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追踪式智能管理光伏供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701180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23 1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追踪式智能管理光伏供电系统,它由至少1组至多16组的光伏单元、电池、电池接入电路、前端PWM供电电路、PWM发生电路、DC-DC逆变电路、电网输入与系统输出接口电路、市电同步跟踪电路、主控MCU供电电路、主控MCU及人机交换界面电路、DC-AC转换电路、电池充电电路和单元结构阵列电路组成;光伏单元主要由光伏板、100kHZ逆变PWM电路、芯片供电电路、辅控MCU电路、太阳同步跟踪定位电路、电机电源滤波电路、2个电机驱动电路和支架锁定电路组成。该系统利用直流电机驱动、采用定时跟踪太阳位置方式实现光伏供电,并根据系统监测情况实现电网供电、光伏供电和蓄电池逆变三种供电方式的管理和转换,为小型设备的常规用电提供了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发电
,特别是一种基于光伏供电、适用于小型用电设备常规供电的智能管理光伏供电系统。
技术介绍
在电能使用量骤增、不可再生资源不断減少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型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学研究迫在眉睫的新课题与研究方向。太阳能作为当今最普及的一种绿色能源,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通常说的太阳能发电指的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简称“光电”。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ー种技木。一般说来用作常规用电的光伏系统需要采用带蓄电池的并网光伏供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组件、控制器、蓄电池、交流逆变器组成。现有的带有蓄电池的并网光伏供电系统具有可调度性,可以根据需要并入或退出电网,还具有备用电源的功能,当电网因故停电时可紧急供电。一般的光伏供电系统的太阳跟踪方案中,较多的注重点是放在对太阳位置的精确定位和实时跟踪,采用步进电机作为跟踪机构的驱动机构,跟踪方案的设计上只是单一平面的跟踪,即只有仰角的跟踪,从而电路的设计相对较复杂,増加微控制器的运行负担和硬件成本。如何实现不同供电方式的切換和管理,及同时如何实现太阳能供电的“剰余能量最大化”,是将光伏供电系统应用到常规供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光伏供电的供电系统,利用直流电机驱动、采用定时跟踪太阳位置方式实现光伏供电,井根据系统监测情况实现电网供电、光伏供电和蓄电池逆变三种供电方式的管理和转换,为小型设备的用电提供保障。本专利技术以如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自动追踪式智能管理光伏供电系统包括至少ー组的光伏単元3、电池4、电池接入电路11、前端PWM供电电路12、PWM发生电路13、DC-DC逆变电路14、电网输入与系统输出接ロ电路15、市电同步跟踪电路16、主控MCU供电电路17、主控MCU及人机交换界面电路18、DC-AC转换电路19、电池充电电路20和单元结构阵列电路21组成。所述光伏单元3通过光伏单元供电接ロ C0N2和光伏单元通信接ロ C0N4接入单元结构阵列电路21 ;所述电池接入电路11的输入端连接到电池接线端BATT-VCC和BATT-GND,输出端连接到DC-DC逆变电路14的电源输入端和主控MCU供电电路17的电源输入端,接收来自主控MCU供电电路17的开关控制信号;所述前端PWM供电电路12的输入端连接到电池接线端BATT-VCC和BATT-GND,输出端连接到PWM发生电路13的输入端;所述PWM发生电路13的输出端连接到DC-DC逆变电路14的输入端,同时接收来自主控MCU及人机交換界面电路18的控制信号和来自DC-DC逆变电路14的反馈信号;所述DC-DC逆变电路14的电源输入来自电池接入电路11的输出,输出电源连接到DC-AC转换电路19的电源输入端;所述电网输入与系统输出接ロ电路15输入电网电源,输出连接到输出接线端220L_0UT和220N_0UT,并输出到电池充电电路20电源输入端;所述市电同步跟踪电路16输入端连接到电网电源输入端子220L IN和220N_ IN,输出检测信号到主控MCU及人机交换界面电路18 ;所述主控MCU供电电路17的输入端与电池接入电路11的输出端连接,输出信号连接到主控MCU及人机交換界面电路18的电源输入端,输出低压电源输入到DC-AC转换电路19和主控MCU及人机交换界面电路18 ;所述主控MCU及人机交换界面电路18的电源输入端连接至主控MCU供电电路17的输出,接收来自市电同步电路16的检测信号,分别输出控制信号连接到电池接入电路11、PWM发生电路13、DC-AC转换电路19和电池充电电路20,与单元结构阵列电路21之间通过光伏单元通信接ロ C0N4实现双向通讯;所述DC-AC转换电路19输出连接到电网输入与系统输出接ロ电路15 ;所述电池充电电路20接收来自电网输入与系统输出接ロ电路15的电源输入,并接收来自主控MCU及人机交换界面电路18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到输出端子SUP_VCC和SUP_GND。所述光伏单元3主要由光伏板2、IOOkHZ逆变PWM电路31、芯片供电电路32、辅控MCU电路33、太阳同步跟踪定位电路34、电机电源滤波电路35、2个电机驱动电路36和支架锁定电路37组成;所述IOOkHZ逆变PWM电路31的输入端BATT-VCC与光伏板的接线端子J1-J2连接,IOOkHZ逆变PWM电路31输出OUY-VCC连接到供电接ロ CONl,供电接ロ CONl的J4与光伏板2连接,IOOkHZ逆变PWM电路31接收来自辅控MCU电路33的控制信号;所述芯片供电电路32的电源输入端与输入端BATT-VCC连接,输出+5V和+2. 5V电源至辅控MCU电路33 ;所述辅控MCU电路33接收芯片供电电路32产生的+5V和+2. 5V电源,并接收来自太阳跟踪定位电路34的状态输入信号,同时输出控制信号到IOOkHZ逆变PWM电路31、支架锁定电路37、电机驱动电路36,与光伏单元通信接ロ C0N4实现双向数据通信;所述太阳同步跟踪定位电路34的输入连接到电机电源滤波电路35的输出端,输出信号输入到辅控MCU电路33 ;所述电机电源滤波电路35的输入端连接到电机电源滤波电路35的输出,输出端连接到两个电机驱动电路36 ;所述电机驱动电路36的输入端连接到电机电源滤波电路35的输出;所述支架锁定电路37的输入端连接到电机电源滤波电路35的输出,接收来自辅控MCU电路33的控制信号。所述电池接入电路11由电池4、电解电容Cl、电解电容C2、电容C3、电容C4、互感滤波器TFl、互感滤波器TF2、电容C5、电容C7、电容C8、电解电容C10、电解电容C11、电容C12、ニ极管D、ニ极管D1、中间继电器D4、三极管Q7组成;在电池4的正负极接线端子J1-J2之间并联4条支路,第一条支路是电解电容Cl,电解电容Cl的正极连接到接线端子J1,第二条支路是电解电容C2,电解电容C的正极连接到接线端子J1,第三条支路是由电容C3和电容C4串联而成,第四条支路连接到互感滤波器TFl的同名端,互感滤波器TFl的异名端与互感滤波器TF2的同名端连接,并在互感滤波器TF2同名端之间并联电容C5 ;互感滤波器TF2的异名端之间并联3条支路,第一条支路由电容C7和电容CS串联而成,第二条支路由电解电容ClO组成,电解电容ClO的负极与接地端连接,第三条支路由电解电容Cll组成,电解电容Cll的负极与电解电容ClO的负极短接,电解电容ClO和Cll的正极短接后连接到ニ极管Dl的正扱,ニ极管Dl之间并联有两条支路,一条支路由电容C12组成,另一条支路由中间继电器D4的接点Kl组成,ニ极管Dl的负极作为电池接入电路的输出端INV-VCC ;电容C3和电容C4串联支路的中间连接点与电容C7和电容C8串联支路的中间连接点之间通过导线直接短接;电源+12V通过中间继电器D4连接到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接地端连接,在中间继电器D4两端串联ニ极管D,ニ极管的负极与电源+12V连接,三极管Q7的基极作为输出端BATT ON。所述前端PWM供电电路12由电阻R5、场效应管Q20、电解电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动追踪式智能管理光伏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ー组的光伏単元(3)、电池(4)、电池接入电路(I I)、前端PWM供电电路(12)、PWM发生电路(13)、DC-DC逆变电路(14)、电网输入与系统输出接ロ电路(15)、市电同步跟踪电路(16)、主控MCU供电电路(17)、主控MCU及人机交换界面电路(18)、DC-AC转换电路(19)、电池充电电路(20)和单元结构阵列电路(21)组成;所述光伏単元(3)通过光伏単元供电接ロ CON2和光伏単元通信接ロ C0N4接入单元结构阵列电路(21);所述电池接入电路(11)的输入端连接到电池接线端BATT-VCC和BATT-GND,输出端连接到DC-DC逆变电路(14)的电源输入端和主控MCU供电电路(17)的电源输入端,接收来自主控MCU供电电路(17)的开关控制信号;所述前端PWM供电电路(12)的输入端连接到电池接线端BATT-VCC和BATT-GND,输出端连接到PWM发生电路(13)的输入端;所述?丽发生电路(13)的输出端连接到DC-DC逆变电路(14)的输入端,同时接收来自主控MCU及人机交換界面电路(18)的控制信号和来自DC-DC逆变电路(14)的反馈信号;所述DC-DC逆变电路(14)的电源输入来自电池接入电路(11)的输出,输出电源连接到DC-AC转换电路(19)的电源输入端;所述电网输入与系统输出接ロ电路(15)输入电网电源,输出连接到输出接线端220L_0UT和220N_0UT,并输出到电池充电电路(20)电源输入端;所述市电同步跟踪电路(16)输入端连接到电网电源输入端子220L_IN和220N_IN,输出检测信号到主控MCU及人机交换界面电路(18);所述主控MCU供电电路(17)的输入端与电池接入电路(11)的输出端连接,输出信号连接到主控MCU及人机交换界面电路(18)的电源输入端,输出低压电源输入到DC-AC转换电路(19)和主控MCU及人机交換界面电路(18);所述主控MCU及人机交換界面电路(18)的电源输入端连接至主控MCU供电电路(17)的输出,接收来自市电同步电路(16)的检测信号,分别输出控制信号连接到电池接入电路(11)、PWM发生电路(13)、DC-AC转换电路(19)和电池充电电路(20),与单元结构阵列电路(21)之间通过光伏单元通信接ロ C0N4实现双向通讯;所述DC-AC转换电路(19)输出连接到电网输入与系统输出接ロ电路(15);所述电池充电电路(20)接收来自电网输入与系统输出接ロ电路(15)的电源输入,并接收来自主控MCU及人机交换界面电路(18)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到输出端子SUP_VCC和SUP_GND。2.根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自动追踪式智能管理光伏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单元⑶主要由光伏板⑵、IOOkHZ逆变PWM电路(31)、芯片供电电路(32)、辅控MCU电路(33)、太阳同步跟踪定位电路(34)、电机电源滤波电路(35)、2个电机驱动电路(36)和支架锁定电路(37)组成;所述IOOkHZ逆变PWM电路(31)的输入端BATT-VCC与光伏板的接线端子J1-J2连接,IOOkHZ逆变PWM电路(31)输出OUY-VCC连接到供电接ロ C0N1,供电接ロ CONl的J4与光伏板⑵连接,IOOkHZ逆变PWM电路(31)接收来自辅控MCU电路(33)的控制信号;所述芯片供电电路(32)的电源输入端与输入端BATT-VCC连接,输出+5V和+2. 5V电源至辅控MCU电路(33);所述辅控MCU电路(33)接收芯片供电电路(32)产生的+5V和+2. 5V电源,并接收来自太阳跟踪定位电路(34)的状态输入信号,同时输出控制信号到IOOkHZ逆变PWM电路(31)、支架锁定电路(37)、电机驱动电路(36),与光伏单元通信接ロ C0N4实现双向数据通信;所述太阳同步跟踪定位电路(34)的输入连接到电机电源滤波电路(35)的输出端,输出信号输入到辅控MCU电路(33);所述电机电源滤波电路(35)的输入端连接到电机电源滤波电路(35)的输出,输出端连接到两个电机驱动电路(36);所述电机驱动电路(36)的输入端连接到电机电源滤波电路(35)的输出;所述支架锁定电路(37)的输入端连接到电机电源滤波电路(35)的输出,接收来自辅控MCU电路(33)的控制信号。3.根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自动追踪式智能管理光伏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接入电路(11)由电池(4)、电解电容(1、电解电容02、电容03、电容04、互感滤波器1 1、互感滤波器TF2、电容C5、电容C7、电容C8、电解电容CIO、电解电容C11、电容C12、ニ极管D、ニ极管D1、中间继电器D4、三极管Q7组成;在电池(4)的正负极接线端子J1-J2之间并联4条支路,第一条支路是电解电容Cl,电解电容Cl的正极连接到接线端子J1,第二条支路是电解电容C2,电解电容C的正极连接到接线端子Jl,第三条支路是由电容C3和电容C4串联而成,第四条支路连接到互感滤波器TFl的同名端,互感滤波器TFl的异名端与互感滤波器TF2的同名端连接,并在互感滤波器TF2同名端之间并联电容C5 ;互感滤波器TF2的异名端之间并联3条支路,第一条支路由电容C7和电容CS串联而成,第二条支路由电解电容ClO组成,电解电容ClO的负极与接地端连接,第三条支路由电解电容Cll组成,电解电容Cll的负极与电解电容ClO的负极短接,电解电容ClO和Cll的正极短接后连接到ニ极管Dl的正扱,ニ极管Dl之间并联有两条支路,一条支路由电容C12组成,另一条支路由中间继电器D4的接点Kl组成,ニ极管Dl的负极作为电池接入电路的输出端INV-VCC ;电容C3和电容C4串联支路的中间连接点与电容C7和电容C8串联支路的中间连接点之间通过导线直接短接;电源+12V通过中间继电器D4连接到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接地端连接,在中间继电器D4两端串联ニ极管D,ニ极管的负极与电源+12V连接,三极管Q7的基极作为输出端BATT_0N。4.根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自动追踪式智能管理光伏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PWM供电电路(12)由电阻R5、场效应管Q20、电解电容C3、稳压ニ极管U5、三极管Q21、电阻R62、电阻R61、电阻R58、电解电容C32、电解电容C33、电解电容C34和电容C35组成;输入端BATT-VCC连接到场效应管Q20的S极,在输入端BATT-VCC和场效应管Q20的G极之间并联有两条支路,一条支路由电阻R5组成,另一条支路有电解电容C3和稳压ニ极管U5串联组成,电解电容C3的正极连接到输入端BATT-VCC,电解电容C3的负极与稳压ニ极管U5的正极短接并连接到接地端;场效应管Q20的D极连接到三极管Q21的基板,三极管Q21的集电极与场效应管Q20的G极短接,三极管Q21的发射极经过电阻R62与基极连接;在三极管Q21的发射极与接地端之间共并联有4条支路,第一条支路由电阻R61和电解电容C32串联组成,电解电容C32的负极连接到接地端,电解电容C32的正极与稳压ニ极管U5的控制端短接,电解电容C32的两端并联电阻R58 ;第二条支路由电解电容C33组成,C33的负极与接地端连接;第三条支路有电解电容C34组成,电解电容C34的负极与接地端连接;第四条支路有电容C35组成,三极管Q21的发射极作为前端PWM供电电路(12)的输出端PWM-15V。5.根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自动追踪式智能管理光伏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PWM发生电路(13)由PWM芯片U6、电阻R151、电阻R152、电阻R68、光电隔离电路U7、稳压ニ极管U14、电阻R103、电阻R105、电阻R106、电阻R71、电解电容C42、电容C45、电阻电容C43、电阻R69、电阻R70、电阻R73、电阻1 110、光电隔离电路仍5、三极管028、三极管029、三极管Q30、三极管Q31、电阻Rl 13、发光二极管D38、电阻R74、电阻R75组成;输入端PWMl-GND连接到PWM芯片U6的GND端,输入端PWM-15V输入到PWM芯片U6的VCC端,输入端INV_GND经电阻R151输入PWM芯片U6的-V2端,输入端VREF-I经过电阻R152输入PWM芯片U6的+V2端和-Vl端,PWM芯片U6的+Vl端连接到光电隔离模块U7的3端,并经过电阻R103接地,光电隔离模块U7的4端经过电阻R68接到输入端PWM-15V ;光电隔离模块U7的I端经过电阻R71作为输出端HV-310V,光电隔离模块U7的2端与稳压ニ极管U14的负极连接,稳压ニ极管U14的正极与接地端连接,稳压ニ极管U14的的控制端经过电阻R106接地,稳压ニ极管U14的控制端经过电阻R105连接到输出端HV-310V ;PWM芯片U6的E2端经过电阻R69连接到三极管Q31的基板,PWM芯片U6的El端经过电阻R70连接到三极管Q28的基极,PWM芯片U6的VREF端与OC端短接后经过电解电容C42接地,电解电容C42的负极与接地端连接;PWM芯片U6的C2端和Cl端短接后作为输出端PWM_15V,PWM芯片U6的RT端经过电阻R73接地,PWM芯片U6的CT端经过电容C45接地,PWM芯片U6的DTC端连接到光电隔离模块U15的4端,输入端PWM-15V经过电阻RllO与光电隔离模块U15的4端连接, 光电隔离模块U15的3端和2端直接接地,光电隔离模块U15的I端经过电阻Rl 13作为输出端PWM-0N,光电隔离模块U15的I端经过发光二极管D38接地;PWM芯片U6的COMP端经过电解电容C43接地,电解电容C43的正极与接地端连接;三极管Q28的基极与三极管Q29的基极短接,三极管Q28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29的发射极短接之后作为输出端PWM-1-B,三极管Q29的基极经过电阻R74与三极管Q29的集电极短接后接地,三极管Q28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30的集电极短接后作为输出端PWM-15V,三极管Q30的基极与三极管Q31的基极短接后经过电阻R75接地,三极管Q30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31的发射极短接之后作为输出端PWM-I-A06.根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自动追踪式智能管理光伏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逆变电路(14)由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3、场效应管Q4、场效应管Q5、场效应管Q6、场效应管Q22、场效应管Q23、场效应管Q24、场效应管Q25、场效应管Q26、场效应管Q27、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59、电阻R60、电阻R63、电阻R64、电阻R65电阻R66、电容C6、电阻R7、电容C36、变压器TF9、变压器TF5、快恢复ニ极管D2、快恢复ニ极管D3、快恢复ニ极管D5、快恢复ニ极管D6、快恢复ニ极管D17、快恢复ニ极管D18、快恢复ニ极管D19、快恢复ニ极管D20、电解电容C13、电阻R8、电解电容C37、电阻R9、电容C38、互感滤波器TF3、电容C40、电阻R10、电解电容C44、电解电容C47、整流桥D7、电容C14、电容C15、电阻R11、电解电容C16、整流桥D21、电容C39、电容C41、电阻R72、电解电容C46组成;输入端PWM-I-A分别经过电阻R1、电阻R3和电阻R5连接到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3和场效应管Q5的G极,场效应管Ql、场效应管Q3和场效应管Q5的S极短接之后接地,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3和场效应管Q5的D极短接之后连接到变压器TF9的3端,输入INV-VCC连接到变压器TF9的4端,变压器TF9的3端和5端之间并联由电容C6和电阻R7串联组成的支路;输入PWM-I-B分别经过电阻R2、电阻R4和电阻R6连接到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4和场效应管Q6的G极,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4和场效应管Q6的S极短接之后接地,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4和场效应管Q6的D极短接之后连接到变压器TF9的5端;变压器TF9的6端作为输出端DRIA-1,变压器TF9的7端作为输出端DRIA-2 ;快恢复ニ极管D2与快恢复ニ极管D3串联之后与由快恢复ニ极管D5和快恢复ニ极管D6串联组成的支路并联,变压器TF9的I端输入到由快恢复ニ级管D2、D3、D5、D6组成的回路,快恢复ニ级管D2、D3、D5、D6组成的回路的输出端并联到由电解电容C13、电阻R8、电解电容C37、电阻R9、电容C38并联组成的回路,同时并联到互感滤波器TF3的同名端;输入端PWM-I-A分别经过电阻R59、电阻R63和电阻R65连接到场效应管Q22、场效应管Q24和场效应管Q26的G极,场效应管Q22、场效应管Q24和场效应管Q26的S极短接后接地,场效应管Q22、场效应管Q24和场效应管Q26的D极短接之后连接到变压器TF5的3端,输入INV-VCC连接到变压器TF5的4端,变压器TF5的3端和5端之间并联由电容C36和电阻R67串联组成的支路;输入PWM-I-B分别经过电阻R60、电阻R64和电阻R66连接到场效应管Q23、场效应管Q25和场效应管Q27的G极,场效应管Q23、场效应管Q25和场效应管Q27的S极短接之后接地,场效应管Q23、场效应管Q25和场效应管Q27的D极短接之后连接到变压器TF5的5端;变压器TF5的6端作为输出端DRIB-I,变压器TF5的7端作为输出端DRIB-2 ;快恢复ニ极管D17与快恢复ニ极管D18串联之后与由快恢复ニ极管D19和快恢复ニ极管D20串联组成的支路并联,变 压器TF5的2端输入到由快恢复ニ级管D17、D18、D18、D19组成的回路,快恢复ニ级管D17、D18、D18、D19组成的回路的输出端并联到由电解电容C13、电阻R8、电解电容C37、电阻R9、电容C38并联组成的回路,变压器TF9的2端与变压器TF5的I端短接;互感滤波器TF3的异名端之间分别并联由电容C40、电阻R10、电解电容C44、电解电容C47组成的4条支路,电解电容C44与电解电容C47的正极短接作为输出端HV-310V,电解电容C44与电解电容C47的负极短接并接地;变压器TF9的输出端DRIA-I和输出端DRIA-2分别连接到整流桥D7的I端和3端,整流桥D7的4端作为输出端DRIA-GND,整流桥D7的2端作为输出端DRIA-VCC,整流桥D7的2端和4端之间分别并联由电容C14、电容C15、电阻R11、电解电容C16组成的支路,电解电容C16的正极与整流桥D7的2端短接;变压器TF5的输出端DRIB-I和输出端DRIB-2分别连接到整流桥D21的I端和3端,整流桥D21的4端作为输出端DRIB-GND,整流桥D21的2端作为输出端DRIB-VCC,整流桥D21的2端和4端之间分别并联由电容C39、电容C41、电阻R72、电解电容C46组成的支路,电解电容C46的正极与整流桥D21的2端短接。7.根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自动追踪式智能管理光伏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网输入与系统输出接ロ电路(15)由电容C72、电容C73、互感滤波器TF7、电容C75、电容C74、电容C76、电容C77、电容C80、电容C78、电容C79、电容C82、电容C83、中间继电器K3、电容C81、ニ极管D36、三极管Q34、互感滤波器TF8、电容C84、电容C85、电容C86组成;电网输入端220L_IN与电网输入端2206_IN之间并联电容C72,电网输入端220G_IN与电网输入端220N_IN之间并联电容C73,电网输入端220L_IN和输入端220N_IN连接到互感滤波器TF7的同名端;互感滤波器TF7的异名端和互感滤波器TF8的同名端并联,两者之间并联3条支路,一条支路由电容C75和电容C74的串联组成,电容C75和电容C74的串联支路的中点连接到电网输入端220G_IN,第二条支路由电容C76组成,第三条支路由电容C82和电容C83串联组成,电容C82和电容C83连接的中点作为输出端SUP MID ;在由电容C76组成的支路和由电容C82和电容C83串联组成的支路两端之间分别串联中间继电器K3的ー个常开触点3-5和一个常闭触点1-5,常开触点3-5的两端并联电容C77,常闭触点1_5之间并联电容C80,常闭触点的I端连接到输入端TRANS_ACL ;常闭触点4_6两端并联电容C79,常开触点3-6两端并联电容C78,常开触点的3端连接到输入端TRANS_ACN ;互感滤波器TF8的异名端作为电网输入与系统输出接ロ电路的两个输出端220L_0UT和220N_0UT,在输出端220L_0UT和220N_0UT之间共并联有2条支路,一条支路有电容C84组成,另一条支路由电容C85和电容C86串联组成,电容C85和电容C86连接的中点与电网输入端220G_IN短接;电源+12V连接到中间继电器K3的线圈后连接到三极管Q34的发射极,三极管Q34的集电极直接连接到接地端,三极管Q34的基极作为输出端AC_OUT,在三极管Q34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并联有两条支路,一条支路由电容C81组成,另一条支路有ニ极管D36组成,ニ极管D36的正极与接地端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自动追踪式智能管理光伏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市电同步跟踪电路(16)由ニ极管D37、电阻R102、光电隔离电路U13、电阻R104、电阻R109、R108、R107、双运放电路Q35、电阻R125、电阻R112、电阻R111、电阻R114、光电隔离电路U16、电阻R115、电阻R116、电阻R117、ニ极管D39、稳压ニ极管U17组成;输入信号220L_IN连接至ニ极管D37的正极,经过电阻R102与光电隔离电路U13的I端连接,输入信号220N_IN输入光电隔离电路U13的2端,输入DRICD_VCC经过电阻Rl04连接到光电隔离电路Ul3 的4端,光电隔离电路U13的3端经过电阻R107接地并输入双运放电路Q35的4端,光电隔离电路U13的3端连接到双运放电路Q35的3端;+5V电源经电阻R108输入双运放电路Q35的2端,+5V电源经电阻R109输入双运放电路Q35的I端,双运放电路Q35的I端作为输出端PLL_A,输入DRICD_VCC连接到双运放电路Q35的8端,双运放电路Q35的7端作为输出端PLL_B,电源+5V经过电阻Rlll与双运放电路Q35的6端连接,电源+5V经过电阻Rl 12与双运放电路Q35的7端连接,双运放电路Q35的5端经过电阻Rl25接地,双运放电路Q35的5端与光电隔离电路U16的4端连接;输入端DRICD_VCC经过电阻R114连接到光电隔离电路U16的4端,光电隔离电路U16的3端接地,光电隔离电路U16的2端作为市电同步跟踪电路16的输出端220L_IN,光电隔离电路U16的I端与稳压ニ极管U17的正极连接,稳压ニ极管U17的负极串联电阻R115后与ニ极管D39的负极连接,稳压ニ极管U17的控制端与ニ极管D39的负极之间并联电阻R116,稳压ニ极管U17的控制端与光电隔离电路U16的2端之间并联电阻R117,ニ级管D39的正极作为市电同步跟踪电路16的输出端220N_IN。9.根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自动追踪式智能管理光伏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MCU供电电路(17)由电容C48、电容C49、电阻R78、电阻R77、电阻R76、场效应管D22、ニ极管D23、光电隔离电路U8、电阻R80、电阻R79、电容C50、电阻R81、变压器TF6、稳压ニ极管U9、ニ极管D24、ニ极管D25、电解电容C 51、电解电容C52、电容C53、电阻R83、电阻R82、电容C54、电解电容C55、电解电容C56、三端稳压元件UlO组成;输入端INV-VCC连接到变压器TF6的2端,并经过电容C48接地;变压器TF6的4端与电阻R78、电容C49依次串联后连接到场效应管D22的G极,场效应管的S极经过电阻R76接地,变压器TF6的I端与场效应管D22的D极连接,变压器TF6的2端经过电阻R77与场效应管D22的G极连接,变压器TF6的I端经过ニ极管D23与由电容C50和电阻R79并联组成的支路串联连接后与变压器TF6的2端连接,其中二极管D23的正极与变压器TF6的I端连接,变压器TF6的I端与场效应管D22的D极连接;场效应管D22的G极连接到光电隔离电路U8的4端,光电隔离电路U8的3端经过电阻R80接地,电源+12V经过电阻R81连接到光电隔离电路U8的I端,光电隔离电路U8的3端经过稳压ニ极管U9接地,稳压ニ极管U9的正极与接地端连接;电源+12V经过有ニ极管D24和ニ极管D25并联组成的支路连接到变压器TF6的6端,ニ极管D24和ニ极管D25的正极端连接到变压器TF6的6端;在电源+12V与变压器TF6的5端之间并联有3条支路,第一条支路有电解电容C51组成,第二条支路由电解电容C52组成,电解电容C51和电解电容C52的正极与电源+12V连接,第三条支路由电容C53组成,变压器TF6的5端接地;电源+12V输入到三端稳压元件UlO的I端,三端稳压元件UlO的I端与电阻R82连接后直接连接到稳压ニ极管U9的控制端,同时经过电阻R83接地;三端稳压元件UlO的3端直接接地;在三端稳压元件UlO的2端和接地端之间并联有3条支路,第一条支路由电容C54组成,第二条支路由电解电容C55组成,第三条支路由电解电容C56组成,电解电容C55和电解电容C56的正极与三端稳压元件UlO的2端连接并输入+5V电源。10.根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自动追踪式智能管理光伏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MCU及人机交換界面电路(18)由通信接ロ转换模块Y2、MCU模块U2、ニ极管D8、晶振Y3、液晶显示模块J3、按键SI S8、电阻R19 R26、电阻R29 R31、电阻R35 R38、电阻R22、电解电容C23、电阻R39、电阻R40、电解电容C26、电容C24、电解电容C25组成;电源输入+5V连接到通信接ロ转换模块Y2的VCC端,并通过ニ极管D8连接到通信接ロ转换模块Y2的USB端ロ的VCC端;通信接ロ转换模块Y2的I端脚与MCU模块U2的P3. 0 (RXD)端连接,MCU模块U2的5端脚与MCU模块U2的P3. I (TxD)端连接,通信接ロ转换模块Y2的GND端脚接地并经过电容C20与MCU模块U2的XTAL2端连接,通信接ロ转换模块Y2的GND 端脚经过电容C21与MCU模块U2的XTALl端连接,电容C20与电容C21之间并联晶振Y3 ;按键SI S8的一端接地,另一端分别作为MCU模块U2的输入KEY_START、KEY_TEST、KEY_UP、KEY_DOWN、KEY_LEFT、KEY_RIGHT、KEY_OK、KEY_CANCEL ;输入 KEY_START、KEY_TEST、KEY_UP、KEY_DOWN、KEY_LEFT、KEY_RIGHT、KEY_0K、KEY_CANCEL 分别经过电阻 R19、电阻 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朝源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南宁市智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