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516175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1 22:30
一种散热模组,包括一基板及与所述基板结合的一热管,所述热管包括一吸热段,所述基板上开设有一定位孔,所述吸热段抵顶所述基板的一侧,通过挤压所述吸热段使其变形而使其上形成凸进所述基板的定位孔中的一定位柱,以将所述热管与所述基板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热管的吸热段通过其上凸设的定位柱与基板的定位孔配合,从而将吸热段固定于基板上,在达到固定吸热段的同时,避免了使用锡膏等焊料,从而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散热模组即符合环保的要求又不至于增加成本。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包括一种散热模组的制造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ー种散热器,特点是指一种散热模组及制造该散热模组的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央处理器等电子元件的运算速度大幅提高,其产生的热量也随之剧增,严重威胁着电子元件运行时的性能。如何将电子元件的热量散发出去, 以保证其正常运行是至关重要的。业界通常在中央处理器表面加装一散热模组以辅助其散热,从而使中央处理器自身温度維持在正常运行范围内。传统的散热模组包括与电子元件热接触的一基板、位于基板一侧的ー散热片组及连接基板及散热片组的ー热管。该热管包括一蒸发段及自蒸发段延伸的一冷凝段。该蒸发段通常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基板上,冷凝段穿设在散热片组中。蒸发段与基板在焊接的过程中,需要用到锡膏等焊料,众所周知,锡膏中通常都含有铅、汞等重金属,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且因为锡膏的使用,必然増加散热模组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散热性能良好且环保的散热模组及制造这种散热模组的方法。一种散热模组,包括一基板及与所述基板结合的ー热管,所述热管包括ー吸热段, 所述基板上开设有一定位孔,所述吸热段抵顶所述基板的一侧,通过挤压所述吸热段使其变形而使其上形成凸进所述基板的定位孔中的一定位柱,以将所述热管与所述基板固定连接。一种散热模组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ー热管,所述热管包括一吸热段;提供一基板,所述基板上开设有一定位孔,将所述热管的吸热段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侧并覆盖所述基板的定位孔,挤压所述吸热段,使所述吸热段与定位孔对应处凸设形成一定位柱,该定位柱穿设在所述基板的定位孔中并与该通孔过盈配合。本专利技术中,热管的吸热段通过其上凸设的定位柱与基板的定位孔配合,从而将吸热段固定于基板上,在达到固定吸热段的同吋,避免了使用锡膏等焊料,从而使本专利技术的散热模组即符合环保的要求又不至于増加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散热模组分离ー散热片后的立体組合图。图2是图1所示的散热模组的倒置图。图3是图1所示的散热模组去掉散热片组后的立体組合图。图4是图3中所示部分散热模组立体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4中所示部分散热模组的倒置图。图6是图2中散热模组沿VI-VI剖面的剖视图。图7是图2中散热模组沿VII-VII剖面的剖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制造图1所示散热模组时,热管未打扁前与基板的立体組合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基板10连接板12異Ik14支撑架20连接部21臂部23支撑部25散热片組30散热片31热管40、40a吸热段41、41a延伸段43放热段45固定件50定位孔121凹槽123螺孔125安装孔212贯穿孔251抵顶臂253本体部310折边312上表面411定位柱412下表面413阻挡柱414侧面415顶壁1231侧壁1233通孔310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參阅图1及图2,本专利技术ー实施例中的散热模组包括一基板10、位于基板10上方的一散热片组30、连接基板10及散热片组30的四热管40及固定于基板10上并支撑该散热片组30的一支撑架20。该散热片组30由若干单片的散热片31組成,每ー散热片31包括一大致呈方形的本体部310及自本体部310相对两侧垂直延伸的折边312。当这些散热片31堆叠组合吋, 一散热片31的两折边312的底端抵顶相邻ー散热片31的两折边312的顶端,从而使相邻的两散热片31的本体部310之间平行间隔设置,以供气流穿行。每ー散热片31的相对两侧分别开设有四通孔3102,以供四热管40穿设。其中,每ー侧的四通孔3102中,两通孔3102 相互靠近且位于相应ー侧中部,另外两通孔3102位干与两折边312接近的相对两端。请同时參阅图3至图5,该支撑架20由一弾性金属片体制成,包括一方形的连接部 21、自连接部21相对两侧倾斜向上、向外延伸的两臂部23及分別自两臂部23平行向外延伸的两支撑部25。该连接部21的相对两端分别开设有一安装孔212,用以与固定件50配合。每ー支撑部25分別为ー纵长的片体,其上开设有四贯穿孔251,这些贯穿孔251用干与散热片组30 —侧的通孔3102对应且孔径相同。每ー支撑部25的上表面凸设有两抵顶臂 253。每ー抵顶臂253为ー侧与支撑部25连接且自支撑部25向上、向外延伸的方形片体。 位于ー支撑部25上的两抵顶臂253相互靠近的一端与支撑部25连接且朝向相反,该两抵顶臂253位于支撑部25的相对两端,每ー抵顶臂253位于两贯穿孔251之间。每ー热管40大致呈U形,包括一扁平的吸热段41、自吸热段41相对两端弯折延伸的两弯折的延伸段43及分别自两延伸段43竖直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的放热段45。请同时參阅图6,该吸热段41包括一平直的上表面411、与上表面411平行相対的一平直的下表面 413及连接上表面411及下表面413的两侧面415。下表面413位于上表面411的ー侧中部且其宽度较上表面411窄。该吸热段41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且其宽度自上表面411所在一端向下表面413所在一端逐渐减小。该吸热段41的上表面411中部向上凸设有一定位柱412,其上表面411的相对两端、与延伸段43的连接处分別向上凸设有一阻挡柱414。 定位柱412及阻挡柱414均为自吸热段41的上表面411向上形成的凸起。放热段45的直径略大于散热片组30的通孔3102的孔径。该基板10由ー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一体制成,包括一纵长的连接板12及位于连接板12相对两端的两翼板14。该连接板12的相对两端分別垂直连接两翼板14的中部。 该连接板12的中部、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四个并排设置的定位孔121,该连接板12的下表面中部沿其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有四凹槽123。这些凹槽123沿连接板12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贯穿基板10下表面的相对两侧。该四定位孔121位于四凹槽123中部上方,并与凹槽123 连通设置。由图5及图6可知,每ー凹槽123的横截面大致呈宽度渐变的等腰梯形,由ー纵长的顶壁1231及自顶壁1231相对两端倾斜延伸的侧壁1233围设形成,其宽度自侧壁1233 与顶壁1231相连的ー侧向远离顶壁1231的另ー侧逐渐减小。该连接板12的相对两端中部分别开设有ー螺孔125。连接板12的宽度小于热管40吸热段41的长度。请同时參阅图6及图7,当该散热模组组合完成后,四热管40的吸热段41收容于基板10的连接板12的相应的凹槽123中,其下表面413与连接板12的下表面共面,其上表面411贴设凹槽123的顶壁1231且其相対的两侧面415紧密的贴设凹槽123的两侧壁 1233。每ー吸热段41的定位柱412穿设在连接板12的对应的定位孔121中并与之过盈配合,防止基板10与热管40松脱,两阻挡柱414位于连接板12的两相对外端并抵顶连接板 12的相对两端,防止基板10沿吸热段41的长度方向滑动。每ー热管40的两放热段45位于连接板12的相对两侧,穿设支撑架20的支撑部25的贯穿孔251及散热片组30的通孔3102,并与之过盈配合,从而使散热片组30固定在放热段45并与基板10间隔设置。支撑架20的连接部21贴设于基板10的连接板12的上表面,且其上的两安装孔212对应连接板12的螺孔125。两固定件50穿过连接部21的安装孔212并与连接板12的螺孔125配合,从而将支撑架20固定于连接板12上。请同时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剑张晶
申请(专利权)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