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式方舱升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660592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09 04: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式方舱升降装置,包括舱体,以及设置于舱体上的升降装置,所述舱体与升降装置之间设置有至少两根连架杆,每根连架杆的两端均分别与舱体和升降装置铰接,所述舱体、升降装置以及连架杆构成在竖直平面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机构;通过将舱体和升降装置用至少两根连架杆连接,以舱体为机架、两根连架杆为曲柄,升降装置作为摇杆在连架杆的带动下沿竖直平面内运动;升降装置在竖直平面内沿横向和纵向同步运动,实现了升降装置向外侧扩张、沿竖向下放的同步操作,区别于现有技术中在升降装置下放之前需先沿铰链做合页式展开,再沿竖向调节升降装置长度实现纵向伸展的方式,操作便捷、装卸速度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方舱的升降装置,尤其是一种可在侧向收展的折叠式方舱升降装置
技术介绍
方舱的结构类似于集装箱,通常由金属板材焊接而成,通常方舱均配备有载车,通过载车运载到所需的地方,其标准也是参考集装箱标准制定的,与集装箱相比,具备更高的机动性能。现有的方舱大多采用直接起吊的方式进行装载或卸下,不仅操作繁琐、耗时长,而且还需依赖于起重设备,才能完成装卸操作。 请参阅申请号为200420109260. 4的中国技术专利《方舱集装箱升降装卸移动行走装置》、以及申请号为200620026397. 2的中国技术专利《方舱升降装置》,上述技术均是针对方舱装卸结构的改良通过在方舱的四周设置升降装置,并借助上述升降装置的对方舱的离地高度进行调节,实现方舱的自升降,最后通过升降装置底部与地面接触,支撑起整个方舱。但上述升降装置最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升降装置均用销轴铰接在方舱侧面,并以合页的形式实现收放,采用这样的结构虽可在运输时折叠收纳升降装置,以减小方舱在运输过程中的整体宽度,但操作效率低、机动性不佳。在方舱从载车上卸载时,需另行将升降装置从方舱的侧面展开,然后才沿竖向下放升降装置,增加了方舱卸载时所需的操作时间,不利于方舱的快速部署。另外,现有的方舱升降装置,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I、传动结构性能不佳,不仅强度低、成本高,而且在野外强风沙等恶劣环境下使用时容易发生故障现有的升降装置中,多采用丝杆螺母副、齿轮齿条副、或螺纹副的方式进行传动,上述传动结构不仅生产、制造不便,加工量大、成本高,在强度和成本上难以协调;而且在风沙环境下,容易卡入沙石发生故障,安全可靠性较差。2、升降装置支起方舱时,由于地面不平整,方舱整体易倾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升降装置操作效率低、机动性能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操作便捷、装卸耗时短的折叠式方舱升降装置,在升降高程较大的方舱的部署时,操作效率提升效果尤为显著。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折叠式方舱升降装置,包括舱体,以及设置于舱体上的升降装置,所述舱体与升降装置之间设置有至少两根连架杆,每根连架杆的两端均分别与舱体和升降装置铰接,所述舱体、升降装置以及连架杆构成在竖直平面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机构。通过将舱体和升降装置用至少两根连架杆连接,以舱体为机架、两根连架杆为曲柄,升降装置作为摇杆在连架杆的带动下沿竖直平面内运动;升降装置在竖直平面内沿横向和纵向同步运动,实现了升降装置向外侧扩张、沿竖向下放的同步操作,区别于现有技术中在升降装置下放之前需先沿铰链做合页式展开,再沿竖向调节升降装置长度实现纵向伸展的方式,操作便捷、装卸速度快; 尤其是在升降高程较大的情况下,通过旋转连架杆、下放升降装置的操作速度和摆幅,远远优于传统的、通过直线传动机构缓慢调节升降装置自身长度的方式,既有利于快速、应急部署。优选的,所述舱体与升降装置之间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带动舱体与升降装置相对运动。其中,驱动装置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带动升降装置在竖直平面运动一是驱动装置直接与升降装置连接,例如在舱体和升降装置之间设置气缸,且气缸的两端分别与舱体和升降装置铰接,以升降装置作为被驱动件、连架杆作为导向和从动件,实现升降装置在竖直平面的运动; 另一种方式是驱动装置驱动连架杆,例如在舱体上设置驱动连架杆沿铰链转动的电机,以连架杆作为被驱动件,并通过连架杆带动升降装置,实现升降装置在竖直平面内的运动。通过上述驱动机构带动升降装置运动,具有操作便捷的有益效果,且与人工操作相比,驱动力更强。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为卷扬机,所述卷扬机上设置有绳索,所述绳索与升降装置固定连接。通过卷扬机上的绳索牵引升降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控便捷的有益效果; 优选的,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套筒和活动支杆,所述套筒与连架杆铰接,所述活动支杆设置在套筒内部,所述套筒上设置有定滑轮,所述绳索通过定滑轮与套筒连接,所述绳索的端部与活动支杆固定连接。由于活动支杆与套筒之间为滑动配合,绳索绕过定滑轮以后与活动支杆连接,在定滑轮的作用下,绳索分别以定滑轮、及其与活动支杆的连接处作为施力点,向套筒和活动支杆施加拉力,套筒和活动支杆在绳索的拉力下相对运动,并实现升降装置整体长度的调节。在升降装置整体长度调节的同时,由于套筒与连架杆铰接,套筒、以及设置在套筒内的活动支杆在卷扬机上拉绳的牵引下随连架杆同步运动,因此,通过卷扬机的张拉,可同步实现升降装置沿侧向的收展、以及升降装置自身长度的调节。区别于现有技术中相互独立的外展、下放运动,本专利技术通过平面四边形机构在竖直平面内横向、纵向的同步运动,在升降装置外扩时即可辅助进行竖向下放,提高了操作效率。而且采用卷扬机、以及绳索相配合的方式进行传动,区别于现有技术中采用齿轮齿条机构、丝杆螺母机构等方式,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更适于在沙石环境下使用,不易因杂物飞入使装置卡死、损坏。 优选的,所述舱体与升降装置之间设置有撑杆,所述撑杆的一端与升降装置铰接,所述撑杆的另一端与舱体可拆装连接。通过撑杆固定平行四边形机构,使舱体在升起后可保持姿态稳定,实现自锁固。优选的,所述套筒与活动支杆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装置。采用这样的结构,当带动套筒和活动支杆相对运动的绳索的拉力解除拉力后,套筒与活动支杆可自行复位、收纳。优选的,所述卷扬机为手动卷扬机。手动卷扬机,又叫手摇绞车,包括卷筒和设置在卷筒上的转把,以人力作为动力,通过转动转把使卷筒回转,从而使绳索拉力,与现有的舱体升降装置中的动力装置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有益效果。优选的,所述活动支杆的底部设置有球铰支座;采用这样的结构,可在地面不平整时,适应性地平整地支起舱体,避免舱体倾覆。优选的,所述活动支杆的底部设置有内 螺纹段,所述球铰支座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丝杆,所述球铰支座通过丝杆与活动支杆底部螺纹连接。采用这样的结构,可通过丝杆螺母副的结构对升降装置的长度进行微调,提高操作精确度。优选的,所述升降装置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升降装置左、右对称设置于舱体的两侧,所述各手动卷扬机的转轴上均同轴设置有传动齿轮,所述两个传动齿轮啮合有两个齿轮,所述两个齿轮同轴固定于传动轴的两端。通过这样的结构,使位于舱体两侧的升降装置,在任意一侧的手动卷扬机的驱动下,另一侧升降装置从动,从而实现了舱体两侧同步升降,解决了舱体两侧的升降装置难以同步升降的问题,并避免了舱体因升降不同步而倾覆。同时,采用这样的结构,只需在一侧单人即可实现舱体两侧同步升降,操作工位少、节约人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舱体和升降装置用至少两根连架杆连接,以舱体为机架、两根连架杆为曲柄,升降装置作为摇杆在连架杆的带动下沿竖直平面内运动;升降装置在竖直平面内沿横向和纵向同步运动,实现了升降装置向外侧扩张、沿竖向下放的同步操作,区别于现有技术中在升降装置下放之前需先沿铰链做合页式展开,再沿竖向调节升降装置长度实现纵向伸展的方式,操作便捷、装卸速度快;尤其是在升降高程较大的情况下,通过旋转连架杆、下放升降装置的操作速度和摆幅,远远优于传统的、通过直线传动机构缓慢调节升降装置自身长度的方式,既有利于快速、应急部署。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收纳姿态的结构示意 图2为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应林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加力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