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液体中除去磁性异物的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53354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当将液体从下侧供给至筒体的内部时,液体滞留于筒体内,磁性异物磁吸附至磁性球体上。仅通过将清洗液从上侧供给至筒体内,而使磁性异物与清洗液一起从筒体的下侧的开口部排出。在转移位置上,将清洗液中的磁性异物从清洗液中转移至转移侧磁选机的外周面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从液体中除去磁性异物的方法及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用被磁化了的磁性体将混入液体中的磁性异物除去的、从液体中除去磁性异物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从液体中除去磁性异物的方法,公知的有专利文献1。根据专利文献1的除去方法,首先,将多个磁性球体填充到于外周面上卷绕有励磁线圈的筒体内部。其次,从上侧的开口部将金属加工机械的废油等供给至筒体内,其后,对励磁线圈进行通电而对磁性球体进行磁化。由此,将废油等中含有的切屑等磁性异物吸附至磁性球体上。当继续预定时间的废油等的供给后,磁性球体上的磁性异物的附着量就会过剩,从而磁性球体对磁性异物的吸附效率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暂时停止油等的供给,从筒体的上侧的开口部供给空气,而将筒体内的废油等从下侧的开口部排出。接着,将励磁线圈的通电断开而进行消磁,从筒体下侧的开口部供给清洗液(有机用剂)。此时,使预先插入于筒体内的搅拌棒振动。其结果是,一边通过振动将附着于磁性体上的磁性异物振落,一边利用清洗液将其从筒体上侧的开口部排出。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平5-212310号公报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提及的将磁性异物从液体中去除的方法中,存在以下的问题点(1)将废油等从上侧的开口部供给至筒体内。因此,废油等在放置有磁性球体的筒体内的滞留时间过短。其结果是,混入废油等中的磁性异物,还没有充分吸附于磁化了的磁性球体上,就直接通过筒体下侧的开口部排出。(2)还有,由于将废油等从上侧的开口部供给至筒体内,故大部分磁性异物吸附至存在于筒体上部内的磁性球体上。因此,在磁性球体消磁的清洗中,通过从下侧的开口部供给的清洗液,使附着于筒体上部的磁性球体上的大量磁性异物由于自重而沉落下来。其结果是,使磁性异物散落于筒体的整个空间,清洗效率低下。(3)进而,以往使用后的清洗液,通过鼓型的磁力分选机只将磁性异物从清洗液中吸附出来,从而进行回收。具体的是,作为磁力分选机,采用将圆筒鼓的下部配置于使用过的清洗液的贮液槽的液面下的磁力分选机,使用该磁力分选机,利用磁力将磁性异物吸附于圆筒鼓的外周面上后,通过刮具将磁性异物从圆筒鼓的外周面刮落。但是,由于圆筒鼓的下部浸渍在使用后的清洗液中,故大量的清洗液会与磁性异物一起被刮具刮落。其结果是,减少了清洗液的回收量,增加了废弃物量。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液体中除去磁性异物的方法及装置,其可使液体在筒体内部的滞留时间变长,由此可提高去除混入于液体中的磁性异物的效率,还可提高磁性体的清洗效率,并且可同时实现清洗液回收量的增加和废弃物量的减少。而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液体中除去磁性异物的方法及装置,其可缩短液体以及清洗后的清洗液从筒体中排出的时间。进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液体中除去磁性异物的方法及装置,其可有效地将附着于磁性体上的磁性异物除去。第1技术方案的专利技术是一种从液体中除去磁性异物的方法,其包括励磁工序,对设置于在内部收纳有多个磁性体的筒体的外周的励磁线圈通电,对上述磁性体进行励磁,所述筒体在上端形成有上侧的开口部,在下端形成有下侧的开口部;磁吸附工序,与励磁同时地或在励磁之后,将混入有磁性异物的液体从上述下侧的开口部供给至筒体内,使磁性异物磁吸附在上述被励磁了的磁性体上;排液工序,在磁吸附后停止上述液体的供给,将上述筒体内的液体从下侧的开口部排出;清洗工序,在排液后,对上述磁性体进行消磁,将清洗液从上述上侧的开口部供给至筒体内,将附着在磁性体上的磁性异物洗掉,将清洗后的清洗液从上述下侧的开口部排出;吸附输送工序,利用磁力从清洗后的清洗液中将该清洗液所含有的磁性异物吸附至输送部件的外周面上;转移工序,当磁性异物被该输送部件输送而到达接近转移部件的外周面的转移位置时,利用上述输送部件与转移部件之间的磁梯度,使磁性异物转移并吸附至转移部件的外周面上;脱离工序,通过该转移部件将磁性异物输送至脱离位置,使该磁性异物从转移部件的外周面脱离。根据上述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通过励磁线圈对筒体内的各磁性体进行励磁,维持该状态,将混入有磁性异物的液体从下侧的开口部供给至筒体内。由此,与以往的将液体从上侧的开口部供给的情况相比,液体在筒体内的滞留时间变长。其结果是,液体中的磁性异物磁吸附至各磁性体上的量也增加,从而提高了磁性体的去除效率。清洗时,停止液体的供给,将筒体内的液体从下侧的开口部排出。其后,停止向励磁线圈的通电,对磁性体进行消磁。保持这种状态,将清洗液从上侧的开口部供给到筒体内,而将附着于磁性体上的磁性异物从下侧的开口部洗掉。这样,从下侧的开口部供给液体,故如上所述与以往相比液体更长时间滞留于筒体内部。因此,可消除磁性异物被偏向吸附至存在于筒体上部的磁性体上的可能。因此,可使磁性异物大致均匀地磁吸附至筒体内的所有磁性体上。由此,不仅可将清洗液从上侧的开口部供给至筒体内,还可高效地将处理后的磁性异物与清洗液一起从下侧的开口部排出。此时,磁性异物的自重与以往相反会对磁性异物的排出有所帮助。基于以上原因,可提高磁性体的清洗效率。而且,清洗后,利用磁力将用过的清洗液所含有的磁性异物吸附至输送部件的外周面上。其后,磁性异物通过输送部件到达转移位置,在这里,利用输送部件与转移部件之间的磁梯度,从清洗后的清洗液中将磁性异物转移并吸附至转移部件的外周面上。即,清洗液残留于输送部件的外周面,在转移部件的外周面上仅仅附着清洗液附着量较少的磁性异物。由此,通过随后从输送部件回收清洗液,使得其回收量比以往增加。并且,在脱离工序中,不是像以往那样将附着有大量清洗液的磁性异物废弃,而是将清洗液附着量较少的磁性异物废弃,故可减少废弃物的废弃量。这样,可同时实现清洗液回收量的增加和废弃物量的减少。并不对筒体的构成材料、大小作限定。但是,筒体的材料,由于在其外周设置励磁线圈,故优选的是不锈钢、铝等非磁性材料。筒体形状,只要在筒体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形成有开口部,则不作限定。可列举出例如俯视为圆形、椭圆形以及三角形以上的多边形等。作为磁性体的材料,可以采用例如铁、镍、钴及它们的合金。还有,不对磁性体的形状作限定。可列举出例如球形以及4面体以上的多面体等。磁性体为球形时,不限定其直径。其直径根据所处理的液体的种类有所不同,例如为3.2~32mm。磁性体可以密实地填充于筒体内,也可以疏松地收纳以产生一定的间隙。收纳磁性体的筒体内的区域为构成磁回路的区域。作为处理的液体,例如可采用水、使油乳化了的水(轧制油)、含有氢氧化钠的水、油(包括来自金属加工机械的废油)等。处理后的液体从筒体内的排出例如可从上侧的开口部进行。另外,也可以在筒体的上部或中间部设置排出管,从该处进行排出。进而,也可以暂时停止液体向筒体内的供给,而批量地从下侧的开口部排出。作为混入于液体中的磁性异物,列举有例如由金属加工机械排出的切屑等。作为材料,列举有与上述磁性体相同的材料。作为清洗液,可列举出例如第2石油类、第3石油类等石油类清洗油、乙醇等有机溶剂、碱性溶液或其中至少一种与热水的混合液等。例如,利用有机溶剂的清洗液清洗磁性体时,有机溶剂将附着于磁性体上的油分溶解,从而提高附着于磁性体上的磁性异物的去除效率。也可以将清洗液与压缩空气一起吹入筒体内。由此,使得清洗液毫无遗漏地浸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从液体中除去磁性异物的方法,其包括:励磁工序,对设置于在内部收纳有多个磁性体的筒体的外周的励磁线圈通电,对上述磁性体进行励磁,所述筒体在上端形成有上侧的开口部,在下端形成有下侧的开口部;磁吸附工序,与励磁同时地或在励磁之后,将混入有磁性异物的液体从上述下侧的开口部供给至筒体内,使磁性异物磁吸附在上述被励磁了的磁性体上;排液工序,在磁吸附后停止上述液体的供给,将上述筒体内的液体从下侧的开口部排出;清洗工序,在排液后,对上述磁性体进行消磁,将清洗液从上述上侧的开口部供给至筒体内,将附着在磁性体上的磁性异物洗掉,将清洗后的清洗液从上述下侧的开口部排出;吸附输送工序,利用磁力从清洗后的清洗液中将该清洗液所含有的磁性异物吸附至输送部件的外周面上;转移工序,当磁性异物被该输送部件输送而到达接近转移部件的外周面的转移位置时,利用上述输送部件与转移部件之间的磁梯度,使磁性异物转移并吸附至转移部件的外周面上;脱离工序,通过该转移部件将磁性异物输送至脱离位置,使该磁性异物从转移部件的外周面脱离。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天野武昭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磁力选矿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