气体的作用而在气囊片彼此之间的缝合部分局部地产生较大应力。将内片(30)对折,通过针迹(40)缝合上边侧而制成内气囊(17)。将内气囊(17)叠置在外片(20)上,将外片(20)对折,通过针迹(41)来缝合周缘部。通过开口(26,36),将附带分配器(50)的充气机(11)插入到内气囊(17)内,将气体喷出部(11b)配置在连通口(18)附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侧气囊装置技术领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在侧面碰撞时或侧翻时等情况下对汽车等的乘员进行限制的侧气囊装置,特别涉及具有将内气囊配置在外气囊内的气囊的侧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在汽车侧面碰撞时或侧翻时等情况下,侧气囊装置利用气体发生器使侧气囊(以下,有时简称为气囊)膨胀,并利用该膨胀后的气囊阻挡住乘员的身体。使侧气囊中的与乘员腰部抵接的气囊下部以比上部更高的内压来膨胀的结构是公知的(例如下述专利文献I 3)。作为用于将侧气囊内划分为下部和上部的结构,图17和图18所示的结构是公知的。图17的侧气囊IA利用缝线4将乘员侧的气囊片2和车门至车身侧的气囊片3的周缘部彼此缝合而成,并利用缝线5对气囊片2和气囊片3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附近进行缝合,而将侧气囊IA内划分为上室6和下室7。图18的侧气囊IB利用缝线4将乘员侧的气囊片2和车门至车身侧的气囊片3的周缘部彼此缝合而成,并通过在气囊片2和气囊片3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附近设置分隔片8而将侧气囊IB内划分为上室6和下室7。分隔片8利用缝线9缝合在气囊片2和气囊片3上。在上述侧气囊1A、1B中配置有充气机(图17和图18中未图示),该充气机首先把来自充气机的气体供给到下室7内而使下室7膨胀,然后从下室7将气体供给到上室6内而使上室6膨胀。在这种现有侧气囊1A、1B中,由于膨胀时的高温高压气体的压力的作用,在气囊片2、3、8的缝线5、9附近局部地产生较大应力,所以需要设置用于增大缝线5、9附近的气囊片2、3、8的强度或提高耐热性的补强单元,侧气囊的制造工时增加,制造成本升高。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3-3421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5-238890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11-9149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可防止因高温高压气体的作用而在气囊片彼此之间的缝合部分局部地产生较大应力。第一方式的侧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和用于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该气囊具备外气囊和在该外气囊内膨胀的内气囊,该内气囊设置有将该外气囊内和内气囊内连通的连通口,上述侧气囊的特征在于,该充气机配置在该气囊内,该充气机的至少气体喷出部配置在该连通口附近的内气囊内。第二方式的侧气囊装置在第一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外气囊和内气囊中的至少一方如下形成将一块气囊片以周缘部相叠合的方式进行对折并将叠合后的周缘部彼此缝合而成;上述连通口配置在该气囊片的折返边部的附近。第三方式的侧气囊装置在第一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外气囊和内气囊分别如下形成将一块气囊片以周缘部相叠合的方式进行对折并将叠合后的周缘部彼此缝合而成;该内气囊的折返边部沿着该外气囊的折返边部配置;上述连通口配置在该内气囊的折返边部的附近。第四方式的侧气囊装置在第三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充气机为棒状,并沿着内气囊的上述折返边部配置,在该充气机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设置有上述气体喷出部,在该充气机的该一端侧设置有分配器,该分配器用于把来自该气体喷出部的气体分配到内气囊内和外气囊内。第五方式的侧气囊装置在第四方式中,其特征在于,该内气囊配置在该外气囊内的下部,上述折返边部配置在气囊的纵边部上,该内气囊的除折返边部之外的纵边部和下 边部与外气囊的周缘部一起被缝合。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侧气囊装置的气囊将内气囊配置在外气囊内,在内气囊上设置将外气囊内和内气囊内连通的连通口,充气机的气体喷出部配置在该连通口附近的内气囊内。因此,来自充气机的高温高压气体不会直接作用在外气囊的充气机气体喷出部附近的部分。因而,无需对外气囊的充气机气体喷出部附近的部分进行局部补强。结果,可减少侧气囊装置的制造工时并降低成本。外气囊和内气囊可以通过将两个气囊片叠合并沿全周将周缘部缝合而形成袋状,但也可以通过将一块气囊片对折而使一半侧与另一半侧叠合并将叠合后的周缘部彼此缝合而成。在这种由对折的一块气囊片构成的外气囊或内气囊的折返边部上,不存在用于缝合的缝线。因此,在折返边部上不会产生因气体压力作用于针迹上而引起的局部应力。由此,在第二方式的结构中,在将连通口配置在内气囊的折返边部附近而使充气机的气体喷出部作用于折返边部的情况下,无需对内气囊的折返边部进行特殊补强,折返边部即可充分承受高温高压气体。特别是,通过像第三方式那样,使内气囊的折返边部沿着外气囊的折返边部配置,无需对外气囊和内气囊的折返边部进行特殊补强,折返边部即可充分承受高温高压气体。在第四方式的侧气囊装置中,当充气机工作时,来自该充气机的气体喷出部的气体几乎同时被供给到外气囊和内气囊,外气囊和内气囊双方几乎同时开始膨胀,侧气囊装置整体能提前完成膨胀。此外,在第四方式的侧气囊装置中,由于沿着内气囊的折返边部配置充气机,所以能够利用充气机的安装部件(例如双头螺栓)将内气囊、外气囊与充气机一起安装到座椅等车辆部件上。在像第五方式那样将内气囊配置在外气囊内的下部的情况下,通过使膨胀时的内气囊内的气压比外气囊内的气压高,能够利用高内压的内气囊对乘员的腰部进行限制。此外,通过将外气囊与内气囊的除折返边部之外的纵边部及下边部一起缝合,且未将内气囊的上边部缝合在外气囊上,外气囊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上不存在图17和图18那样的缝线5、9。由此,能够防止在外气囊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附近的针迹部分局部地产生较大应力。附图说明图I为实施方式涉及的侧气囊的立面图。图2为沿图I的II-II线的剖视图。图3为表示充气机和分配器的立体图。图4为表示安装有分配器的充气机的剖视图。图5为外气囊的气囊片的展开图。图6为内气囊的气囊片的展开图。图7为表示内气囊的气囊片的折返方法的立体图。图8为内气囊的立体图。图9为表示外气囊的折返方法的立体图。图10为表示将充气机插入到气囊内的插入方法的立体图。图11为沿图I的XI-XI线的剖视立体图。图12为沿图I的XII-XII线的剖视图。图13为沿图I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图14为沿图I的XIV-XIV线的剖视图。图15为沿图I的XV-XV线的剖视图。图16为具备实施方式涉及的侧气囊装置的汽车座椅的侧视图。图17为现有侧气囊的纵剖视图。图18为现有其他侧气囊的纵剖视图。图19为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侧气囊的立面图。图20a为表示侧气囊的折叠方法的平面图和剖视图。图20b为沿图20a的XXb-XXb线的剖视图。图21a为表示侧气囊的折叠方法的平面图。图21b为沿图21a的XXIb-XXIb线的剖视图。图22a为表示侧气囊的折叠方法的平面图。图22b为沿图22a的XXIIb-XXIIb线的剖视图。图23a为表示侧气囊的折叠方法的平面图。图23b为沿图23a的XXIIIb-XXIIIb线的剖视图。图24a为表示侧气囊的折叠方法的平面图。图24b为沿图24a的XXIVb-XXIVb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6所示,在车内设置具有座椅座垫12和座椅靠背13的座椅14。以使侧气囊10在就座于该座椅14上的乘员和座椅14侧方的车门或车柱之间膨胀的方式,来设置侧气囊装置15。在该实施方式中,将侧气囊装置15设置在座椅靠背13的侧面,侧气囊10利用来自充气机11的气体从座椅靠背13的侧缘向前方膨胀。图I是从车内侧观察该侧气囊10时的立面图。侧气囊10具备外气囊16和该外气囊16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09.12.04 JP 2009-2765941.一种侧气囊装置,其包括气囊和用于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该气囊具备外气囊和在该外气囊内膨胀的内气囊,该内气囊设置有将该外气囊内和内气囊内连通的连通口,上述侧气囊的特征在于, 该充气机配置在该气囊内,该充气机的至少气体喷出部配置在该连通口附近的内气囊内。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外气囊和内气囊中的至少一方如下形成将一块气囊片以周缘部相叠合的方式进行对折并将叠合后的周缘部彼此缝合而成; 上述连通口配置在该气囊片的折返边部的附近。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外气囊和内气囊分别如下形成将一块气囊片以周缘部相叠合的方式进行对折并将叠合后的周缘部彼此缝合而成; 该内气囊的折返边部沿着该外气囊的折返边部配置; 上述连通口配置在该内气囊的折返边部的附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充气机为棒状,并沿着内气囊的上述折返边部配置, 在该充气机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设置有上述气体喷出部, 在该充气机的该一端侧设置有分配器,该分配器用于把来自该气体喷出部的气体分配到内气囊内和外气囊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杉本真一杉本大辅
申请(专利权)人:高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