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止液式滴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55046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06 0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一次性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一次性输液器的自止液式滴斗。所述滴斗上下两端分别为药液入口端和药液出口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滴斗内套装有一个可随着滴斗内药液的增减而升降的止液阀,所述止液阀下端设置有一个具有弹性的止液膜,所述止液膜呈平面,所述止液阀与止液膜之间具有变形空间;所述滴斗内在药液出口端处凸设有一个止液管,所述止液管具有一个供药液流出所述滴斗的通孔,所述止液管上端面沿滴斗的横截面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目的优点是:在调换输液瓶和/或输液将近结束时,能阻止空气进入滴斗的药液出口部,从而避免空气进入患者体内或者患者的血液倒流回输液导管,结构简单,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一次性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一次性输液器的自止液式滴斗
技术介绍
目前,医院对临床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普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见一次性输液器包括依序通过软管贯通设置的插瓶针、滴斗、药液过滤器及输液针,且软管外套装有一个用于控制滴液流速的调节器。在使用时,首先将插瓶针插入输液瓶(输液袋)中,输液针插入患者的静脉,输液瓶(输液袋)中的药液则顺着插瓶针流入滴斗,接着通过药液过滤器和静脉输液针进入患者体内。在输液过程中,可以通过流量调节器控制软管局部的口径以调节输液的流量。采用此类一次性输液器可以防止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然而此类一次性输液器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即现时一次性输液器在调换输液瓶和输液结束时没有自动止液的功能,当一次性输液器内药液输完时,医护人员如果没有及时拔出输液针或者调换输液瓶,则会导致临床患者的血液倒流回输液导管,不但造成病人恐慌,而且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引发医疗事故,不利于对临床患者的治疗,也给医护人员带来作业负担。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具有自动止液功能的输液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自止液式滴斗,该自止液式滴斗通过在滴斗内设置浮体,通过浮体封闭滴斗的药液出口端,防止空气进入患者体内,以实现输液安全之目的。本技术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一种自止液式滴斗,涉及一种一次性输液器,所述滴斗上下两端分别为药液入口端和药液出口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滴斗内套装有一个可随着滴斗内药液的增减而升降的止液阀,所述止液阀下端设置有一个具有弹性的止液膜,所述止液膜呈平面,所述止液阀与止液膜之间具有变形空间;所述滴斗内在药液出口端处凸设有一个止液管,所述止液管具有一个供药液流出所述滴斗的通孔,所述止液管上端面沿滴斗的横截面设置。所述滴斗由上滴斗、下滴斗和卡圈构成,所述上滴斗的上端为所述药液入口端,其下端开口处的内壁上沿横断面设置有一个环形的凸缘I ;所述下滴斗上端开口,其下底部设置有所述的止液管,所述下滴斗上部的外壁上沿横断面设置有一个环形的凸缘II ;所述卡圈外周与所述凸缘I的根部形状、大小相同;所述卡圈被套装于上滴斗内并贴合凸缘I的下表面;所述下滴斗上端插装入所述上滴斗的下端开口内,且其端口贴合卡圈的下表面,所述上滴斗的端口贴合下滴斗的凸缘II,所述止液阀设置于所述下滴斗内。所述下滴斗为圆筒状构造,所述止液阀具有圆柱形侧壁,所述止液阀和所述下滴斗间隙配合。所述止液阀以一止液块为其主体,所述止液块具有开口向下的凹槽,所述止液膜设置于所述凹槽开口处并将其封闭,所述凹槽构成所述变形空间。所述止液阀包括一管状的硅胶垫,所述硅胶垫下端开口通过所述止液膜密封,所述硅胶垫嵌装入所述凹槽内。本技术目的优点是在调换输液瓶和/或输液将近结束时,能阻止空气进入滴斗的药液出口部,从而避免空气进入患者体内或者患者的血液倒流回输液导管,结构简单,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好。附图说明附图I为实施例I滴斗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实施例I上滴斗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实施例I下滴斗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实施例I卡圈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实施例I止液块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实施例I硅胶圈结构示意图;附图7为实施例2止液块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如图1-7所示,标号分别表示上滴斗I、凸缘11、卡圈2、支撑体21、止液阀3、止液块31、硅胶垫槽32、下滴斗4、止液柱41、凸缘42、硅胶垫5、止液膜51、硅胶圈52。见图1,为了提高输液的安全性,本技术设计的基本构思在滴斗内腔的下部设置一个浮体(即标号中止液阀3),止液块31的下底面具有一个柔性的止液膜51,同时密封膜片51与浮体之间具有一个空气,使得浮体的可浮在药液上。当输液器在调换输液瓶或者药液将近注完时,止液膜51封闭滴斗底部的药液出口端,防止空气进入患者体内,以实现输液安全之目的。实施例I :以下结合附图1-6对于本实施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本实施例中滴斗为分体式构造,由上滴斗I、下滴斗4和卡圈2组合构成。其中,上滴斗I上端为药液入口端,上滴斗I下端开口处的内壁上沿横断面设置有一个环形的凸缘11。下滴斗4呈圆筒形构造,其下底部封闭并具有药液出口部,下滴斗4上端开口。药液出口部上连接一个止液柱41,止液柱41设于下滴斗4内轴心出,且凸起于下滴斗4的底部,止液柱41的上端面沿下滴斗4的横截面设置。下滴斗3近上端的外壁上环向设置有一个环形的凸缘42。卡圈2具有圆环状的外周,其外径和凸缘11的外径相同,卡圈2外周内纵横设置有支撑体21。卡圈2被套装于上滴斗I的内部,并贴合凸缘11的下表面,下滴斗4上端插装入上滴斗I的下端开口内,且下滴斗4端口压紧卡圈2的下表面,上滴斗I的端口则抵触下滴斗4的凸缘42,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滴斗。为起到止液的目的,下滴斗4内容置有止液阀3,该止液阀3大致呈圆柱体状,其外径略小于下滴斗4的内径,以和下滴斗4形成间隙配合,下滴斗4与止液阀3之间的间隙构成下滴斗4的变形空间。止液阀3由止液块31和硅胶垫5构成,其中止液块31具有一个开口向下的硅胶垫槽32,该硅胶垫槽32从其下端开口处起由下至上逐渐扩大,大致呈倒置的圆台状。硅胶垫5由止液膜51和硅胶圈52构成,硅胶圈52为与硅胶垫槽32内壁形状配合的圆台状管形结构,并被安装在硅胶垫槽32内。止液膜51固定贴合在硅胶圈52的下部端口处并将其封闭。由上述结构可知,止液阀3构成一个具有封闭内腔的浮体,并能随着下滴斗4内药液的增减而升降,卡圈2也可起到限位的作用,使止液阀3只能在卡圈2的下方浮动,限制了止液阀3浮起的最高位置。本技术实施例在临床作业时,首先将插瓶针插入输液瓶胶塞或输液袋,使止液阀3在下滴斗4内呈上浮状态,下滴斗4内的药液从药液出口部通过软管而进入患者体内,当下滴斗4内的药液将近输完时,所述止液阀3随着下滴斗4内的药液的减少而下降,最终落在止液柱41上,止液柱41顶起止液阀3下底面的止液膜51,使止液膜51伸展变形,借助于止液阀3的重力和输液管内的负压封闭住止液柱41的端面,从而使空气不会进入软管。从而实现在调换输液瓶和/或输液将近结束时,能阻止空气进入滴斗的药液出口部,从而避免空气进入患者体内或者患者的血液倒流回输液导管。结合上述对于本实施例的结构描述,以下对于上述结构设计的目的以及技术细节进行具体阐述止液膜51采用包覆在硅胶圈52的下端的方式,并嵌入硅胶垫槽32内以固定。此种结构制造较为便捷,但缺点是一旦安装不当会出现褶皱,所以对于止液膜51材料和安装工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止液膜51可采用乳胶等具有良好弹性和延展性的材料制成,而且其厚度越薄越好。止液膜51固定在硅胶圈52的下部端口处时,应该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平展性,没有皱褶。当止液膜51的平展性良好的情况下,只要有一点的变形空间即可使止液膜51与止液柱41的端面配合紧密,因此能确保药液出口部的封闭效果好,使得滴斗的安全性更好,合格率更高。上述滴斗采用分体式构造的目的是由于输液器通常在包装、运输过程中会压偏变形,而且在输液是医护人员需要挤压滴斗以使药液进入滴斗内,故此滴斗通常形状会发生较大的形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小龙邹绍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宝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