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可循环灰灵活调节比例排放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45655 阅读:2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05 04:07
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可循环灰灵活调节比例排放控制器,包括带有流化风接口的风室,风室与排放控制器箱体相连通,排放控制器箱体的顶端同时连通循环灰立管、返料斜管以及低温灰排灰管,循环灰立管管口位于返料斜管管口和低温灰排灰管管口之间,排放控制器箱体内部设置换热面,换热面位于低温灰排灰管管口与循环灰立管管口所在区域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使循环流化床锅炉在运行过程中保持合适循环灰量,且可实现远程操作,具有结构紧凑、受热面管束磨损小、灰流量调节灵活、排灰温度低、安全性强的优点,整个控制器无机械转动部件,投资、运行和维护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灰循环控制
,具体涉及ー种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可循环灰灵活调节比例排放控制器
技术介绍
循环灰是指循环流化床锅炉旋风分离器收集下来的外循环中的物料,在循环流化床密相区中足够的循环灰量是控制床温过高的有效手段,相反,如果循环灰量过多,就会导致床温偏低,燃烧不充分,从而导 致燃烧效率降低。同时会引起磨损加剧、风机能耗加大等问题。煤炭作为主要一次能源是我国的能源特点,为高效综合利用煤炭资源,高灰份、低热值类煤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石煤为例,石煤是ー种多金属共生页岩矿,形成于早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具有高灰、低发热量和硬度大的特点,既可作劣质燃料,也可从中提取银、铀、钥、镍、铜、钴等金属,遍布于我国陕、湘、鄂、川、龄、浙、桂、赣、院、晋、豫、甘等20余省。我国石煤资源的主要利用途径是石煤发电、石煤提钒及用于建材エ业。中国华能集団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多次在其IMWth循环流化床燃烧试验台进行石煤试烧试验,并在江西分宜发电有限公司210MW CFB锅炉上进行了实炉试烧试验研究工作。试验结果表明石煤在炉膛内燃烧后具有较好的爆裂性,飞灰份额可达80%左右。过多的循环灰量会导致炉内磨损加剧,炉膛温度偏低等问题。这时,可通过排放循环灰的方法来控制炉膛物料的浓度。现有排放方式为通过放灰管排放热灰,存在安全隐患,且排放量不易控制,无法进行远程监控及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可循环灰灵活调节比例排放控制器,可使循环流化床锅炉在运行过程中保持合适循环灰量,且可实现远程操作,具有结构紧凑、受热面管束磨损小、灰流量调节灵活、排灰温度低、安全性强的优点,整个控制器无机械转动部件,投资、运行和维护成本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可循环灰灵活调节比例排放控制器,包括带有流化风接ロI的风室2,风室2与排放控制器箱体3相连通,排放控制器箱体3的顶端同时连通循环灰立管5、返料斜管7以及低温灰排灰管8,循环灰立管5管ロ位于返料斜管7管口和低温灰排灰管8管ロ之间,排放控制器箱体3内部设置换热面4,换热面4位于低温灰排灰管8管ロ与循环灰立管5管ロ所在区域之间。所述风室2内部用隔板13隔成三个或者四个独立空间,每个独立空间分别经流化风接ロ I通入流化风。所述风室2上与排放控制器箱体3相连通的位置布置有布风板9,布风板9上布置风帽10。所述返料斜管7和低温灰排灰管8的管体上都布置有膨胀节6,返料斜管7与低温灰排灰管8夹角A可根据锅炉炉型结构确定。所述返料斜管7连通炉膛密相区。所述低温灰排灰管8连通循环灰输送系统12,或者同时还连通排灰斜管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I)共用一根循环灰立管,返料斜管7与低温灰排灰管8夹角A可根据锅炉炉型(M型、H型)灵活设计,结构较为紧凑; 2)通过调整风量及螺旋供料器,可灵活调节返料量/排灰量比例;3)整个排放控制器无机械转动部件,不易出机械故障,可靠性高,投资、运行和维护成本低;4)排灰温度低,可用小车拉,也可通过气力输送送至渣仓。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紧凑、条件灵活、可靠性高,投资、运行和维护成本低、便于安装、维护等特点。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风室的示意图,风室分为3个独立空间。图4为风室的示意图,风室分为4个独立空间。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如图I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为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可循环灰灵活调节比例排放控制器,包括带有流化风接口 I的风室2,风室2上与排放控制器箱体3相连通的位置布置有布风板9,布风板9上布置风帽10。风室2与排放控制器箱体3相连通,排放控制器箱体3的顶端同时连通循环灰立管5、返料斜管7以及低温灰排灰管8,低温灰排灰管8连通循环灰输送系统12,同时还连通排灰斜管11,作为事故排灰。循环灰输送系统12内有仓泵18,仓泵18连通输灰管道19,仓泵18上方的螺旋供料器20进行排放灰量调节。循环灰立管5管口位于返料斜管7管口和低温灰排灰管8管口之间,排放控制器箱体3内部设置换热面4,换热面4位于低温灰排灰管8管口与循环灰立管5管口所在区域之间。返料斜管7和低温灰排灰管8的管体上都布置有膨胀节6,返料斜管7与低温灰排灰管8夹角A可根据锅炉炉型结构确定。如图3所示,风室2内部用隔板13隔成三个独立空间,一个为对应返料斜管7的松动风室14,一个为对应循环灰立管5的返料风室15,一个为对应低温灰排灰管8的低温灰排放风室16,松动风室14、返料风室15和低温灰排放风室16分别经流化风接口 I通入流化风。换热面4布置在低温灰排放风室16对应的布风板9上方,结构紧密,但是受热面布置受限。被分离器分离下来的循环灰在各风室所通入的流化风作用下,一部分通过返料斜管7返入炉膛,一部分经过换热面4换热后成为低温灰,经低温灰排灰管8排出控制器,通过循环灰输送系统12送入渣仓或通过排灰斜管11直接排放。如图4所示,风室2内部用隔板13隔成四个独立空间,一个为对应返料斜管7的松动风室14,一个为对应循环灰立管5的返料风室15,ー个为对应低温灰排灰管8的低温灰排放风室16,在返料风室15和低温灰排放风室16之间还有一个换热室风室17,松动风室14、返料风室15、低温灰排放风室16和换热室风室17分别经流化风接ロ I通入流化风。换热面4布置在换热室风室17对应的布风板9上方,解决了上述的受热面布置受限问题。被分离器分离下来的循环灰在各风室所通入的流化风作用下,一部分通过返料斜管7返入炉膛,一部分经过换热面4换热后成为低温灰,经低温灰排灰管8排出控制器,通过循环灰输送系统12送入渣仓或通过排灰斜管11直接排放。 返料斜管7连通炉膛密相区,低温灰排灰管8连通循环灰输送系统12,或者同时还连通排灰斜管11,作为事故排灰。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循环灰被分离器分离下来后进入循环灰立管5,然后进入排放控制器箱体3,在松动风的作用下,高温循环灰呈鼓泡状态,此时循环灰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一路在返料风的作用下返回炉膛,一路在低温灰流化风的作用下,与换热面4进行热交換,之后排出控制器。低温灰经低温灰排灰管8出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循环灰输灰系统12送入渣仓,一路经由排灰斜管11作为事故排灰。运行人员可通过DCS调节进入不同风室的流化风量及循环灰输灰系统12内的螺旋供料器20转速进行排放灰量调节。本专利技术中,控制器与返料器共用一根循环灰立管,返料斜管7与低温灰排灰管8夹角A可根据锅炉炉型(M型、H型)灵活设计,结构较为紧凑;通过调整流化风量及螺旋供料器转速调节返料量/排灰量比例,调节灵活,可实现DCS远程操作;排灰温度低,可用小车拉,也可通过气カ输送送至渣仓。整个排放控制器无机械转动部件,不易出机械故障,可靠性高,投资、运行和维护成本低。权利要求1.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可循环灰灵活调节比例排放控制器,包括带有流化风接口(I)的风室(2),其特征在于,风室(2)与排放控制器箱体(3)相连通,排放控制器箱体(3)的顶端同时连通循环灰立管(5)、返料斜管(7)以及低温灰排灰管(8),循环灰立管(5)管口位于返料斜管(7)管口和低温灰排灰管⑶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世鑫高洪培王鹏利王海涛肖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