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52317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05 2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挂钩,其包括:本体,具有滑槽、贯孔及至少一个枢接座;钩体,一端设有连接部,该连接部连接于该本体,该钩体的另一端与该本体形成开口;封闭件,由轴孔被轴活动枢接于该枢接座,使该封闭件可在该贯孔作水平向旋移,该封闭件的一端形成驱动部,另一端为可开启及封闭该开口的封闭端;复位板,由滑动部在该本体的滑槽移动,该复位板设有槽,该封闭件的驱动部抵接于该槽以带动该复位板移动,该复位板设有可带动该复位板复位的复位元件。(*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挂钩,尤其涉及一种可确保物品吊挂时不会脱出的挂钩。
技术介绍
如图I所示,现有的挂钩9大致包括本体91及可弹性变形的弹性片92,该本体91可安装于摩托车上,且该本体91在邻近顶部处可以与摩托车的车体之间形成钩挂口 93,该弹性片92的一端为自由端,另一端则连接于本体91,使该弹性片92可近乎横向地延伸于邻近该钩挂口 93处,起到挡止作用。根据所述结构,用户可将物品从该挂钩9的顶端置入并下拉,迫使该弹性片92向下产生变形,使物品可通过该钩挂口 93而钩挂于该本体91。其中,当物品通过该钩挂口 93后,弹性片92可弹性复位而再次封闭该钩挂口 93,避免摩托车行进时所产生的振动使物品弹出脱离。同理,如果想取出该物品时,则直接拉抽该物品,迫使该弹性片92向上产生变形,使物品可通过该钩挂口 93而被取出。然而,该现有的挂钩9的弹性片92,在经过频繁且反复地向上及向下弯折后,其弹性复位的能力将逐渐变差,使得该弹性片92无法确实地横向延伸于邻近该钩挂口 93处,而形成下垂或上扬的形态,甚至产生断裂,使得该钩挂口 93无法被确实封闭,以致物品容易弹出脱离该挂钩9。另外,该现有的挂钩9直接通过弯折弹性片92以开启或封闭该钩挂口93,使得弹性片92容易弹性疲乏,形成该挂钩9不能使用。如图2,另一种现有的挂钩8大致包括固定座81、钩体82及封闭件83,该固定座81可以安装于摩托车上,并设有至少一个结合部811。该钩体82具有开口 821,该钩体82的一端结合于该至少一个结合部811,另一端设有限位部822。该封闭件83的一端可枢转地结合于该钩体82,该封闭件83的另一端设有限位部831,且该限位部831的形状与该钩体82的限位部822相对。其中,该固定座81中设有扭力弹簧(图中未表示),使这两个限位部822、831可维持相互抵接,以封闭钩体82的开口 821。根据所述结构,用户可推移该封闭件83,使该封闭件83根据预设方向(图中为逆时针方向)枢转以压缩该扭力弹簧,使封闭件83不再封闭钩体82的开口 821而可供置入并钩挂物品。此外,当施加于封闭件83的外力消失时,该封闭件83可通过该扭力弹簧的弹性复位作用而自动反向(顺时针方向)旋回,直至这两个限位部822、831再度相互抵接以封闭该开口 821,使钩挂于钩体82的物品不会因为摩托车行进时所产生的振动而弹出脱离。同理,使用者可向逆时针方向推移枢转该封闭件83,使该开口 821呈现开启状态而可取出物品。然而,由于该挂钩8需要通过形状相对的两个限位部822、831及扭力弹簧的相互匹配,方可达到自动复位及封闭开口 821的效果。因此封闭件83相对于钩体82枢转的方向只有单一方向,故该现有的挂钩8的使用方便性仍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以提供一种挂钩,该挂钩可以确保一个吊挂物品不会从挂钩中脱出的目的。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挂钩,该挂钩可耐长期使用,以延长该挂钩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挂钩,该挂钩的封闭件可双向枢转,以提升该挂钩的使用方向性。为达到前述的目的,本技术的挂钩包括本体,具有滑槽、贯孔及至少一个枢接座;钩体,一端设有连接部,该连接部连接于该本体,该钩体的另一端与该本体形成开口 ;一个封闭件,由轴孔被轴活动枢接于该枢接座,使该封闭件可在该贯孔作水平向旋移,该封闭件的一端形成驱动部,另一端为可开启及封闭该开口的封闭端;复位板,由滑动部在该本体的滑槽移动,该复位板设有槽,该封闭件的驱动部抵接于该槽以带动该复位板移动,该复位板设有可带动该复位板复位的复位元件。本技术的挂钩的槽具有顶部及从顶部朝两侧向下倾斜的斜肩部。本技术的挂钩的本体设有定位柱,该复位板设连接部,该复位元件的一端固定在该定位柱,另一端固定在该连接部。本技术的挂钩的复位板设有容置槽,该复位元件容置于该容置槽。本技术的挂钩的槽具有两个抵推部,这两个抵推部分别从该复位板的顶缘两侧朝中间向下倾斜。本技术的挂钩的本体设有定位柱,该复位板设有容置槽,该容置槽在邻近这两个抵推部的一端设有一个定位凸部,该复位元件容置于该容置槽,该复位元件的一端固定在该定位柱,另一端固定在该定位凸部。本技术的挂钩的定位柱在与该枢接座相对的表面设有对位部。本技术的挂钩的本体设有至少一个组装孔。本技术的挂钩的本体的滑槽由突出设置在该本体上的一对滑座构成,该滑座设有定位孔供定位元件与盖板结合,该盖板罩盖该本体的滑槽。本技术的挂钩的本体的滑座设有至少一个肩部,该复位板的两个滑动部设有至少一个可抵接该肩部的止动部。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挂钩的立体图。图2是另一种现有挂钩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组合后的主视图。图5是图4中5-5线的剖面图。图6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封闭件水平旋移后的俯视图。图7是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9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0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组合后的主视图。图11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本技术I本体11组装孔12滑槽13滑座14贯孔15枢接座16轴17定位柱17'定位柱 171对位部18肩部19定位孔2钩体21连接部22 开口23 沟槽3封闭件31轴孔32驱动部33封闭端4复位板41滑动部42止动部 43槽431顶部432斜肩部44复位元件 45容置槽46连接部5盖板51定位元件6摩托车61脚踏区7复位板71复位元件72滑动部73止动部74槽741抵推部75容置槽76定位凸部公知部件9挂钩91本体92弹性片93钩挂口8挂钩81固定座881枢接部82钩体821 开口822 限位部83封闭件831限位部具体实施方式为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所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所述的上方、下方等术语,只表示根据所述附图中显示的位置关系。图3表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该挂钩包括本体I、钩体2、封闭件3及复位板4。该本体I与钩体2可以共同构成具有开口的挂钩,该封闭件3可以作水平向旋移,以将由该本体I与钩体2所构成的挂钩开口开启或封闭。当对该封闭件3所施加的沿水平方向旋移的力量消失后,该复位板4可以推动该封闭件3使其复位。该本体I设有至少一个组装孔11,使该本体I可以被固定在预定位置,该本体I上设有滑槽12,该滑槽12最好由突出设置在该本体I上的一对滑座13所构成,即由这两个滑座13的间构成该滑槽12,且最好该滑槽12与该本体I表面具有预定高度。该本体I具有贯孔14,该贯孔14贯穿该本体I的两个表面。另外,对应该贯孔14的上、下方(图中所示),各设有枢接座15,这两个枢接座15可以贯穿设有轴16。该本体I上还可以设有定位 柱17,该定位柱17最好位于这两个滑座13的稍下方位置。该本体I还可以设有至少一个肩部18。在本实施例当中,该本体I设有两个肩部18,这两个肩部18分别位于两个滑座13的稍上方位置,这两个肩部18具有限制复位板4移动的作用。该钩体2由一端的连接部21连接在本体1,使该钩体2与本体I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永盛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建苍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