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下打浆泵,包括出液管(4)、轴(5)、接管(7)、泵体(9)和打浆部件(10),所述的接管(7)下端与泵体(9)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打浆部件(10)包括带叶轮的转子(10.1)和定子(10.2),转子(10.1)置于泵体(9)内,与轴(5)相连,定子(10.2)连接于泵体(9)下部进料口,转子本体(10.1.1)下端面周边设置有多圈齿圈(10.1.1.1),定子(10.2)上端面周边也设置有相应的齿圈(10.2.1),该齿圈(10.2.1)置于泵体(9)内,配合时,定子(10.2)上的齿圈(10.2.1)与转子本体(10.1.1)上的齿圈(10.1.1.1)啮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占地小,所用功耗低,投资少,料浆固含量高。(*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下打浆泵。主要用于含固体颗粒物料的粉碎打浆及输送。
技术介绍
在本技术作出以前,传统的打浆设备需用三只大的打浆搅拌锅(配37KW以上大功率电机)逐机过滤料浆,占地大,且打浆后浆料固体含量低,电耗高,投资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占地小,所用功耗低,投资少,料浆固含量高的液下打浆泵。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液下打浆泵,包括出液管、轴、接管、泵体和打浆部件,所述的接管下端与泵体相连,轴插置于接管和泵体内,出液管与泵体出料口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打浆部件包括带叶轮的转子和定子,带叶轮的转子置于泵体内,与轴相连,定子连接于泵体下部进料口,所述的带叶轮的转子包括转子本体和叶轮,叶轮置于转子本体的下端面中间,转子本体下端面周边设置有二圈或多圈齿圈,对应于转子本体上的齿圈,与带叶轮的转子相配合的定子上端面周边也设置有相应的齿圈,该齿圈置于泵体内,配合时,定子上的齿圈与转子本体上的齿圈啮合。本技术通过把常规的叶轮改造为带小叶轮的转子和定子,物料从定子中心进料口进入,通过叶轮的离心作用输送到转子与定子齿圈的各齿之间,进行高速剪切和撞击粉碎,再把成品浆料输送到泵体的出料口,送入出液管。该泵仅采用一套较小功率的搅拌装置,因此占地小,所用功率低,功耗低,投资少且无泄漏,料浆固含量一般从15%的基础上提高三个百分点以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打浆部件与轴以及泵体联接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打浆部件的带叶轮的转子侧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右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打浆部件的定子侧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右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本技术为一种液下打浆泵。主要由弹性联轴器1、轴承架部件2、底板3、出液管4、轴5、弯管6、接管7、轴封8、泵体9和打浆部件10组成。底板3联接于接管7上端,接管7下端与泵体9相连。轴承架部件2向上连接于底板3上。轴5插置于轴承架部件2、底板3、接管7和泵体9内,弹性联轴器1连接于轴5上端,出液管4上部与底板3相连,下端与弯管6一端相连,弯管6另一端与泵体9出料口相连。轴封8设置于轴5与泵体9之间。参见图2,打浆部件10由带叶轮的转子10.1和定子10.2组成。带叶轮的转子10.1置于泵体9内,与轴5用键11相连。轴5端部用锁紧螺母12螺紧。定子10.2用螺栓13固定连接于泵体9下部进料口。参见3~4,带叶轮的转子10.1由转子本体10.1.1和叶轮10.1.2组成。叶轮10.1.2有三片或多片叶片组成,叶片呈圆弧状,均布于转子本体10.1.1的下端面中间。转子本体10.1.1下端面周边设置有二圈或多圈起粉碎剪切作用的齿圈10.1.1.1。参见图5~6,对应于转子本体10.1.1上的齿圈10.1.1.1,与带叶轮的转子10.1相配合的定子10.2上端面周边也设置有相应的齿圈10.2.1,齿圈10.2.1置于泵体9内,配合时,定子10.2上的齿圈10.2.1与转子本体10.1.1上的齿圈10.1.1.1啮合。权利要求1.一种液下打浆泵,包括出液管(4)、轴(5)、接管(7)、泵体(9)和打浆部件(10),所述的接管(7)下端与泵体(9)相连,轴(5)插置于接管(7)和泵体(9)内,出液管(4)与泵体(9)出料口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打浆部件(10)包括带叶轮的转子(10.1)和定子(10.2),带叶轮的转子(10.1)置于泵体(9)内,与轴(5)相连,定子(10.2)连接于泵体(9)下部进料口,所述的带叶轮的转子(10.1)包括转子本体(10.1.1)和叶轮(10.1.2),叶轮(10.1.2)置于转子本体(10.1.1)的下端面中间,转子本体(10.1.1)下端面周边设置有二圈或多圈齿圈(10.1.1.1),对应于转子本体(10.1.1)上的齿圈(10.1.1.1),与带叶轮的转子(10.1)相配合的定子(10.2)上端面周边也设置有相应的齿圈(10.2.1),该齿圈(10.2.1)置于泵体(9)内,配合时,定子(10.2)上的齿圈(10.2.1)与转子本体(10.1.1)上的齿圈(10.1.1.1)啮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下打浆泵,其特征在于叶轮(10.1.2)包括有三片或多片叶片,叶片呈圆弧状,均布于转子本体(10.1.1)的下端面中间。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液下打浆泵,包括出液管(4)、轴(5)、接管(7)、泵体(9)和打浆部件(10),所述的接管(7)下端与泵体(9)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打浆部件(10)包括带叶轮的转子(10.1)和定子(10.2),转子(10.1)置于泵体(9)内,与轴(5)相连,定子(10.2)连接于泵体(9)下部进料口,转子本体(10.1.1)下端面周边设置有多圈齿圈(10.1.1.1),定子(10.2)上端面周边也设置有相应的齿圈(10.2.1),该齿圈(10.2.1)置于泵体(9)内,配合时,定子(10.2)上的齿圈(10.2.1)与转子本体(10.1.1)上的齿圈(10.1.1.1)啮合。本技术占地小,所用功耗低,投资少,料浆固含量高。文档编号B02C19/00GK2794637SQ200520071公开日2006年7月12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29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29日专利技术者郭文高, 龚东刚, 郭华 申请人:郭文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下打浆泵,包括出液管(4)、轴(5)、接管(7)、泵体(9)和打浆部件(10),所述的接管(7)下端与泵体(9)相连,轴(5)插置于接管(7)和泵体(9)内,出液管(4)与泵体(9)出料口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打浆部件(10)包括带叶轮的转子(10.1)和定子(10.2),带叶轮的转子(10.1)置于泵体(9)内,与轴(5)相连,定子(10.2)连接于泵体(9)下部进料口,所述的带叶轮的转子(10.1)包括转子本体(10.1.1)和叶轮(10.1.2),叶轮(10.1.2)置于转子本体(10.1.1)的下端面中间,转子本体(10.1.1)下端面周边设置有二圈或多圈齿圈(10.1.1.1),对应于转子本体(10.1.1)上的齿圈(10.1.1.1),与带叶轮的转子(10.1)相配合的定子(10.2)上端面周边也设置有相应的齿圈(10.2.1),该齿圈(10.2.1)置于泵体(9)内,配合时,定子(10.2)上的齿圈(10.2.1)与转子本体(10.1.1)上的齿圈(10.1.1.1)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文高,龚东刚,郭华,
申请(专利权)人:郭文高,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