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海英专利>正文

一种轮式相对运动能量储存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596094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21 19:36
一种轮式相对运动能量储存系统,包括车轮系统、相对运动轮、托轮、动力传输系统和超越离合器,车轮系统和路面接触,车轮系统通过动力传输系统和相对运动轮连接,托轮有两个位于相对运动轮的下方,用于托举相对运动轮;车辆运行时,车轮系统、相对运动轮、托轮同时转动;制动时,车轮系统停止运行,通过超越离合器脱开车轮系统和相对运动轮,相对运动轮继续旋转,储存能量。大大降低特别是高速大质量车辆在制动时冲量过大的问题,减少了车辆制动时所消耗的大量能量,提高了车辆在行驶中的操控性,使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专利涉及交通运输领域,用于交通工具的动能储存系统,具体涉及一种轮式相对运动能量储存系统
技术介绍
随时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辆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高速列车的出现,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捷的服务。但是高速度必然造成制动力要求大,制动距离长。现代车辆的缺点能量消耗大,安全性能存在风险。特别对于高速大质量交通工具,克服制动力不足或制动距离过长的问题,是迫切要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高速大质量交通工具所需制动力大、制动距离过长这个还没有彻底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型的,能够大量储存动能的轮式相对运动能量储存系统和设计方案。其内容如下一种轮式相对运动能量储存系统,包括车轮系统、相对运动轮、托轮、动力传输系统和超越离合器,车轮系统和路面接触,车轮系统通过动力传输系统和相对运动轮连接,托轮有两个位于相对运动轮的下方,用于托举相对运动轮;车辆运行时,车轮系统、相对运动轮、托轮同时转动;制动时,车轮系统停止运行,通过超越离合器脱开车轮系统和相对运动轮,相对运动轮继续旋转,储存能量。所述动力传输系统为带轮。所述路面为铁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大大降低特别是高速大质量车辆在制动时冲量过大的问题,减少了车辆制动时所消耗的大量能量,提高了车辆在行驶中的操控性,使安全性能大大提高。如果使用了这种相对运动储能系统的设计,必然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产生积极的作用。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储能系统与车体位置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储能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I.相对运动轮,2.动力传输系统,3.托轮,4.车轮系统,5.车体,6.轴承架, 7.铁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详细描述。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系统包括带超越离合器的相对运动轮1,托轮3,轴承架6。动力传输系统2(图中为带轮)相对运动能量储存系统安装在车轮系统与车体之间,其设计安装数量按车量的吨位级别进行。前进时,车体的大部分重量通过相对运动能量储存系统后在传递到车轮系统4,车辆的动力系统通过动力传输系统2向带超越离合器的相对运动轮I提供能量,提供在相对运动轮上的线速度基本上等于车轮的线速度。转动方向为前进的方向。当车辆制动时,通过超越离合器将相对运动轮I和车轮系统4脱开,由于车体的大部分质量通过相对运动轮 I和托轮3的转动,保持着惯性运动,因此车体的动能得到了有效地保持。由于车体的大部分质量没有参与制动减速运动,所以此时车体的冲量比没有安装相对运动储能系统时的冲量小的多,小的程度与相对运动储能系统将车体分开的两部分质量的比值有关,即在制动时参与惯性运动的质量越大,那么制动冲量就越小。权利要求1.一种轮式相对运动能量储存系统,包括车轮系统(4)、相对运动轮(I)、托轮(3)、动力传输系统(2)和超越离合器,其特征在于车轮系统(4)和路面接触,车轮系统(4)通过动力传输系统(2)和相对运动轮(I)连接;托轮(3)有两个,位于相对运动轮(I)的下方, 用于托举相对运动轮⑴;车辆运行时,车轮系统(4)、相对运动轮(I)、托轮(3)同时转动; 制动时,车轮系统(4)停止运行,通过超越离合器脱开车轮系统(4)和相对运动轮(I),相对运动轮(I)继续旋转。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输系统(2)为带轮。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为铁轨。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一轴承架,相对运动轮(I)、托轮(3)安装在轴承架上。全文摘要一种轮式相对运动能量储存系统,包括车轮系统、相对运动轮、托轮、动力传输系统和超越离合器,车轮系统和路面接触,车轮系统通过动力传输系统和相对运动轮连接,托轮有两个位于相对运动轮的下方,用于托举相对运动轮;车辆运行时,车轮系统、相对运动轮、托轮同时转动;制动时,车轮系统停止运行,通过超越离合器脱开车轮系统和相对运动轮,相对运动轮继续旋转,储存能量。大大降低特别是高速大质量车辆在制动时冲量过大的问题,减少了车辆制动时所消耗的大量能量,提高了车辆在行驶中的操控性,使安全性能大大提高。文档编号B61H9/06GK102582651SQ20121003514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6日专利技术者张亚强, 杨海英 申请人:杨海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海英张亚强
申请(专利权)人:杨海英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