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转子引出线布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95797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7 04: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机制造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机转子引出线布线结构。该电机转子引出线布线结构,包括电机转轴、电机转子的引出线、与引出线连接的滑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转轴的圆周表面轴向开设有过线槽,所述引出线通过过线槽连接所述滑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布线结构具有对电机转轴强度影响小、过线槽加工和布线方便、引出线不会受损的特点。(*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机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机转子引出线布线结构
技术介绍
在电机制造领域,一般电机的转子引出线是通过在电机转轴的轴向打孔,引出线从中穿过引出。但是,这种结构的要求开孔较大,将直接会影响转轴的强度,并且转子引出线在穿引过程中易造成弯折,损伤绝缘层,将给电机正常运转带来安全隐患。本领域亟待改进这种引线结构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布线方便的电机转子引出线布线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电机转子引出线布线结构,包括电机转轴、电机转子的引出线、与引出线连接的滑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转轴的圆周表面轴向开设有过线槽,所述引出线通过过线槽连接所述滑环。本技术的特点和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机转轴的圆周表面轴向至少均匀开设有3个过线槽,过线槽的形状为方形或半圆形。还包括固定带和轴套,所述引出线置入所述过线槽内,固定带包裹于置入引出线的转轴上,轴套固定于包裹有固定带的电机转轴外周。所述固定带为无韦带。由于本技术采用了在电机转轴的圆周方向开设有过线槽的技术方案,不仅能够保证转轴的强度,使得引出线的布线更加方便,并克服了现有技术在电机转轴钻孔降低转轴强度和穿线容易损坏引出线的弊端。本技术的布线结构具有对电机转轴强度影响小、过线槽加工和布线方便、引出线不会受损的特点。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一种电机转子引出线布线结构的布线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过线槽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电机转轴,2为过线槽,3为引出线,4为电机转子,5为滑环,6为轴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参照图I、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电机转子引出线布线结构,其包括电机转轴I、电机转子4的引出线3、与引出线3连接的滑环5、安装于电机转轴I外周的轴套6。在电机转轴I的圆周表面轴向开设有过线槽2,引出线3通过过线槽2连接滑环5,其中电机转轴I的圆周表面轴向均匀开设有3个过线槽2,对应电机转子4的三相。过线槽2的形状可以为方形或半圆形,本实施 例采用方形。具体实施中,将引出线3置入过线槽内2,用固定带包裹于置入引出线3的电机转轴I上,轴套6固定于包裹有固定带的电机转轴I的外周;其中,用于固定引出线3的固定带为无韦带。本技术的布线结构,在电机转轴I圆周表面轴向开有过线槽2,引出线3—端与电机转子4连接,从连接处垂直引至电机转轴I的表面,然后将其折弯置入过线槽2中,再用固定带从引出线3置入电机转轴I的始端向滑环5方向缠绕固定引出线3,之后引出线3的另一端与滑环5连接,最后将轴套6套装在电机转轴I外周,固定在电机转子4上。这种结构使得引出线3受到两层固定,其不会因为电机转轴I的高速旋转离心力而脱出,具有可靠的安全性。还因为固定带是与电机转轴I和轴套6 —起旋转,也不会因摩擦受损,影响对引出线3的固定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过线槽为方形过线槽,该槽的几何尺寸与电机引出线匹配,这种结构开槽工艺相对简单。如果开成半圆型槽,引出线3固定相对稳固,但开槽工艺相对复杂。尽管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案进行了描述,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应用领域,上述的具体实施方案仅仅是示意性的、指导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种的形式,这些均属于本技术保护之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转子引出线布线结构,包括电机转轴、电机转子的引出线、与引出线连接的滑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转轴的圆周表面轴向开设有过线槽,所述引出线通过过线槽连接所述滑环。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电机转子引出线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转轴的圆周表面轴向至少均匀开设有3个过线槽,过线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卓卉孔令江段珊珊郭庆红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盾安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