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下挡板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67046 阅读:3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0 2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下挡板支架,其在现有的主体的基础加以改进,即对应主体上突的前沿,在该主体的下表面前沿上成形有横向分布的长凹槽,在该长凹槽内横向依次设有多个前后方向分布的竖加强筋,且该长凹槽的前外侧面与主体的前沿边之间横向依次设有多个向主体下表面侧突出的竖凸起。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主体前沿增设了竖凸起和凹槽,并在凹槽内增设竖加强筋,因而能明显地增强该下挡板支架的冲击初始刚性;同时通过主体下表面增设前加强肋、后加强肋、辅助加强肋和⊥形加强肋,以及主体、各加强筋、各加强肋的厚度变化,使得对冲击反力贡献大的部位得到加强,对冲击反力贡献小的部位的结构得以简化,从而可以减轻产品的重量,节约材料,最终可降低制作成本。(*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具体指一种汽车的下挡板支架。
技术介绍
下挡板支架安装在汽车正前方保险杠的内侧,低速碰撞行人保护是该产品需要具备的重要性能,即使汽车在以40Km/h行驶时具有低速碰撞行人保护的功能。由于涉及汽车的安全领域,因此,该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交付性能。目前,下挡板支架通常采用抗冲击等级的塑料PP制成,较常见的结构如图I和图2所示,它主要包括一平面状的主体1’,该主体的前沿11’上突,该主体的后沿12’相对于主体上表面下沉,其中主体前沿的前表面部位横向依次设有上下方向分布的前沿加强筋13’ ;在该主体的上表面上具有七个凹部14’(其中第四个凹部的宽度要大于比其两侧的各凹部 宽度),从而在主体的下表面上形成七个凸起15’,即形成凹凸起筋的结构,且各凹部的起筋宽度比冲击物体的直径稍大;同时在上表面的凹部中增设上加强筋2’,在该主体的下表面上横向依次分布有位于凸起和主体后沿之间的八个柱体3’,各相邻柱体依次通过下加强筋相连而形成一横向分布的横加强筋4’,且该横加强筋4’通过前加强肋5’、后加强肋6’分别与凸起、后沿的前侧相连,如第一柱体分别通过第一、第二前加强肋与第一、第二凸起相连,第二柱体通过第三前加强肋与第三凸起相连,第三柱体分别通过第四、第五前加强肋与第三、第四凸起相连,第五柱体分别通过第六、第七前加强肋与第四、第五凸起相连,第六柱体分别通过第八、第九前加强肋与第五、第六凸起相连,第七柱体分别通过第十前加强肋与第六凸起相连,第八柱体分别通过第十一前加强肋与第七凸起相连。第二柱体通过第一后加强肋与下沉后的后沿前侧相连,第四柱体通过第二、三、四后加强肋与后沿前侧相连,第五柱体通过第五、六后加强肋与后沿前侧相连,第七柱体通过第七后加强肋与后沿前侧相连。且主体壁厚采用等壁厚的结构,上表面加强筋厚为3. 0mm,下表面加强筋厚为2. 3mm。在实际使用中发现,采用上述凹凸起筋的结构,虽然可以显著地提高产品的冲击强度,并在冲击过程中以维持一个稳定增加的反力,以改善产品的冲击性能,但仍然不能满足冲击反力曲线的要求,经试验表明,这样的下挡板支架上有多个部位的反力曲线不符合设计要求,即初期刚性太小,也就是有多个部位的反力抵于标准,结构偏弱。故针对目前的状况,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明显增强冲击初始刚性的汽车下挡板支架。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汽车下挡板支架包括平面状且前沿上突、后沿下沉的主体,在该主体的上表面上具有多个凹部而在主体的下表面上相应地形成多个凸起,在该多个凹部中至少一凹部内设有上加强筋,在该主体的下表面上横向依次分布有位于凸起和所述主体的后沿之间的多个柱体,各相邻柱体通过下加强筋相连而形成一横向分布的横加强筋,且该横加强筋通过前、后加强肋分别与所述凸起、后沿的前侧相连,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上突的前沿,在该主体的下表面前沿上成形有横向分布的长凹槽,在该长凹槽内横向依次设有多个前后方向分布的竖加强筋,且该长凹槽的前外侧面与主体的前沿边之间横向依次设有多个向主体下表面侧突出的竖凸起。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多个凸起选为九个,所述的多个柱体选为八个,第一柱体至第七柱体中各柱体分别与相邻的两凸起之间通过各自的所述前加强肋相连,第八柱体通过所述前加强肋与上述九个凸起中的第九凸起相连。在上述优选方案中,所述的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柱体分别与所述后沿前侧之间设有所述的后加强肋,以进一步提高对冲击反力贡献大的部位处的强度。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所述的主体下表面邻近后沿处设有与第一凸起相对应的后凸起,该第一凸起与所述后凸起之间设有辅助加强肋,且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间还设有丄形加强肋,同理可提高对冲击反力贡献大的部位处的强度。在上述各方案中,所述的第二凹部至第四凹部、第七凹部至第九凹部中均设有所述的上加强筋,且该上加强筋设计成丄形结构。即中间的两凹部因受到的冲击反力小,因此去除加强筋,以简化结构,减轻整体重量。较好的是,所述主体的壁厚优选地采用2. 2_,所述主体前沿的壁厚为2. 5_ ;同理,所述主体下表面的横加强筋、前加强肋、后加强肋、辅助加强肋和丄形加强肋的厚度取值范围为2. 0-2. 5_。使得对冲击反力贡献小的部位采用相对较薄的壁厚,而对于冲击反力贡献大的部位采用相对较厚的壁厚,这种合理的壁厚设计,既满足了低速碰撞行人保护的功能,同时又节约了原材料,减轻了整体的重量。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竖凸起的上表面还可以设有小加强筋,以进一步提闻主体如沿的强度。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在主体前沿增设了竖凸起和凹槽,并在凹槽内增设竖加强筋,因而能明显地增强本技术的冲击初始刚性;其次,通过主体下表面增设前加强肋、后加强肋、辅助加强肋和丄形加强肋,使得对冲击反力贡献大的部位得到加强;而中间凹部中去掉了上加强筋,使得对冲击反力贡献小的部位的结构得以简化;再者,不但主体的厚度发生变化,而且各加强筋、各加强肋的厚度也发生变化,使得对冲反力贡献较小部位采用较薄的壁厚,对冲击反力贡献大的部位采用较厚的壁厚,从而可以减轻产品的重量,节约材料,最终可降低制作成本。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中汽车下挡板支架的正面立体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汽车下挡板支架的背面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正面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背面立体图;图5为图4中I部分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3至图5所示,该汽车下挡板支架包括大至呈平面状且前沿11上突、后沿12下沉的主体1,在该主体I的上表面上具有多个凹部14而在主体的下表面上相应地形成多个凸起15,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凹部选用九个,各凸部内设有漏水孔a,相对应地在主体的下表面上形成九个凸起,其中,在图3中从右至左顺序,第二凹部至第四凹部、第七凹部至第九凹部中均设有上加强筋2,且该上加强筋设计成丄形结构。对应上突的前沿11,在该主体I的下表面前沿上成形有横向分布的长凹槽13,在该长凹槽内横向依次设有多个前后方向分布的竖加强筋16,且该长凹槽的前外侧面与主体的前沿边之间横向依次设有多个向主体下表面侧突出的竖凸起17,该竖凸起上开有漏水孔a,且竖凸起的上表面还具有小加强筋19,以进一步提高主体前沿的强度。同时在上述主体的下表面上横向依次分布有位于凸起和主体的后沿之间的多个柱体3,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柱体选择八个,各相邻柱体通过下加强筋相连而形成一横向分布的横加强筋4,且该横加强筋通过前加强肋5、后加强肋6分别与凸起、后沿的前侧相连,即从图4中,按从左至右的顺序,第一柱体至第七柱体中各柱体分别与相邻的两凸起之间通过各自的前加强肋 相连,第八柱体通过一个前加强肋与第九凸起相连。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柱体分别与后沿前侧之间设有后加强肋。为了进一步提高主体的强度,在主体下表面邻近后沿处设有与第一凸起相对应的后凸起18,该第一凸起与后凸起18之间设有辅助加强肋7,且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间还设有丄形加强肋8。上述主体的壁厚为2. 2mm,主体前沿的壁厚为2. 5mm。丄形结构的上加强筋中,横向的加强筋的厚度为2. 5_,竖向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智学李源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敏实汽车零部件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