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下挡板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67046 阅读:3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0 2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下挡板支架,其在现有的主体的基础加以改进,即对应主体上突的前沿,在该主体的下表面前沿上成形有横向分布的长凹槽,在该长凹槽内横向依次设有多个前后方向分布的竖加强筋,且该长凹槽的前外侧面与主体的前沿边之间横向依次设有多个向主体下表面侧突出的竖凸起。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主体前沿增设了竖凸起和凹槽,并在凹槽内增设竖加强筋,因而能明显地增强该下挡板支架的冲击初始刚性;同时通过主体下表面增设前加强肋、后加强肋、辅助加强肋和⊥形加强肋,以及主体、各加强筋、各加强肋的厚度变化,使得对冲击反力贡献大的部位得到加强,对冲击反力贡献小的部位的结构得以简化,从而可以减轻产品的重量,节约材料,最终可降低制作成本。(*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具体指一种汽车的下挡板支架。
技术介绍
下挡板支架安装在汽车正前方保险杠的内侧,低速碰撞行人保护是该产品需要具备的重要性能,即使汽车在以40Km/h行驶时具有低速碰撞行人保护的功能。由于涉及汽车的安全领域,因此,该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交付性能。目前,下挡板支架通常采用抗冲击等级的塑料PP制成,较常见的结构如图I和图2所示,它主要包括一平面状的主体1’,该主体的前沿11’上突,该主体的后沿12’相对于主体上表面下沉,其中主体前沿的前表面部位横向依次设有上下方向分布的前沿加强筋13’ ;在该主体的上表面上具有七个凹部14’(其中第四个凹部的宽度要大于比其两侧的各凹部 宽度),从而在主体的下表面上形成七个凸起15’,即形成凹凸起筋的结构,且各凹部的起筋宽度比冲击物体的直径稍大;同时在上表面的凹部中增设上加强筋2’,在该主体的下表面上横向依次分布有位于凸起和主体后沿之间的八个柱体3’,各相邻柱体依次通过下加强筋相连而形成一横向分布的横加强筋4’,且该横加强筋4’通过前加强肋5’、后加强肋6’分别与凸起、后沿的前侧相连,如第一柱体分别通过第一、第二前加强肋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智学李源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敏实汽车零部件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