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预增稠离心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7795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卧式预增稠离心机,主要包括:机壳,机壳的一端设置有机盖,机壳的另一端设置有差速传动装置,在机壳内设置有转鼓和螺旋体,螺旋体位于转鼓内腔中,螺旋叶片设置在螺旋体的外壁上;进料管通入到螺旋体的内腔中,在螺旋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料口,在转鼓底上设置有溢流孔;其特点是:靠近转鼓底的转鼓筒体的口径大于靠近转鼓出料口处的转鼓筒体的口径;并且在靠近转鼓出料口处的转鼓的侧壁上开设有过滤通孔;使用上述的离心机,可以对物料进行预增稠,能适用于对小颗粒、以及固体浓度较低的物料进行脱水、分选和回收,工作效率较高,成品的湿度较低;并且机器的使用范围较广。(*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卧式离心机领域。
技术介绍
卧式沉降离心机是离心机的一种结构形式。其结构主要包括机壳,机壳安装在机座上,机壳的一端设置有机盖,机壳的另一端设置有差速传动装置,差速传动装置通过轴承座固定在机座上,在机壳内设置有转鼓和螺旋体,螺旋体位于转鼓的内腔中,螺旋叶片设置在螺旋体的外壁上,转鼓和螺旋体分别由差速传动装置驱动,并且在差速传动装置的驱动下,转鼓和螺旋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转速差;转鼓为圆柱体状,转鼓的一端与其底座相固定,转鼓的另一端为出料口,在转鼓底上设置有溢流孔;在机壳的相应部位上则分别设置有出料孔和排液孔;进料管通入到螺旋体的内腔中,在螺旋体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料口。上述结构的卧式沉降离心机的工作原理是在差速传动装置的作用下,转鼓和螺旋体以一定的转速差分别旋转,物料通过进料管、及螺旋体上的进料口而进入到螺旋体的外侧壁上,由于螺旋叶片跟着螺旋体一起不断地旋转,因而物料在螺旋叶片的推动下被逐渐轴向地输送到转鼓的出料口,同时,物料中的液体成份会通过转鼓底的溢流孔流出,从而实现固液分离的目的。上述结构的卧式沉降离心机的缺点是一、固液分离不彻底,经分离后的物料中液体成份的含量仍较高;二、无法对固体含量低、颗粒直径小的物料进行固液分离,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三、整个机器的轴向距离较长,体积较庞大,占用空间较大,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将提供一种固液分离效果更好、使用范围更广的卧式预增稠离心机。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卧式预增稠离心机,主要包括机壳,机壳安装在机座上,机壳的一端设置有机盖,机壳的另一端设置有差速传动装置,差速传动装置通过轴承座固定在机座上,在机壳内设置有转鼓和螺旋体,螺旋体位于转鼓内腔中,螺旋叶片设置在螺旋体的外壁上,转鼓和螺旋体分别由差速传动装置驱动;进料管通入到螺旋体的内腔中,在螺旋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料口,在转鼓底上设置有溢流孔;其特点是靠近转鼓底的转鼓筒体的口径大于靠近转鼓出料口处的转鼓筒体的口径;并且在靠近转鼓出料口处的转鼓筒体的侧壁上开设有过滤通孔。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的转鼓的一种结构形式为转鼓筒体的中间部分为圆锥体,圆锥体的大、小开口端分别与一个大圆柱体和一个小圆柱体相连接,大圆柱体与转鼓底固定连接,在小圆柱体的侧壁上开设有过滤通孔。本技术一种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溢流孔的结构为在转鼓底上固定有溢流座圈,压板将溢流偏心板压在溢流座圈上,压板固定在转鼓底上,溢流座圈上通孔的轴心与溢流偏心板上通孔的轴心相距一定距离。本技术另一种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进料管与螺旋体上的进料口的连通方式为在螺旋体的内腔中固定有一个圆锥体,圆锥体的大口径开口端位于进料口旁,进料管与圆锥体的小口径开口端相通。本技术的优点是能适用于对小颗粒、以及固体浓度较低的物料进行脱水、分选和回收,工作效率较高,成品的湿度较低;机器的使用范围较广,使用寿命较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卧式预增稠离心机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转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螺旋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及其工作原理和优点作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所述的卧式预增稠离心机的一个实施例,主要包括机壳18,机壳18安装在机座3上,在机座3的底部还设置有若干减震座1,机壳18的一端设置有机盖20,机壳18的另一端设置有差速传动装置,和传统的卧式沉降离心机一样,差速传动装置通过轴承座6固定在机座3上,差速传动装置主要由差速轮5和差速器7组成;在机壳18内设置有转鼓26和螺旋体15,螺旋体15位于转鼓26的内腔中,螺旋叶片12固定设置在螺旋体15的外壁上,转鼓26和螺旋体15分别由差速传动装置驱动——即转鼓26的转鼓底10与差速传动装置中的输出轴8相连接,螺旋体15也通过其螺旋底23与差速传动装置中的输出轴22相连接;进料管19通入到螺旋体15的内腔中,在螺旋体15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料口14,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进料管19与螺旋体15上的进料口14的连通方式为在螺旋体15的内腔中固定有一个圆锥体21,圆锥体21的大口径开口端位于进料口14的旁边,进料管19与圆锥体21的小口径开口端相通。如图1、图2、图4所示,在转鼓26的转鼓底10上设置有溢流孔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溢流孔的结构为在转鼓底10上固定有溢流座圈31,压板32将溢流偏心板9压在溢流座圈31上,压板32固定在转鼓底10上,溢流座圈31上的通孔29的轴心与溢流偏心板9上的通孔30的轴心相距一定距离,这样,通孔29与通孔30之间的共同相通部分就构成了溢流孔4;当松开压板32后,溢流偏心板9就可在溢流座圈31中转动,因而溢流孔4与转鼓26侧壁之间的距离就会发生变化,这样就可调节转鼓26内腔中的液池的深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转鼓26的结构形式为如图2所示,转鼓26筒体的中间部分为圆锥体13,圆锥体13的大、小开口端分别与一个大圆柱体11和一个小圆柱体16相连接,大圆柱体11与转鼓底10固定连接,在小圆柱体16的侧壁上开设有过滤通孔27。上述结构的卧式预增稠离心机的工作原理是将需要分离的物料17通过进料管19加入到螺旋体15内腔中的圆锥体21内,在差速传动装置的驱动下,转鼓26和螺旋体15以一定的转速差不停地旋转,圆锥体21和螺旋叶片12也跟着螺旋体15一起旋转,物料17就会通过出料口14而进入到螺旋体15的外侧壁上,由于螺旋体15和转鼓26存在一定的转速差,因而物料17在螺旋叶片12的推动下被逐渐轴向地输送到转鼓的出料口28,最终通过机壳18上的出料孔25排出机外。在这一过程中,物料17中的大部分液体成份会流向口径较大的大圆柱体11中,并在大圆柱体11中形成一定深度的液池,液池的深度可以通过调节溢流偏心板9而得到调整,超过液池深度的液体就通过转鼓底10上的溢流孔4流出,并通过机壳18上的排液孔2排出机外;这一将物料中的液体成份分离的过程,就是对物料17进行预增稠的过程,通过这一预增稠的过程,物料中的大部分液体成份被分离出,从而可实现对悬浮液预增稠的目的。另外,当物料17移动到转鼓的小圆柱体16内侧时,由于在小圆柱体16的侧壁上开设有过滤通孔27,在实际使用中可在小圆柱体16的内侧设置过滤网,这样就可进一步将物料中的液体成份分离出去,被分离的液体最终通过机壳18上的出液孔24排出机外。由上所述可知,使用本技术所述的卧式预增稠离心机,可以对物料进行预增稠,能适用于对小颗粒、以及固体浓度较低的物料进行脱水、分选和回收,工作效率较高,成品的湿度较低;并且机器的使用范围较广,使用寿命较长。权利要求1.卧式预增稠离心机,主要包括机壳,机壳安装在机座上,机壳的一端设置有机盖,机壳的另一端设置有差速传动装置,差速传动装置通过轴承座固定在机座上,在机壳内设置有转鼓和螺旋体,螺旋体位于转鼓内腔中,螺旋叶片设置在螺旋体的外壁上,转鼓和螺旋体分别由差速传动装置驱动;进料管通入到螺旋体的内腔中,在螺旋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料口,在转鼓底上设置有溢流孔;其特征在于靠近转鼓底的转鼓筒体的口径大于靠近转鼓出料口处的转鼓筒体的口径;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卧式预增稠离心机,主要包括:机壳,机壳安装在机座上,机壳的一端设置有机盖,机壳的另一端设置有差速传动装置,差速传动装置通过轴承座固定在机座上,在机壳内设置有转鼓和螺旋体,螺旋体位于转鼓内腔中,螺旋叶片设置在螺旋体的外壁上,转鼓和螺旋体分别由差速传动装置驱动;进料管通入到螺旋体的内腔中,在螺旋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料口,在转鼓底上设置有溢流孔;其特征在于:靠近转鼓底的转鼓筒体的口径大于靠近转鼓出料口处的转鼓筒体的口径;并且在靠近转鼓出料口处的转鼓筒体的侧壁上开设有过滤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建春施学明何迎沈峰蒋嵬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华大离心机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