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贾宇东专利>正文

输液器滴瓶阻水排气膜套箍密封和内腔壁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85186 阅读:3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20 05:40
一种输液器滴瓶阻水排气膜套箍密封和内腔壁形结构,主要包括滴液瓶、阻水排气膜和阻水排气膜塞盖。其中滴液瓶中部的侧壁设有内外连通的排气孔,该排气孔上缘在滴液瓶内的设定的正常输液时的液平面下,阻水排气膜塞盖上的凸头将阻水排气膜挤压变形凸入滴液瓶的排气孔内,凸入排气孔内的阻水排气膜表面构成滴液瓶内壁的一部分,阻水排气膜边缘被翻折成“盆壁”状,排气孔内圆与阻水排气膜塞盖上的凸头外圆形成环状间隙夹合阻水排气膜挤压折叠后所形成的“盆壁”,即排气孔将阻水排气膜套箍在阻水排气膜塞盖上形成内外圆夹合密封形式。从而使得液体的排空和再充盈可以反复可靠实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以反复实现的排气和再充盈液体的输液器滴液瓶。特别是涉及一种输液器滴瓶阻水排气膜套箍密封和内腔壁形结构,将排气膜的密封形式改为立体桶壁式夹合密封,将排气膜的位置设计在滴液瓶的液面下部,并去除阻水排气膜与滴液瓶内的液体之间的腔道,从而使得液体的充盈可以反复可靠实现。
技术介绍
输液器使用排气膜是最近5年开始发展,由于精密过滤膜不能通过气体而造成气体积存和管路堵塞,所以必须要使用排气膜排出多余的气体而保持管路畅通,要在输液器的滴瓶上使用排气膜则更要解决好2个基本问题,第一是排气膜密封的可靠性问题,第二是在密封可靠的前提下,确保在使用时可以反复实现排气和充液的循环功能。由于排气膜普遍的密封结构是平面热合焊接或压合,例如申请公布号为 CN101927044A所述的《一种自动排气的静脉输液器》结构中排气膜是采用孔盖与开口平面夹合排气膜密封形式,由于结构应力可以造成平面的变形而产生泄漏间隙而漏液,另外以热合焊接形式密封的形式由于密封膜材料与滴瓶材料不属同种而在后期储运或温度变化时容易造成“开焊”而泄露,即使采用双层排气膜焊接结构依然不能根本解决泄露问题。上述的泄露问题已经在大量使用的产品上普遍发现,目前急待解决。要解决上述问题,则要求液体充盈进入滴液瓶时,滴液瓶内的气体可以从排气膜顺利排出,当液体走空后,该排气膜表面不会被任何粘度的液体因张力或管腔结构等因素造成可能的封堵,并可以反复可靠地重复实现液体走空后再充盈的循环功能。申请公布号为CN101927044A所述的《一种自动排气的静脉输液器》的结构中设计的“导气空腔”在实际测试使用时会有液体栓塞问题,液体排空滴瓶时,“导气空腔”内的液体会有很多的可能停留于该“导气空腔”内,堵塞二次排气的通路;另外在输液时也会由于该“导气空腔”内已经充满液体而造成滴瓶上游气体进入滴瓶后不能随时排出等问题。所以任何带有管腔的排气膜在实际使用时都会因为液体张力而可能被封堵管腔,所以上述申请公布号为CN101927044A的专利结构不可行。另外在制造时为了提高制造的可靠性和减少化学和微粒污染环节,应该以更加简单的结构和加工过程制造更安全可靠的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经过大量新结构实验的验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输液器滴瓶阻水排气膜套箍密封和内腔壁形结构,主要包括滴液瓶、阻水排气膜和阻水排气膜塞盖。其中滴液瓶中部的侧壁设有内外连通的排气孔,该排气孔上缘在滴液瓶内的设定的正常输液时的液平面下,阻水排气膜塞盖上的凸头将阻水排气膜挤压变形凸入滴液瓶的排气孔内,凸入排气孔内的阻水排气膜表面构成滴液瓶内壁的一部分,阻水排气膜边缘被翻折成“盆壁”状,排气孔内圆与阻水排气膜塞盖上的凸头外圆形成环状间隙夹合阻水排气膜挤压折叠后所形成的“盆壁”,即排气孔将阻水排气膜套箍在阻水排气膜塞盖上形成内外圆夹合密封形式。当输液器滴液瓶垂直悬挂时,位于滴液瓶中部侧壁上的排气孔上缘在滴液瓶内的设定的正常输液时的液平面下方0-10毫米。阻水排气膜从外面凸入滴液瓶排气孔内并直达排气孔的内口,阻水排气膜表面构成了滴液瓶内壁的一部分。构成滴液瓶内壁的阻水排气膜在正常输液时全部直接浸没接触滴液瓶内的下部的储存液体,阻水排气膜与滴液瓶下部的储存液体之间没有任何导气空腔或管腔等过度结构,当液体走空后不会有液体堵塞在阻水排气膜上,因此阻水排气膜再次准备好了排气功能。阻水排气膜塞盖上有一个凸出的塞头,该塞头将平面状的阻水阻水排气膜冲压成立体的凸形,凸出部被挤压进入滴液瓶的排气孔内。阻水排气膜塞盖将阻水排气膜从外向内挤压进入滴液瓶排气孔内,滴液瓶排气孔通道壁与阻水排气膜塞盖上的塞头的外壁将阻水排气膜套箍在塞头上, 以立面的内外圆结构夹合阻水排气膜实现密封。此前输液器滴液瓶除了以前的玻璃滴液瓶外,其他一次性产品一直使用软质PVC材料制造滴液瓶,便于手指挤压回吸液体,软质材料内含有DEHP(增塑剂),已经逐步被要求禁止,所以改为硬质无DEHP(增塑剂)材料的侧壁带有排气孔的透明圆筒状滴液瓶也是本专利技术的特点。滴液瓶排气孔的大小与排气速度有直接关系,为了实现先排气再流入下游管路,结合5微米过滤膜性质,确定排气孔的直径5-10 毫米。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结构示意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输液器滴瓶阻水排气膜套箍密封和内腔壁形结构实施结构示意图,包括滴液瓶1、阻水排气膜3和阻水排气膜塞盖2。其中滴液瓶1中部的侧壁设有内外连通的排气孔,该排气孔上缘5在滴液瓶1内的设定的正常输液时的液平面4 下,阻水排气膜塞盖2上的凸头将阻水排气膜3挤压变形凸入滴液瓶1的排气孔内,凸入排气孔内的阻水排气膜3表面构成滴液瓶内壁9的一部分,阻水排气膜3的边缘被翻折成“盆壁”8状,排气孔内圆6与阻水排气膜塞盖2上的凸头外圆7形成环状间隙夹合阻水排气膜 3挤压折叠后所形成的“盆壁”8,即排气孔将阻水排气膜3套箍在阻水排气膜塞盖2上形成内外圆夹合密封形式。当输液器滴液瓶1垂直悬挂时,位于滴液瓶1中部侧壁上的排气孔上缘5处于滴液瓶1内的设定的正常输液时的液平面4的下方0-10毫米区间内。阻水排气膜3从外面凸入滴液瓶1的排气孔内并直达排气孔的内口,阻水排气膜3封堵了排气孔内口并构成了滴液瓶内壁9的一部分。构成滴液瓶内壁9的阻水排气膜3在正常输液时全部直接浸没接触滴液瓶1内的下部的储存液体,阻水排气膜3与滴液瓶1下部的储存液体之间没有任何导气空腔或管腔等过度结构。阻水排气膜塞盖2上有一个凸出的塞头,整个阻水排气膜塞盖2的纵轴方向上有排气孔,可将滴液瓶1内的气体排出到滴液瓶1的外部,该塞头将平面状的阻水排气膜3冲压成立体的凸形,凸出部被挤压进入滴液瓶1的排气孔内。 当阻水排气膜塞盖2将阻水排气膜3从外向内挤压进入滴液瓶排气孔内时,滴液瓶1的排气孔通道内壁与阻水排气膜塞盖2上的塞头的外壁将阻水排气膜3套箍在塞头上,以立面的内外圆结构夹合阻水排气膜3实现密封。为了将阻水排气膜3长久地维持在密封状态, 阻水排气膜塞盖2和滴液瓶1均采用硬质材料制造,并相互焊接固定,其中滴液瓶1为透明圆筒状硬质塑料材料。滴液瓶1的排气孔的大小与排气速度有直接关系,为了实现先排气再流入下游管路的目的,另外结合5微米过滤膜性质,经过试验确定排气孔的直径在5-10 毫米之间合适。 本专利技术实现了滴瓶排气膜的可靠密封和长期保存要求,因为消除了排气膜与滴瓶内的液体之间的管腔,则有效的避免液体封堵排气膜的问题,实现多次可重复的排气和再充盈液体的目标。权利要求1.一种输液器滴瓶阻水排气膜套箍密封和内腔壁形结构,主要包括滴液瓶、阻水排气膜和阻水排气膜塞盖。其中滴液瓶中部的侧壁设有内外连通的排气孔,该排气孔上缘在滴液瓶内的设定的正常输液时的液平面下,阻水排气膜塞盖上的凸头将阻水排气膜挤压变形凸入滴液瓶的排气孔内,凸入排气孔内的阻水排气膜表面构成滴液瓶内壁的一部分,阻水排气膜边缘被翻折成“盆壁”状,排气孔内圆与阻水排气膜塞盖上的凸头外圆形成环状间隙夹合阻水排气膜挤压折叠后所形成的“盆壁”,即排气孔将阻水排气膜套箍在阻水排气膜塞盖上形成内外圆夹合密封形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液器滴瓶阻水排气膜套箍密封和内腔壁形结构,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宇东
申请(专利权)人:贾宇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