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侧分别控温的膜头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08410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1 07: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外侧分别控温的膜头冷却器,包括外侧膜头、内侧膜头、冷却辊、第一冷却系统和第二冷却系统,外侧膜头连接第一冷却系统,内侧膜头连接第二冷却系统,PVB膜片外侧接触外侧膜头,PVB膜片内侧接触内侧膜头和冷却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生产的膜片两面花纹一致。(*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PVB膜片生产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内外侧分别控温的膜头冷却器
技术介绍
PVB膜片在熔融挤出成膜时温度比较高,在经过膜头时大约150°C,为了不影响膜片经过膜头出来后的花纹自然形成效果,膜头处需要对膜片进行降温处理。膜片花纹的粗细是受温度影响的,当膜片的表面温度越高时,膜片的表面自然形成花纹时花纹会越细小, 而且膜片温度最高不能超过膜片的热分解温度。反之,当膜片的表面温度越低时,膜片的表面自然形成花纹时花纹会越粗糙,膜片的最低温度不能低于膜片的熔融温度。现有的膜头冷却器,外侧膜头和内侧膜头是由同一个冷却系统进行供冷的。外侧膜头和内侧膜头的冷却铜管连接同一个油桶,用导热油进行循环冷却降温。故进入两个膜头的导热油的油温是一样的。此结构带来的不足是两个膜头的温度是一样的,从膜头出来的膜片两面的温度是一样的,膜片两面的花纹是一样粗细的。膜片再经过膜头下方的冷却辊进行冷却,此时,只有贴附于冷却辊的膜片内侧受到冷却辊的冷却,降温速度较快,膜片外侧没有直接受到冷却辊的冷却,降温速度较慢。因此造成了 膜片的两面出现温度差异,膜片两面的花纹粗细程度就会出现差异,甚至一面花纹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生产的膜片两面花纹一致的内外侧分别控温的膜头冷却器。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本内外侧分别控温的膜头冷却器, 其特征在于包括外侧膜头、内侧膜头、冷却辊、第一冷却系统和第二冷却系统,外侧膜头连接第一冷却系统,内侧膜头连接第二冷却系统,PVB膜片外侧接触外侧膜头,PVB膜片内侧接触内侧膜头和冷却辊。具体的,所述外侧膜头内设第一冷却铜管,第一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油桶、第一冷却水内盘管、第一加热棒、第一传感器、第一温度控制器和第一泵,第一油桶内装导热油,第一冷却水内盘管安装在第一油桶的内壁,第一冷却水内盘管带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第一加热棒、第一传感器插在第一油桶内,第一加热棒、第一传感器连接第一温度控制器,第一油桶通过入油管、出油管连接第一冷却铜管,入油管上安装第一泵。具体的,所述内侧膜头内设第二冷却铜管,第二冷却系统包括第二油桶、第二冷却水内盘管、第二加热棒、第二传感器、第二温度控制器和第二泵,第二油桶内装导热油,第二冷却水内盘管安装在第二油桶的内壁,第二冷却水内盘管带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第二加热棒、第二传感器插在第二油桶内,第二加热棒、第二传感器连接第二温度控制器,第二油桶通过入油管、出油管连接第二冷却铜管,入油管上安装第二泵。作为一种优选的结构,所述第一冷却水内盘管的进水口位于下方,出水口位于上方。作为一种优选的结构,所述第二冷却水内盘管的进水口位于下方,出水口位于上方。作为一种优选的结构,所述第一加热棒横向放置于第一油桶底部,第一传感器位于第一加热棒上面。作为一种优选的结构,所述第二加热棒横向放置于第二油桶底部,第二传感器位于第二加热棒上面。作为一种优选的结构,所述入油管、出油管分别连接第一冷却铜管的两端。作为一种优选的结构,所述入油管、出油管分别连接第二冷却铜管的两端。作为一种优选的结构,所述第一冷却系统、第二冷却系统分别连接有报警器。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本内外侧分别控温的膜头冷却器,设立两套独立的冷却系统,两个温度控制器设定不同的设定值,各自控制油桶内导热油的温度,两边的导热油温度是不一样的,实现对外侧膜头、内侧膜头的温度差异控制,外侧膜头温度低于内侧膜头,经过膜头出来后的膜片的两面的温度也是不一样的。其中温度较高一面在下一道工序中会贴附于冷却辊,经过冷却辊后膜片的两面温度会保持一致,从而使膜片的花纹粗细一致。对膜头的温度控制,以外侧膜头做具体说明,内侧膜头工作过程相似1、第一温度控制器,监控第一油桶里面导热油的温度,保持导热油温度不变。①、 当导入油的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温度控制器将自动打开加热棒加热开关,加热开始,当导热油达到设定温度后,立刻断开加热棒加热开关,停止加热。②、由于冷却水的温度较低,且流速比较快,导热油回流到桶内的速度相对较慢,而且油桶比较大,所以正常运行时不会出现桶里导热油的温度高于设定值。但一旦桶里导热油的温度高于温度控制器设定值时,温度控制器会报警,此时,人工进行调节,加快冷却水的流速和进一步降低冷却水的温度。2、由第一泵把导热油泵进冷却铜管,导热油从冷却铜管的一端流到另一端,以冷却外侧膜头和PVB膜片,然后回流到第一油桶,带出来了部分热量,流进第一油桶里进行冷却。第一油桶的桶壁四周有第一冷却水内盘管进行冷却,冷却水从内盘管的进水口进去,从内盘管的出水口出来,带走部分热量,冷却水以恒定流速进行冷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内外侧分别控温的膜头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及名称如下权利要求1.内外侧分别控温的膜头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侧膜头、内侧膜头、冷却辊、第一冷却系统和第二冷却系统,外侧膜头连接第一冷却系统,内侧膜头连接第二冷却系统, PVB膜片外侧接触外侧膜头,PVB膜片内侧接触内侧膜头和冷却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侧分别控温的膜头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膜头内设第一冷却铜管,第一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油桶、第一冷却水内盘管、第一加热棒、第一传感器、第一温度控制器和第一泵,第一油桶内装导热油,第一冷却水内盘管安装在第一油桶的内壁,第一冷却水内盘管带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第一加热棒、第一传感器插在第一油桶内,第一加热棒、第一传感器连接第一温度控制器,第一油桶通过入油管、出油管连接第一冷却铜管,入油管上安装第一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侧分别控温的膜头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膜头内设第二冷却铜管,第二冷却系统包括第二油桶、第二冷却水内盘管、第二加热棒、第二传感器、第二温度控制器和第二泵,第二油桶内装导热油,第二冷却水内盘管安装在第二油桶的内壁,第二冷却水内盘管带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第二加热棒、第二传感器插在第二油桶内,第二加热棒、第二传感器连接第二温度控制器,第二油桶通过入油管、出油管连接第二冷却铜管,入油管上安装第二泵。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外侧分别控温的膜头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水内盘管的进水口位于下方,出水口位于上方。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外侧分别控温的膜头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水内盘管的进水口位于下方,出水口位于上方。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外侧分别控温的膜头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棒横向放置于第一油桶底部,第一传感器位于第一加热棒上面。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外侧分别控温的膜头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棒横向放置于第二油桶底部,第二传感器位于第二加热棒上面。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外侧分别控温的膜头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油管、出油管分别连接第一冷却铜管的两端。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外侧分别控温的膜头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油管、出油管分别连接第二冷却铜管的两端。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侧分别控温的膜头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系统、第二冷却系统分别连接有报警器。所述第一冷却 所述第二冷却 所述第一加热 所述第二加热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内外侧分别控温的膜头冷却器,包括外侧膜头、内侧膜头、冷却辊、第一冷却系统和第二冷却系统,外侧膜头连接第一冷却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宝庆周正添邝志权
申请(专利权)人:怀集县集美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