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厢式客车空间分隔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667021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0 2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型厢式客车空间分隔保护装置,包括两端均设有上安装孔的上支架和两端均设有下安装孔的下支架,以及至少两根两端分别与上支架和下支架连接的撑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由上支架、下支架和撑杆构成的框架结构,既可分隔车厢与驾驶室之间的空间,亦可方便乘客抓持,从而有效避免车厢内的乘客和货物冲击驾驶室。并且具有结构简单、装拆方便、价格低廉的特点。(*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部件。
技术介绍
现有微型客车通过设置一个开有透明密封窗的前围板,既可对车厢与驾驶室之间的空间进行分隔,还可避免车厢内的乘客和货物冲击驾驶室。但其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没有可供乘客支撑的装置,导致乘客身体因不易控制而受伤;2、因板材使用过多,使得成本过 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装拆方便、价格低廉、既可分隔空间亦可便于乘客抓持的微型厢式客车空间分隔保护装置。本技术包括两端均设有上安装孔的上支架和两端均设有下安装孔的下支架,以及至少两根两端分别与上支架和下支架连接的撑杆。还包括位于两根撑杆之间的挡板,所述挡板通过两侧的连杆分别与两根撑杆连接。所述上支架的两端为与车身内侧形状相配合的弯形结构。所述下支架的两端为与车身内侧形状相配合的弯形结构。本技术通过由上支架、下支架和撑杆构成的框架结构,既可分隔车厢与驾驶室之间的空间,亦可方便乘客抓持,从而有效避免车厢内的乘客和货物冲击驾驶室。并且具有结构简单、装拆方便、价格低廉的特点。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安装示意图。图中1-上支架(11-上安装孔)、2_下支架(21-下安装孔)、3_撑杆、4-挡板、5-连杆、6-车身。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本技术包括两端均设有上安装孔11的上支架I、两端均设有下安装孔21的下支架2、至少两根两端分别与上支架I和下支架2连接的撑杆3及位于两根撑杆3之间的挡板4,所述挡板4通过两侧的连杆5分别与两根撑杆3连接,所述上支架I的两端和下支架2的两端均为与车身6内侧形状相配合的弯形结构。本实施例中,撑杆3共两根且位于驾驶员座椅后。亦可在付驾驶员座椅后再设置两根撑杆3,并且在增设的两根撑杆3之间再设置一块挡板4。安装时,分别通过上安装孔11和下安装孔21将上支架I和下支架2与车身6的内侧连接即可,由于上支架I的两端和下支架2的两端均为与车身6内侧相配合的弯形结构,因此,上支架I的两端和下支架2的两端均能很好 的与车身6内侧贴合连接。权利要求1.一种微型厢式客车空间分隔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端均设有上安装孔(11)的上支架(I)和两端均设有下安装孔(21)的下支架(2),以及至少两根两端分别与上支架(I)和下支架⑵连接的撑杆(3)。2.按权利要求I所述的微型厢式客车空间分隔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两根撑杆(3)之间的挡板(4),所述挡板(4)通过两侧的连杆(5)分别与两根撑杆(3)连接。3.按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微型厢式客车空间分隔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1)的两端为与车身内侧形状相配合的弯形结构。4.按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微型厢式客车空间分隔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2)的两端为与车身内侧形状相配合的弯形结构。5.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型厢式客车空间分隔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2)的两端为与车身内侧形状相配合的弯形结构。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型厢式客车空间分隔保护装置,包括两端均设有上安装孔的上支架和两端均设有下安装孔的下支架,以及至少两根两端分别与上支架和下支架连接的撑杆。本技术通过由上支架、下支架和撑杆构成的框架结构,既可分隔车厢与驾驶室之间的空间,亦可方便乘客抓持,从而有效避免车厢内的乘客和货物冲击驾驶室。并且具有结构简单、装拆方便、价格低廉的特点。文档编号B60R13/08GK202368503SQ201120554038公开日2012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3日专利技术者余燕军, 尹思维, 席黎明, 王国进, 陈华勇 申请人: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进余燕军陈华勇席黎明尹思维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