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毛有强专利>正文

一种反光器及节能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93043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7 0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反光器及节能灯具,如荧光灯反光器和灯具,特别是一种单管或多管直管荧光灯反光器和支架或格栅灯具,属于灯具照明领域。包括主反光部,至少主反光部形成反光腔,主反光部的外表面中间至少由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形成V形凹陷,V形凹陷的深度H为反光腔最大深度L的1/8-9/10,左第一弧形部的左侧形成与左第一弧形部一体的左第二弧形部,左第二弧形部的半径大于左第一弧形部的半径,且左第二弧形部自上而下逐渐向左侧延伸,右第一弧形部的右侧形成与右第一弧形部一体的右第二弧形部,右第二弧形部的半径大于右第一弧形部的半径,且右第二弧形部自上而下逐渐向右延伸,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呈左右镜像对称。(*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反光器及节能灯具,如直管荧光灯反光器或单端单U形、单H形荧光灯反光器,特别是一种单管直管荧光灯反光器或多反光器组合成多管直管荧光灯具,如支架或格栅灯具,属于灯具照明领域。
技术介绍
现有的照明灯具反光器如钠灯金卤灯点光源反光器,灯具效率不 高,目前点光源反光器结构均比较简单,其横截面多为单抛物线结构,对光的反射路径控制差。对直管荧光灯的灯具而言,点或线光源主反光部采用单抛物线结构或单弧面结构,会使放电管向上发出的光被反射器反射回放电管,受放电管的阻挡而不能反射出去,使得比例比较高的这部分光不能得到利用,而且会使放电管发热更高,影响灯寿命,而非常复杂的反光面表面设计可能使得部分光的反射次数多能量消耗大。另外,当采用紧凑形单端荧光灯或同时采用两只直管荧光灯时,单抛物面反光器因只有一个焦点,故不可能形成两只放电管都处于反光器的焦点的最高光效利用的情形。因此,传统的反光器不能充分地反射双管光源发出的光,使光源的利用效率不够理想。另外现有双管直管荧光灯灯具中,有采用截面为半圆形或接近半圆形的一个主反光部,来反射一根直管荧光灯,即一根直管荧光灯安装于一个半圆形反光期内,另一根直管荧光灯安装在另一个半圆形反光器内,两个半圆形反光器连成一体。该反光器的弊病是放电管往上射出的光经半圆形反光器反射后其反射光有较多部分反射到放电管上,灯具效率同样不够理想。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双管荧光灯具的反光器(公开号CN201177213Y),该反光器具有U型的反光面,每一侧反光面的横截面均由第一抛物线和第二抛物线组成,水平安装的两放电管的中心位于每一侧反光面的第一抛物线的焦点上。反光器向上有一凸起分光器,用于将放电管向上发出的光反射到反光器两壁抛物线反光面上,再进一步作为灯具的有效光部分投射出。上述反光器上述反光器只是对U形反光器的细微该进,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能将放电管向上发出的光反射出来,但其分光器的高度小,对放电管向上发出的光线反射出反光器外的效果不明显,而且斜向上发射的部分光会射向灯管;另外,其两侧的反光面均采用第一抛物线和第二抛物线组成的结构,由于荧光灯是一个具有较大直径的截面圆面发光光源,高压气体放电灯是一长放电管,不是一个细点发光的光源,所以抛物线的焦点规律不完全适合荧光灯或气体放电灯,从而会造成被照射工作面均匀度不够好反射效率不够高的问题,其中第一抛物线和第二抛物线对放电管向上和斜向上的光的反射光线仍然会较多地反射到放电管上,从而无法很好地将放电管发出光的光线反射出,而且双抛物线反射面不利于光分布的均匀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较好地将放电管向上180°范围内发出的光线避开灯管反射到反光器外的一种反光效率能达到90% -98%的高光效反光器,解决了现有反光器应为结构设计存在的弊病引起的反光器效率不高的种种弊病。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包括主反光部,至少主反光部形成反光腔,主反光部的外表面中间至少由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形成V形凹陷,V形凹陷的深度H为反光腔最大深度L的1/8-9/10,左第一弧形部的左侧形成与左第一弧形部一体的左第二弧形部,左第二弧形部的半径大于左第一弧形部的半径,且左第二弧形部自上而下逐渐向左侧延伸,右第一弧形部的右侧形成与右第一弧形部一体的右第二弧形部,右第二弧形部的半径大于右第一弧形部的半径,且右第二弧形部自上而下逐渐向右延伸,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呈左右镜像对称。本技术中V形凹陷的深度H指过V形凹陷的左第一弧形部与V形凹陷中心对称线的交点的水平线与过V形凹陷最高点的水平线之间的距离,反光腔最大深度L指过主反光部最低点的水平线到过主反光部最高点水平线的距离。本技术安装放电管时,须将放电管的长度方向与主主反光部的长度方向一致安装,其中,随着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自V型凹陷向上逐渐向上,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各处的法线与水平面的夹角越来越大,从而能将放电管向上发 出的光线大部分都反射到左第二弧形部和右第二弧形部上经由左第二弧形部和右第二弧形部射出或直接射出反光器外,而放电管斜向上较大角度发出的光线则可由左第二弧形部和右第二弧形部一次反射出反光器,从而能将放电管发出的光线较大程度地反射到反光器外以投射到需要照明的区域,提高了照明度和灯光效利用率。其中,弧形更容易控制光的反射路径,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的内表面都对光起反射作用。V形凹陷可由不止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构成,由包括左第一弧形部的数个左弧面构成左弧面群,数个包括右第一弧形部的右弧面构成右弧面群,V形凹陷由左弧面群和右弧面群构成,优选构成左弧面群的数量为1-10个,更优选为2-6个,左弧面群包含的各弧面自下而上向左上方延伸,右弧面群包含的各弧面自下而上向右上方延伸,由包含左第一弧形部、右第一弧形部更多数量的弧面构成的V形凹陷反光面可以使反射光的出射角度增加,提高被照面远处的亮度,从而提高亮度均匀度。左第一弧形部与右第一弧形部或左弧面群与右弧面群呈镜像对称可使本技术对放电管光线的反射更加均匀;左第二弧形部左侧还形成有与左第二弧形部一体的左弧形,优选左弧形的数量为1-20个,优选左弧形的数量为2-10个。在设计反光器时,根据具体光源放电管的直径或宽度,确定第一弧形部的半径大于或等于放电管的半径,或大于等于放电管宽度的1/2,可保证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具有足够大的面积和半径把对放电管射向第一弧形部的光线100%反射出反光器,主反光部V形凹陷的深度H为反光腔最大深度L的1/8-9/10,可保证左第二弧形部和右第二弧形部具有足够大的面积和半径把对放电管射向第一弧形部的光线100%反射出反光器。相对于采用一个半圆形弧面结构的反光器,本技术反光器可以得到更高的灯具效率。反光器V形凹陷底部优选为左第一弧形部与右第一弧形部相交呈线形,由于制作工艺受到V形凹陷深度深的限制,可能只能把V形凹陷底部制作成倒弧面或小平面。作为优选,所述的V形凹陷的深度H为反光腔最大深度L的1/5-1/2,左第二弧形部与右第二弧形部呈镜像对称。V形凹陷的深度H为反光腔最大深度L的1/5-1/2可减少光反射次数。第二弧形部左右对称使灯具下方的光均匀分布。作为优选,所述左第一弧形部与左第二弧形部之间及右第一弧形部与右第二弧形部之间均直接连接在一起并光滑过渡,所述左第一弧形部、左第二弧形部及右第一弧形部、右第二弧形部均为小于等于四分之一圆弧。在达到高反光器反射效率的前提下可使荧光灯反光器的宽度可达到最小。作为优选,所述左第二弧形部的左侧还形成有构成主反光部的至少一个左弧形部,所述左弧形部自上而下向左延伸,所述右第二弧形部的右侧还形成构成主反光部的至少一个右弧形部,所述右弧形部自上而下向右延伸。比如道路照明配光要求特别高,特别是需要照射到远距离的光能量达到较高的配光要求时,在左第二弧形部和右第二弧形部分别形成一个以上的左弧形部和右弧形部可以更好地提高远距离被照面的亮度,左弧形部的数量为1-5个,右弧形部的数量为2-20个,优选左弧形部或右弧形部的数量为2-50个,更优选左弧形部或右弧形部的数量为3-100个。作为优选,所述V形凹陷左部左第一弧形部与左弧面部之间、V形凹陷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光器,其特征为包括主反光部,至少主反光部形成反光腔,主反光部的外表面中间至少由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形成V形凹陷,V形凹陷的深度H为反光腔最大深度L的1/8-9/10,左第一弧形部的左侧形成与左第一弧形部一体的左第二弧形部,左第二弧形部的半径大于左第一弧形部的半径,且左第二弧形部自上而下逐渐向左侧延伸,右第一弧形部的右侧形成与右第一弧形部一体的右第二弧形部,右第二弧形部的半径大于右第一弧形部的半径,且右第二弧形部自上而下逐渐向右延伸,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呈左右镜像对称。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反光器,其特征为所述的V形凹陷的深度H为反光腔最大深度L的1/5-1/2,左第二弧形部与右第二弧形部呈镜像对称。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反光器,其特征为所述左第一弧形部与左第二弧形部之间及右第一弧形部与右第二弧形部之间均直接连接在一起并光滑过渡,所述左第一弧形部、左第二弧形部及右第一弧形部、右第二弧形部均为小于等于四分之一圆弧。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反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V形凹陷由左第一弧形部和至少一个左弧面部以及右第一弧形部和至少一个右弧面部构成,所述的左弧面部依次形成在左第一弧形部的左侧,自下而上向左上方延伸,所述的右弧面部形成在右第一弧形部右侧,自下而上向右上方延伸,所述的左弧面部与所述的右弧面部呈左右镜像对称。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光器,其特征为所述V形凹陷左部左第一弧形部与左弧面部之间、V形凹陷与左第二弧形部之间或V形凹陷与右第二弧形部之间通过平面部或曲面部连接在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有强
申请(专利权)人:毛有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