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双驱动户外运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16909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28 15:47
一种手脚双驱动户外运动车,可推动、拉动和脚踏多种驱动形式,并能方便转换,在保持了原有的脚驱动传动方式的基础上,采用平行双曲柄机构用手臂前后摆动操纵杆驱动前轮转动,带动整车前行。在操纵杆的摆动轴上设有一对双向棘轮,通过搬动棘轮转换开关,变换平行双曲柄机构或反向双曲柄机构,从而变换手推动或手拉动驱动,并解决了运动中的曲柄连杆机构中摇杆不停跟随摆动的问题。采用操纵杆可调整定位机构,可改变操纵杆前后摆动的角度和方位,以满足不同操作者的个人需要,多种驱动形式互换,便于身体疲劳的调整,更有全身动作协调合理的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集健身、娱乐为一体,也可以作为代步工具,操作简单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户外运动车,尤其是可手动或脚动或手脚同动的手脚双驱动户外运动车
技术介绍
目前自行车或运动车都是由脚驱动,通过链传动驱动车前进,不能手与脚转换驱动,致使骑车者不能全身协调运动达到强身健体的运动目的,不便于缓解疲劳,同时也缺少趣味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手动或脚动或手脚同动的手脚双驱动户外运动车。在保持了原有的脚驱动传动方式的基础上,采用平行双曲柄机构用手臂前后摆动驱动前轮带动整车前行。可方便的进行手脚转换操作,手驱动过程中,有拉动式和推动式两种操作形式,并可随意变换。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整个运动车基本上是左右对称结构,包括车体部分、后轮驱动机构和前轮驱动机构。车体部分包括车架、车座、转向套筒、固定脚蹬、固定脚蹬杆、固定脚蹬架和紧固件,车架上安装有车座,车架前端设有转向套筒,转向套筒与前轮驱动机构连接,在车架下梁中部由紧固件安装有固定脚蹬架,固定脚蹬架下端两侧固定连接有固定脚蹬杆,固定脚蹬杆套有固定脚蹬。手动驱车操作时,双脚踏在固定脚蹬上便于身体的稳定支撑。后轮驱动机构包括大链轮、脚蹬、链条、飞轮和后车轮,双脚交替蹬踏脚蹬,带动大链轮旋转,通过链条带动飞轮和后车轮旋转,实现运动车脚驱动。前轮驱动机构包括车把、操纵杆、操纵杆座、转向杆、上曲柄铰链、上曲柄盘、连杆、前车叉、前车轮、下曲柄铰链、下曲柄盘、轴承座、前车轴、上曲柄轴、棘轮、棘轮转向开关、定位架、定位支撑板、定位支撑轴、定位杆、调位螺杆、螺母、紧固件。前轮驱动机构是左右对称结构,车把与操纵杆固定连接成一体,操纵杆下端插入到操纵杆座的孔内,由螺钉固定在操纵杆座上,操纵杆座下端左右各设有一棘轮,棘轮外圈与操纵杆座连接,棘轮的内圈与上曲柄盘的轮毂形成六棱柱配合连接,棘轮的内外圈之间设有棘轮转向开关,用于控制棘轮的定向旋转,上曲柄盘与上曲柄轴是键连接,上曲柄轴由转向杆上端的横套支撑,转向杆插入到车架的转向套筒内,转向杆下端与前车叉上端的叉杆在转向套筒内固定连接成一体,能在转向套筒内左右转动实现运动车的转向。前车叉下端连接有轴承座,轴承座的轴承安装有前车轴,前车轴上安装有前车轮,前车轴两端各键连接有一下曲柄盘,两下曲柄盘边缘处同位处各安装有下曲柄铰链,下曲柄铰链与连杆铰接,连杆上端与上曲柄铰链铰接,下曲柄铰链和上曲柄铰链均由轴、轴承和轴承座组成,上曲柄铰链安装在上曲柄盘边缘处。上曲柄轴、上曲柄盘、连杆、下曲柄盘和前车轴构成两套左右位置对称的平行双曲柄机构。转向杆上端的横套设成圆柱形状,在其外圆柱表面上左右对称套有四个定位支撑板,四个定位支撑板形状相同,内侧两个向后延伸,外侧两个向前延伸,内侧两个定位支撑板和外侧两个定位支撑板上端均连接有定位杆,两个定位支撑板由定位支撑轴连接在一起,定位支撑轴上套有调位螺杆,调位螺杆下部是螺杆,由螺母将调位螺杆固定在定位架上,定位架是前后对称的带凹槽的片状,由两组紧固件将定位架固定在转向杆上。定位杆的作用是限定操纵杆前后摆动的角度。根据操作者的个人需要,可调整调位螺杆的上下位置,即可改变操纵杆前后摆动的角度。用手驱动运动车有两种形式,既拉动式和推动式。推动驱动时,先确定棘轮转向开关的位置,使其棘轮逆时针旋转起作用,向前推动操纵杆,带动操纵杆座通过棘轮带动上曲柄盘逆时针旋转,再通过连杆推动下曲柄盘逆时针旋转、带动前车轮旋转,驱车前行。此时是平行双曲柄机构运行。拉动驱动时,先搬动棘轮转向开关,使其棘轮顺时针旋转起作用,向后拉动操纵杆,带动操纵杆座通过棘轮带动上曲柄盘顺时针旋转,再通过连杆推动下曲柄盘逆时针旋转、带动前车轮旋转,驱车前行。此时为反向双曲柄机构运行。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手驱动和脚驱动随时转换;手驱动时,可推动,也可拉动,能方便转换,同时解决了运动中的曲柄连杆机构中摇杆不停摆动的问题。多种驱动形式互换, 便于身体疲劳的调整,更有全身动作协调合理的效果,本专利技术也可以作为代步工具,操作简单方便。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I是主视图,是从骑车者右侧向左观看的外形图。图2是左视图,主要表达前轮驱动机构的外形图。图3是图I的G-G断面图,采用放大比例画法,表达固定脚蹬的构造。图4是图I的A-A局部剖视图,采用斜剖画法,表达上曲柄轴系的构造。图5是图I的B-B局部剖视图,采用斜剖画法,表达前车轴系的构造。图6是图9的D-D旋转剖,是从骑车者后侧向前观看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图6的F-F局部剖视图,采用阶梯剖画法,表达定位机构的构造。图8是图6的E-E断面图,表达定位机构的构造。图9是图6的F-F局部剖视图,采用阶梯剖画法,表达操纵杆向后极限时的实施例图。图10是图6的F-F局部剖视图,采用阶梯剖画法,表达操纵杆向前极限时的实施例图。图11是图4的C-C局部剖视图,采用阶梯剖画法,表达操纵杆前推驱动的实施例图。图12是图6的F-F局部剖视图,采用阶梯剖画法,表达操纵杆后拉驱动的实施例图。图13表达操纵杆后拉驱动的实施例图。图中I.车把,2.操纵杆,3.操纵杆座,4.定位支撑板,5.上曲柄铰链,6.上曲柄盘,7.定位架,8.连杆,9.转向套筒,10.前车叉,11.前车轮,12.下曲柄铰链,13.下曲柄盘,14.前车轴,15.固定脚蹬,16.固定脚蹬杆,17.固定脚蹬架,18.紧固件,19.车架, 20.大链轮,21.脚蹬,22.链条,23.飞轮,24.后车轮,25.车座,26.定位杆,27.上曲柄轴, 28.调位螺杆,29.棘轮,30.螺母,31.紧固件,32.定位支撑轴,33.棘轮转向开关,34.轴承座,35.转向杆。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I至图8中,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构造组成和零部件的连接和位置关系。整个运动车基本上是左右对称结构,包括车体部分、后轮驱动机构和前轮驱动机构。车体部分中,车架(19)上安装有车座(25),车架(19)前端设有转向套筒(9),转向套筒(9)与前轮驱动机构连接,在车架(19)下梁中部由紧固件(18)安装有固定脚蹬架(17),固定脚蹬架(17)下端两侧固定连接有固定脚蹬杆(16),固定脚蹬杆(16)套有固定脚蹬(15)。手动驱车操作时,双脚踏在固定脚蹬(15)上便于身体的稳定支撑。后轮驱动机构中,双脚交替蹬踏脚蹬,带动大链轮(20)旋转,通过链条(22)带动飞轮(23)和后车轮(24)旋转,实现运动车脚驱动。前轮驱动机构是左右对称结构,车把(I)与操纵杆(2)固定连接成一体,操纵杆(2)下端插入到操纵杆座的孔内,由螺钉固定在操纵杆座(3)上,操纵杆座(3)下端左右各设有一棘轮(29),棘轮(29)外圈与操纵杆座(3)连接,棘轮(29)内圈与上曲柄盘(6)的轮毂形成六棱柱配合连接,棘轮(29)的内外圈之间设有棘轮转向开关(33),用于控制棘轮(29)的定向旋转,上曲柄盘(6)与上曲柄轴(27)是键连接,上曲柄轴(27)由转向杆(35) 上端的横套支撑,转向杆(35)插入到车架(19)的转向套筒(9)内,转向杆(35)下端与前车叉(10)上端的叉杆在转向套筒(9)内固定连接成一体,同时能在转向套筒(9)内左右转动实现运动车的转向。前车叉(10)下端连接有轴承座(34),轴承座(34)的轴承安装有前车轴(14),前车轴(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学雁郭忠峰都舰张嫡刘超王晓龙郑悦付健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