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08471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22 17:09
一种导轮,在将轴承保持于壳体内的导轮中,防止磨粒混合液从轴孔进入壳体内以实现轴承寿命的提高。在将轴承(2、3)保持于壳体(4)内的导轮(1)中,壳体具有供安装于轴承的支承轴(6)插入的轴孔(50),该轴孔具有锥状的孔壁,并且构成为朝向壳体的内侧连续地缩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轴承保持在壳体内的导轮,特别是涉及适合对钢丝锯的钢丝施加张紧力的导轮(guide roller)。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用于切断由硬质且较脆的材料构成的工件(例如,硅锭或玻璃等)的钢丝锯(参照专利文献I)。在这种钢丝锯中,一边将含有磨粒的加工液供给至工件的切断部位,一边使在施加有适当张紧力的状态下卷绕于滑轮单元的钢丝以预定的速度行进,或者,一边供给不含磨粒的加工液,一边使预先附着有磨粒的钢丝以预定的速度行进,由此, 能够实施工件的切断或开槽加工等。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8-6833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可是,在上述现有的钢丝锯中,由于磨粒混合液(含有磨粒的加工液或由从附着有磨粒的钢丝脱落的磨粒和加工液相混合而成的液体)侵入到导轮的保持轴承的壳体内, 因此存在轴承的寿命降低而导致运行成本升高这样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现有技术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磨粒混合液从轴孔侵入到保持有轴承的壳体内以提高轴承的寿命的导轮。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在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第I方面构成为如下结构导轮具备轴承(2、3);和壳体(4),在其内部保持所述轴承,并且所述壳体具有供安装于该轴承的支承轴(6)插入的轴孔(50),所述轴孔具有锥状的孔壁,并且朝向所述壳体的内侧连续地缩径。而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面,能够形成下述结构所述支承轴具有环状凸部(65、 66),所述环状凸部(65、66)沿着所述支承轴的外周面的周向延伸,并且从该外周面朝向所述锥状的孔壁突出设置。而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面,能够形成下述结构导轮还具备罩部件(71),所述罩部件(71)安装于所述支承轴,并且所述罩部件(71)配置成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轴孔重叠。而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4方面,能够形成下述结构所述壳体在其外周具有环状阶梯部(17、18),所述环状阶梯部(17、18)具有锥状的周面(17b、18b)并且朝向轴向外侧连续地扩径。而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5方面,能够形成下述结构在所述壳体设置有环状突出部 (91),所述环状突出部(91)从外侧包围所述轴孔的开口,并且所述环状突出部(91)向与所述支承轴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而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6方面,能够形成下述结构所述环状突出部具有朝向轴向外侧连续地扩径的锥状的内周面(91b)。专利技术效果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I方面,从轴孔侵入壳体内的磨粒混合液由于壳体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而沿着锥状的孔壁被引导至壳体的外部,因此,会产生下述这样优异的效果能够防止磨粒混合液从轴孔侵入壳体内,从而提高轴承的寿命。而且,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面,沿着支承轴的外周面侵入壳体内的磨粒混合液被环状凸部引导至壳体的锥状的孔壁侧后,沿着该孔壁被引导至壳体的外部,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磨粒混合液侵入壳体内。而且,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面,利用罩部件覆盖轴孔,从而能够防止磨粒混合液侵入轴孔,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磨粒混合液侵入壳体内。而且,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4和第5方面,能够防止磨粒混合液从壳体的外周面侧沿着壳体的侧面侵入轴孔,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磨粒混合液侵入壳体内。而且,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6方面,欲侵入环状突出部内侧的磨粒混合液会沿着锥状的内周面被引导至壳体的外侧,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磨粒混合液向轴孔侧侵入。附图说明图I是第I实施方式的导轮的重要部位纵剖视图。图2是第I实施方式的导轮的重要部位侧视图。图3是安装于第I实施方式的导轮的滑轮主体的主视图。图4是第I实施方式的导轮的端盖的侧视图。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导轮的重要部位纵剖视图。图6是第3实施方式的导轮的重要部位纵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第I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I 图4对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方式的导轮的结构进行说明。进行说明时,对于导轮及其结构要素的方向,根据图I所示的配置确定“左”、“右”,设该左右方向为 “轴向”。导轮I是在未图示的钢丝锯中对用于切断工件的钢丝施加张紧力的部件,如图I 所示,导轮I主要包括壳体4,在其内部保持有两个轴承2、3 ;滑轮主体5(参照图3),其安装于壳体4的外周;以及支承轴6,其将壳体4支承成能够旋转自如。未图示的钢丝卷绕于在滑轮主体5的外周面沿周向形成的两个钢丝槽7。壳体4具有呈大致筒状的壳体主体11 ;和端盖13,所述端盖13通过螺栓12与该壳体主体11的一端侧连结。滑轮主体5相对于壳体4的安装通过下述方式进行在将壳体主体11的筒部14插入到滑轮主体5的安装孔5a之后,将端盖13装配于筒部14的右端部。此时,成为下述状态由设置于筒部14的左端侧的凸缘部15和形成于端盖13的环状支承部16将滑轮主体5的两个侧面5b、5c夹持并固定。而且,在位于壳体4的外周的凸缘部15的左侧,呈阶梯状地设置有第I和第2环状阶梯部17、18,所述第I和第2环状阶梯部17、18呈与圆锥台的底面侧的外周部分相同的形状。第2环状阶梯部18形成于比凸缘部15更加缩径的部位(即,更加接近壳体4的中心轴的位置),而且,第I环状阶梯部17形成于比第2环状阶梯部18更加缩径的部位。环状阶梯部17、18具有环状的轴向端面17a、18a,所述轴向端面17a、18a与轴向正交;和锥状的外周面17b、18b,所述外周面17b、18b以从轴向内侧朝向外侧连续地扩径的方式相对于轴向倾斜。由此,在图I所示的纵剖面中,环状阶梯部17、18分别具有由轴向端面17a、 18a和外周面17b、18b形成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锐角的末端部。如图4所示,在端盖13的与滑轮主体5的侧面5c抵接的环状支承部16的当接面 16a形成有螺旋状的槽21,由此,能够稳定地固定滑轮主体5。即,对于为了防止钢丝的切断等而由高柔性的部件(聚氨酯等)形成的滑轮主体5,存在其宽度因旋转的离心力而变细的情况,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螺旋状的槽21来防止滑轮主体5打滑。并且,也可以形成多个同心圆状的槽来代替螺旋状的槽21。轴承2、3由具有相同结构的带双密封圈的深沟球轴承构成,并被压入于由壳体主体11的内周面划分出的圆筒状的轴承保持室31。在轴承2的内圈2a和轴承3的内圈3a 之间夹装有环状的内卡圈32,所述环状的内卡圈32与两个内圈2a、3a—同旋转。而且,在轴承2的外圈2b和轴承3的外圈3b之间夹装有环状的外卡圈33,所述环状的外卡圈33在外侧包围内卡圈32。借助两个卡圈32、33将轴承2、3以在它们的轴向上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稳定地保持。在此,内卡圈32和外卡圈33的径向厚度以尽可能地减小内卡圈32的外周面和外卡圈33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的方式进行设定。由此,即使在导轮I停止旋转后因空气的温度降低而导致内部压力降低,也能够抑制从外部吸入磨粒混合液。而且,在壳体主体11内配置有栓部件41,所述栓部件41对轴承保持室31的右侧进行划分。栓部件41具有从圆形的平板部41a向左侧突出设置有环状部41b的结构,并与壳体主体11的内周面及环状的支承板42 —同划分出O型圈43的保持空间。利用栓部件 41和O型圈防止磨粒混合液从端盖13侧侵入轴承保持室31。而且,栓部件41向右侧的移动被安装于壳体主体11的环状槽44的止动环45限制。壳体主体11具有轴孔50,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胜彦渡边富雄
申请(专利权)人:三木普利日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