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54253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06 0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背光模组,其包括光源、导光板、背板、增光板和胶框,光源安装于对应于导光板的端面,光源的发光侧朝向导光板的此端面,增光板叠设于导光板的外底面;背板具有设置于导光板内侧的背板本体,此背板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侧板,形成可容纳增光板、导光板和光源的框状结构,背板本体面向导光板的底面上以及侧板面向光源的侧面上均贴覆有反射层。与现有的背光模组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具有光源利用率较高、组装简单、成本较低的优点,并克服了液晶模组水波纹的问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器, 具体的说是一种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背光模组(Back light module)为液晶显示器的关键组件之一,由于液晶面板本身发光,背光模组之功能即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液晶面板能正常显示影像。背光模组的基本结构如图I所示,主要由光源I、导光板2、反射片3、背板4、增光板5和胶框6构成。目前常用的光源有冷阴极灯管、LED灯条及电激发光片等,光源I以LED灯条为例,使用时,LED灯条布设于一 PCB板11上。导光板2呈平板状结构,光源I对应于导光板2的端面进行安装,LED灯条的发光侧朝向导光板2的此端面,导光板2的此端面即为导光板2的入光面21,通过入光面21接受来自光源I的光线,再由导光板2将线光源转化为分布成均匀的面光源。反射片3贴设于导光板2的内底面,将自内底面漏出的光反射回导光板2中,防止光源泄漏,以增加光的使用效率。增光板5叠设于导光板2的外底面,光自导光板2射出后其光的指向性较差,因此必须用增光板5来修正光的方向,其原藉由光的折射与反射来达到凝聚光線、提高正面辉度的目的,以增加光线的使用效益。背板4具有设置于反射片3内侧的背板本体41,背板本体41的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侧板42,形成可容纳增光板5、导光板2、光源I和反射片3的框状结构,为它们提供底部支撑并固定电路板。胶框6分别包覆设置于背板4的侧板42的外部,其横截面大致呈L型,与背板4相配合用于支撑并保护内部材料。现有的这种背光模组,存在如下不足之处—、由于光源I与导光板2的入光面21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这样,光源I所发出的光线就存在一定的泄,导致光源的利用率较低;二、组装时,需将反射片3贴设于导光板2的内底面,组装较为麻烦,浪费工时;三、由于反射片3是组装时临时贴到导光板2的内底面,若贴覆质量不好,则会导致液晶模组在高温环境或相类似的信赖性测试中产生水波纹,影响液晶模组的显示质量;四、反射片3的材料较为昂贵,要达到单独组装的强度要求,一般要求反射片的厚度达到0. 3mm,使得背光模组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背光模组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背光模组,其具有光源利用率较高、组装简单、成本较低的特点,并克服了液晶模组水波纹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种新型背光模组,包括光源I、导光板2、背板4、增光板5和胶框6,光源I安装在对应于导光板2的端面,光源I的发光侧朝向导光板2的此端面,增光板5叠设于导光板2的外底面;上述背板4具有设置于上述导光板2内侧的背板本体41,此背板本体41的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侧板42,形成可容纳上述增光板5、上述导光板2和上述光源I的框状结构,上述背板本体41面向上述导光板2的底面上以及上述侧板42面向上述光源2的侧面上均贴覆有反射层3a,胶框6分别包覆设置于背板4的侧板42的外部,与背板4相配合用于支撑并保护内部材料。进一步的,所述的光源I为冷阴极灯管、LED灯条或电激发光片。进一步的,所述反射层3a为反射片。进一步的,所述反射层3a为反射涂层。进一步的,所述胶框6的横截面呈L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新型背光模组,与现有的背光模组相比,具有如下优点一、反射层直接贴覆在背板上,使得置于背板的框状结构内的光源反射最大化,光源利用率有较大提升。尤其针对以冷阴极灯管作为光源的液晶屏,因冷阴极灯管为面灯源,光的发射方向不定,使用本技术中的这种全反射背板,光学提升效果更明显。二、由于反射层预先贴覆于背板上,组装时无需单独贴设反射片,组装简单,有效节省工时;三、同样由于反射层预先贴覆于背板上,可保证反射层的贴覆质量,从而有效防止液晶模组在高温环境或相类似的信赖性测试中产生水波纹;四、同样由于反射层预先贴覆于背板上,反射层就无需达到单独组装所需的强度要求,这样,反射层的厚度只需0. 17_就可以了,从而降低可背光模组的成本。附图说明图I为传统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新型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I-光源、Il-PCB板、2-导光板、21-入光面、3-反射片、3a_反射层、4_背板、41-背板本体、42-侧板、5-增光板、6-胶框。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I :本技术用于背光模组的新型导光板,如图2所示,包括光源I、导光板2、反射层3a、背板4、增光板5和胶框6。光源I可采用冷阴极灯管、LED灯条及电激发光片等,本实施例中,光源I采用LED灯条,使用时,LED灯条布设于一 PCB板11上。导光板2呈平板状结构,光源I安装在对应于导光板2的端面,LED灯条的发光侧朝向导光板2的此端面,导光板2的此端面即为导光板2的入光面21,通过入光面21接受来自光源I的光线,再由导光板2将线光源转化为分布成均匀的面光源。背板4具有设置于导光板2内侧的背板本体41,此背板本体41的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侧板42,形成可容纳增光板5、导光板2和光源I (及PCB板11)的U形框状结构,为它们提供底部支撑并固定电路板。背板本体41面向导光板2的底面上以及侧板42面向光源I的侧面上均贴覆有反射层3a,S卩,背板4的U形框状结构的框内壁上均贴覆有反射层3a,通过反射层3a全方位地将光反射回导光板2中,防止光源泄露,以增加光的使用效率。本技术中,反射层3a可采用反射片,也可采用涂覆于背板上的反射涂层。增光板5叠设于导光板2的外底面,光自导光板2射出后其光的指向性较差,因此必须利用增光板5来修正光的方向,其原理藉由光的折射与反射来达到凝聚光线、提高正面辉度的目的,以增加光线的使用效益。胶框6分别包覆设置于背板4的侧板42的外部,其横截面大致呈L型,与背板4相配合用于支撑并保护内部材料。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新型背光模组,与现有的背光模组相比,具有如下优点一、反射层直接贴覆在背板上,使得置于背板的框状结构内的光源反射最大化,光源利用率有较大提升。尤其针对以冷阴极灯管作为光源的液晶屏,因冷阴极灯管为面灯源,光的发射方向不定,使用本技术中的这种全反射背板,光学提升效果更明显。二、由于反射层预先贴覆于背板上,组装时无需单独贴设反射片,组装简单,有效节省工时;三、同样由于反射层预先贴覆于背板上,可保证反射层的贴覆质量,从而有效防止液晶模组在高温环境或相类似的信赖性测试中产生水波纹;四、同样由于反射层预先贴覆于背板上,反射层就无需达到单独组装所需的强度要求,这样,反射层的厚度只需0. 17_就可以了,从而降低可背光模组的成本。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技术,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技术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背光模组,包括光源(I)、导光板(2)、背板(4)、增光板(5)和胶框(6),光源(I)安装在对应于导光板(2)的端面,光源(I)的发光侧朝向导光板(2)的端面,增光板(5)叠设于导光板(I)的外底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4)包括设置于上述导光板(2)内侧的背板本体(41),此背板本体(41)的两端分别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武
申请(专利权)人:上为福建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