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可文山专利>正文

座椅的扶手升降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95440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0 19: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座椅的扶手升降机构,包含有一扶手架与一扶手,扶手架的外支撑管内设置一内支撑管,扶手具有一套管套设于扶手架的外支撑管,并在套管内设有一导轨穿设于内支撑管的一导槽内,导轨分别与相互枢设的一控制杆及一定位杆枢接,当按压控制杆时便能带动定位杆产生偏摆,让设于定位杆的一插栓脱离内支撑管的一定位槽,此时的扶手将通过导轨稳定地相对扶手架上下移动,当释放控制杆时会带动定位杆产生反方向的偏摆,让设于定位杆的插栓嵌入内支撑管的定位槽内,此时的扶手便无法相对扶手架上下移动来完成定位。由此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方便且结构稳固,而且不容易在升降的过程中产生晃动现象。(*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座椅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座椅的扶手升降机构
技术介绍
中国台湾公告第1385291号专利案公开了一种“座椅扶手的升降结构”,当按压卡制杆的按压部时,卡制杆会以杆状部为支点产生旋转,使得卡制杆的卡制缘脱离左、右包覆体的卡槽,此时的卡制杆即可带动扶手座上下位移,当放松卡制杆的按压部时,卡制杆会受到弹性组件的回复力而回复原位,使得卡制杆的卡制缘会重新卡制在左、右包覆体的卡槽, 此时的扶手座便完成固定。然而在此专利案的设计中,卡制杆的按压部与杆状部之间所形成的施力臂太短, 使得卡制杆在操作上会较为费力而不方便,再加上卡制杆的主体与左、右包覆体之间具有空隙,导致卡制杆在带动扶手座升降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摇晃而造成结构缺乏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的扶手升降机构,其操作方便且结构稳固,不容易在升降的过程中产生晃动现象。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座椅的扶手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扶手架,具有一外支撑管;一扶手,具有一套管,且所述套管为能上下位移地套设于所述扶手架的外支撑管;一导引组件,具有一内支撑管与一导轨,所述内支撑管设于所述扶手架的外支撑管内,并且具有贯穿顶底两端的一导槽及形成于其管壁的复数个定位槽, 所述导轨为能上下位移地穿设于所述内支撑管的导槽内并以其顶端与所述扶手连接,并具有一第一长槽孔与一第二长槽孔;一控制组件,具有一定位杆及一控制杆,所述定位杆枢接于所述导轨内且于其顶底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插栓与一第二插栓,所述第一插栓及所述第二插栓分别穿设于所述导轨的第一长槽孔与第二长槽孔内,所述控制杆能在一按压位置与一释放位置之间枢设于所述导轨的顶端,并经由所述第一插栓与所述定位杆相互枢接,当所述控制杆位于所述按压位置时,所述定位杆能受所述控制杆的带动而产生偏摆,并且连动所述第二插栓脱离所述内支撑管的定位槽,使得所述扶手能通过所述导轨相对所述扶手架升降,当所述控制杆位于所述释放位置时,所述定位杆能受所述控制杆的带动而产生偏摆,并且连动所述第二插栓嵌入所述内支撑管的其中一所述定位槽内,使得所述扶手无法相对所述扶手架升降;一弹性件,设于所述扶手与所述控制杆之间,用于提供将所述控制杆保持在所述释放位置的弹力。上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扶手具有一承座,所述承座的顶面设有一垫体,所述承座的底面一体地延伸出所述套管,所述控制杆的一端具有一按压部露出于所述承座的底面,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扶手的承座与所述控制杆的按压部之间。所述控制杆具有一直立段与一斜向延伸段,所述直立段的顶端枢设于所述导轨的顶端,所述直立段的底端具有一第三长槽孔供所述第一插栓穿设,所述斜向延伸段由所述直立段的顶端斜向地延伸而出,所述按压部形成于所述斜向延伸段的末端。所述内支撑管的管壁还具有一导沟供所述第二插栓伸入,各所述定位槽连通所述导沟且由所述导沟的一侧边横向延伸而出。所述扶手架的外支撑管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固定孔,所述内支撑管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凸块,二所述凸块分别卡合于二所述固定孔内。所述内支撑管由相对的二侧盖对接而成。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当控制杆位于按压位置时,定位杆可受控制杆的带动而产生偏摆,并且连动第二插栓脱离内支撑管的定位槽,此时的扶手可通过导轨相对扶手架升降至一预定位置,当控制杆位于释放位置时,定位杆可受控制杆的带动而产生偏摆,并且连动第二插栓嵌入内支撑管的其中一定位槽内,此时的扶手便无法相对扶手架升降而完成定位。简而言之,本技术的扶手升降机构通过导轨的设计,可消除定位杆与内支撑管之间的空隙,让扶手能够稳定地上升或下降而不会产生摇晃现象,以达到本技术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座椅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4至图7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主要显示扶手的操作过程。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点及功效,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座椅10的扶手升降机构20,其包含有一扶手架30、一扶手40、一导引组件50、一控制组件60以及一弹性件70。扶手架30以其一端连接于座椅10的一底盘12,并具有一向上延伸的外支撑管 32,外支撑管32的顶端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固定孔34。扶手40具有一承座42,承座42的顶面设有一垫体44,用于供乘坐者的手肘倚靠, 承座42的底面一体地延伸出一套管46,扶手40通过套管46套设于扶手架30的外支撑管 32而可相对扶手架30上升或下降。导引组件50具有一内支撑管52与一导轨54,其中内支撑管52由相对的二侧盖 521对接而在两者之间形成一贯穿顶底两端的导槽522,如图4所示,各侧盖521的顶端的外壁面具有一凸块523,并以凸块523卡合于扶手架30的外支撑管32的固定孔34而与外支撑管32固定在一起,各侧盖521的内壁面具有一导沟524与复数个定位槽525,如图3及图5所示,导沟524沿着内支撑管52的长度方向延伸,各定位槽525连通导沟524并由导沟524的一侧边横向延伸而出;导轨54穿设于内支撑管52的导槽522内并以其顶端固定于扶手40的承座42,使得导轨54可随着扶手40上升及下降,此外,导轨54的靠近顶端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长槽孔542,导轨54的底端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二长槽孔544。控制组件60具有一定位杆62与一控制杆64,如图4所示,其中定位杆62穿设于导轨54内并以其两侧的一第一枢轴622与导轨54枢接,定位杆62的顶、底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插栓624与一第二插栓626,第一插栓624及第二插拴626分别穿设于导轨54的第一长槽孔542及第二长槽孔544内,而且第二插栓626的末端伸入内支撑管52的导沟524 内。控制杆64具有一直立段642及一斜向延伸段644,直立段642的顶端以一第二枢轴646 枢设于导轨54的顶端,直立段642的底端具有一第三长槽孔648供第一插栓624穿设,使得控制杆64与定位杆62之间形成枢接关系,斜向延伸段644由直立段642的顶端斜向地延伸而出,并且以其末端露出于承座42的底面而形成一按压部649。由此,当控制杆64的按压部649未受外力作用而位于一释放位置Pl时,如图4所示,设于定位杆62底端的第二插栓626嵌入内支撑管52的其中一定位槽525内,反之,当控制杆64的按压部649受外力作用位于一按压位置P2时,如图5所示,控制杆64将以第二枢轴646为支点产生偏摆并同时以第三长槽孔648的孔壁推动第一插栓624,让定位杆62以第一枢轴622为支点产生偏摆,此时的第二插栓626便会随着定位杆62的偏摆而脱离内支撑管52的定位槽525。弹性件70设于扶手40的承座42与控制杆64的按压部649之间,用于提供将控制杆64保持在释放位置Pl的回复弹力。以上为本技术的扶手升降机构20的详细结构,下面再就本技术的操作过程及特色进行说明。当使用者要调整扶手40的高度时,首先施力将控制杆64按压至按压位置P2,如图 5所示,让定位杆62受控制杆64的带动而通过本身的偏摆来连动第二插栓626脱离内支撑管52的定位槽525,接着便可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可文山
申请(专利权)人:可文山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