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纺织品和敷料。所述纺织品包括纺织品纤维本体,所述纺织品纤维本体的表面附着有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处理层。所述敷料由所述纺织品制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抗菌功效好、能够改善纺织品的功能和品质、且制造工艺简单等优点。(*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纺织品和由该纺织品制成的敷料。
技术介绍
甲壳素是来源极为丰富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壳聚糖为其最重要衍生物之一。甲壳素/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还具有抗菌、消炎、止血、减少创面渗出和促进创伤组织再生、修复、愈合的作用。但甲壳素/壳聚糖存在水溶性不佳等缺点, 这直接限制其于纺织品上的应用,这是因为,纺织品加工中功能成分的应用一般都是以水为体系的。现有技术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途径来赋予纺织品甲壳素/壳聚糖的诸多功能。 第一种途径是,先将壳聚糖纺成纤维,尔后将壳聚糖纤维混合其他纤维或将纯的壳聚糖纤维纺纱织布,从而得到含有壳聚糖功能的纺织品;第二种途径是,化纤纺丝时,将壳聚糖等甲壳素衍生物混入纺丝液中,从而得到含壳聚糖等功能组份的改性化纤;第三种途径是,在酸性条件下将壳聚糖制成整理液,尔后对织物进行处理。然而,在生产含有壳聚糖功能的纺织品时,采用第一种途径存在成本高(壳聚糖纤维价格昂贵)、壳聚糖纤维消耗大,然而功能成份的壳聚糖实际利用率不高,并且壳聚糖纤维的混入会使得所制功能织物亲水性下降等缺点,进而影响了产品的效用和使用性能。 究其原因,主要是只有纺织品纤维表面的壳聚糖纤维发生了效用,而更多的纺织品纤维内部的壳聚糖却未能发生抗菌效用,存在着极大的浪费。而采用第二种途径,纺丝混入的壳聚糖等功能组份分散在整个纤维体中,和第一种途径相同,也只有分布在纺织品纤维表面的壳聚糖发生了抗菌效用,并且其制造工艺也较为复杂。采用第三种途径,则会因引入酸及后中和酸所用的碱等杂质,从而影响到纺织品的品质和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纺织品和由该纺织品制成的敷料,该纺织品抗菌功效好、能够改善纺织品的功能和品质、且制造工艺简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种纺织品,包括纺织品纤维本体,所述纺织品纤维本体的表面附着有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处理层。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水溶性甲壳素生物粘附在所述纺织品纤维本体的表面处理层。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水溶性甲壳素生物处理层成膜于所述纺织品纤维本体的表面。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水溶性甲壳素生物处理层与所述纺织品纤维本体的重量比范围为 10%。一种敷料,所述敷料由上述任一所述的纺织品制成。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敷料包括纱布,曲缩卷,绑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纺织品纤维本体的表面设置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处理层,一方面使得制造工艺变得相对简单;另一方面还使得附着在纤维本体表面的水溶性甲壳素生物处理层中的甲壳素衍生物能够与外界的细菌充分接触,如此纺织品则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甲壳素衍生物的使用效率和功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纺织品的抗菌功能,既而改善了纺织品的品质和功能。另,将本技术公开的纺织品用于伤口护理时,其上的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更容易溶至伤口的创面,从而更为迅速地发挥效用。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未附着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处理层的纺织品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附着有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处理层的纺织品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由于现有技术中生产的具有甲壳素抗菌功能的纺织品时,存在未能充分发挥纺织品中甲壳素的抗菌功能,并且制造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影响纺织品功能品质的问题。为此,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抗菌功效好、改善纺织品品质、且制造工艺简单的纺织品和敷料。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没有附着水溶性甲壳素生物处理层的纺织品的示意图,该纺织品仅仅只包括纺织品纤维本体1。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公开的纺织品,该纺织品包括纺织品纤维本体1以及附着在纺织品纤维本体1表面的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处理层2。在使用该纺织品时,纺织品纤维本体表面的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处理层中的甲壳素衍生物能够充分地与外界的细菌接触。如此,则提高了纺织品中甲壳素衍生物的使用效率, 从而使得该纺织品能够充分地发挥甲壳素的抗菌、消炎、止血、减少创面渗出和促进创伤组织再生、修复、愈合的功效。需要说明的是,通常在甲壳素衍生物中,有些衍生物(例如壳聚糖)由于水溶性很差而难以直接应用。因此,在制造本技术公开的纺织品时,附着在纺织品纤维本体1上的甲壳素衍生物处理层一定要选择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这样选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纺织品中甲壳素衍生物的使用效率,使得纺织品中的甲壳素衍生物能够充分参与作用。将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处理层附着在纺织品纤维本体的表面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具体是将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处理层粘附在所述纺织品纤维本体的表面,该种附着方式主要是利用了异性电荷相吸的原理。具体地,由于纺织品纤维本体表面呈弱阴电性,而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处理层呈弱阳电性。因此,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处理层会和纺织品纤维本体产生电荷相互吸附而成离子键,从而使得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处理层吸附沉积在纺织品纤维本体的表面;而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处理层则成膜于纺织品纤维本体的表面。这是因为,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处理层和纺织品纤维本体间还存在这氢键、范德华力等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得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处理层可以形成一层薄膜,覆盖在纺织品纤维本体的表面。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其皆可将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处理层附着在纺织品纤维本体的表面,并且其目的都是为了在纺织品的使用中,提高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处理层中甲壳素衍生物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纺织品的抗菌等功效,使得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快速地发挥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包括很多,例如,在均相下制得的脱乙酰度为 40% 60%的壳聚糖,以及水溶性改性甲壳素衍生物。而水溶性改性甲壳素衍生物则包括甲壳素或其低聚物羧化物、酰化物、季铵化物,及甲壳素或其低聚物与其他水溶性物的复合物,如羧甲基化壳聚糖等。在生产处理本技术中公开的纺织品时,纺织品中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处理层与纺织品纤维本体的重量比范围为 10%,具体可按照如下工艺流程进行将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制成lg/L 60g/L功能性整理液(以水为溶剂),对纺织品纤维本体以浸渍、浸轧或喷施等方式进行处理,尔后将所处理的纺织品烘干,既得具有甲壳素衍生物功能的纺织品。通过上述工艺流程,使得甲壳素衍生物以渗透层的形式粘附在或成膜于纺织品纤维本体的表面;实际上,采用本工艺流程侧重于所处理纺织品的表面改性,对纺织品的原结构没有任何影响,不会影响到纺织品的多孔三维结构,这对保持纺织品原有的性能和风格十分有益。具体地,利用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采用浸渍的方式来生产纺织品时,具体可以为将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如羧甲基化壳聚糖)配成一定浓度(如为纺织品纤维本体重量2% )的整理液;将所要处理的纺织品纤维本体浸入30°C的整理液中20min,得到纺织品;取出纺织品脱除或轧去多余水;105 °C 烘干。而利用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采用浸轧的方式来生产纺织品时,具体可以为将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如羧甲基化壳聚糖)配成一定浓度(如20g/L)的整理液;将所要处理的纺织品纤维本体浸整理液后即轧除多余整理液(带液量可控制在 100% );105 °C 烘干。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采用浸轧的方式来处理纺织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全,李庆林,
申请(专利权)人:稳健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