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PVC膜软袋联动线的上膜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53815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22 2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制药包装机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非PVC膜软袋联动线的上膜机构,平膜内筒的内表面与膜辊的外表面具有相配合的凹凸结构,通过该种非PVC膜软袋联动线的上膜机构的设置,可以非常方便的将平膜内筒固定在膜辊上,从而将其自动送设备内生产。此种结构的设计不仅降低了设备开发难度,降低能耗,同时降低成本且符合目前追求低碳经济的大环境要求。(*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制药包装机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非PVC膜软袋联动线的上膜机构
技术介绍
国内外现有技术中的非PVC膜软袋联动线每次可生产的非PVC膜软袋为2个、3 个或4个不等。生产线主要由人工上膜、自动送膜机构、印字机构、成型焊接机构、管口焊接机构、袋冷却分离机构、口管固定夹翻机构、口管输送机构、口管预热机构、主传送机构、灌装管路系统、在位清洗及在位消毒系统、压袋机构、送盖组、加热组、排空组、出袋组、出袋轨道、自动控制部分等组成。这种联动线都是采用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生产全程由PLC控制,能控制实现从上膜至出袋全部过程的自动连续操作,并能自动显示相关控制和运行参数,当参数超过控制限度时能报警并自动记忆和剔除出现偏差的产品。但现有软袋联动线中无论是进口设备还是国产设备,在上膜站点操作时需要人工将非PVC平膜(以下统称平膜)的内筒插入设备上的膜辊内。然后通过膜辊内位于其两端的FESTO膜片气缸推动不锈钢固定件伸出膜辊表面,顶住平膜的内筒,使内筒被固定在膜辊上。固定完毕后程序自动送平膜至设备内生产。现有的上模站点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通常须配置两套膜辊,即第一套膜辊固定平膜后送至设备内进行生产,第二套膜辊则装配好平膜用于及时替换平膜使用完的第一套膜辊,从而可以实现设备无间隙的生产。则一套设备的上膜站点至少需要四只FESTO膜片气缸,另外还要添加相关控制气路,设备设计成本高。 如果遇到气缸或气路故障维修时还会影响整个设备的生产效率。现有的非PVC膜软袋联动线的生产设备中非常需要一种既结构简单又可以对平膜内筒有效固定的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一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克服现有技术中非PVC膜上膜过程中存在的需要使用膜片气缸,及控制气路复杂设备设计成本高的缺陷。( 二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非PVC膜软袋联动线的上膜机构, 平膜内筒的内表面与膜辊的外表面具有相配合的凹凸结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平膜内筒的内表面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凹槽,所述膜辊的外表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匹配的第一凸起。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凹槽的个数大于等于所述第一凸起的个数。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凹槽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梯形或圆弧形中的一种。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平膜内筒的内表面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凸起,所述膜辊的外表面具有与所述第二凸起相匹配的第二凹槽。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二凹槽的个数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凸起的个数。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二凹槽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梯形或圆弧形中的一种。(三)有益效果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非PVC膜软袋联动线的上膜机构中,平膜内筒的内表面与膜辊的外表面具有相配合的凹凸结构,通过该种非PVC膜软袋联动线的上膜机构的设置,可以非常方便的将平膜内筒固定在膜辊上,从而将其自动送设备内生产。此种结构的设计不仅降低了设备开发难度,降低能耗,同时降低成本且符合目前追求低碳经济的大环境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非PVC膜软袋联动线的上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非PVC膜软袋联动线的上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 平膜内筒;2 膜辊;3 第一凹槽;4 第一凸起;5 平膜;6 第二凸起;7 第二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结合图1及图2,本技术提供的非PVC膜软袋联动线的上膜机构中,平膜内筒 1的内表面与膜辊2的外表面具有相配合的凹凸结构。平膜内筒1与膜辊2通过凹凸结构相互配合,从而实现膜辊2对平膜内筒1的固定,进而实现对平膜5的固定,然后设备进行后续的工序。该机构结构简单,加工便利,且无需额外的气路及控制电路等,相对现有技术中使用膜片气缸大大缩减了上膜时操作及维护的复杂程度。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非PVC膜软袋联动线的上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平膜内筒ι的内表面具有一个第一凹槽3,膜辊2具有与第一凹槽3相匹配的第一凸起4。在上膜操作中仅需将平膜内筒1插入设备上的膜辊2,使平膜内筒1的第一凹槽3与膜辊2的第一凸起4相对应,则膜辊2可以将平膜内筒1固定,然后自动输送平膜5至设备内进行下一步生产。图1中平膜内筒1上设置了一个第一凹槽3,在实际的生产设计中可以在平膜内筒1上设置多个第一凹槽3,例如在对称的位置设置3个、4个等(附图中未示出)。相应的膜辊2在对应位置设置多个第一凸起4,设置多个第一凹槽3与第一凸起4 配合结构可以加强膜辊2对平膜内筒1的固定作用。同时在平膜内筒1上设置凹槽还可以减少平膜内筒1生产厂家对平膜内筒1的材料用量,大大的节省了能源的消耗,且降低了成本。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3的个数可以大于或等于第一凸起4的个数。例如平膜内筒 1第一凹槽3的个数设置为6个(附图中未示出),均勻设置在内筒的内壁上,而膜辊2上的第一凸起4可以设置为3个、2个或1个,其间隔的角度为第一凹槽3间隔角度的整数倍即可。这样操作既可以加强膜辊2对平膜内筒1的固定作用,也方便平膜内筒1在上膜时的操作,即转动小的角度即可找到相对应的第一凸起4。4第一凹槽3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梯形或圆弧形中的一种。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3与第一凸起4的形状均设置为矩形,也可以设置为梯形,例如第一凹槽开口成外小内大的形状,可以使膜辊2对平膜内筒1的固定力度更大。第一凹槽3的形状具体可以根据实际生产中平膜的重量,具体尺寸等因素来设计,尽可能简单,便于对平膜内筒1 及膜辊2的生产加工,同时减少了设备厂家及平膜生产厂家相应模具的开发难度。结合图2,图2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非PVC膜软袋联动线的上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和上述实施例一种的类似,平膜内筒1的内表面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凸起6,膜辊2 的外表面具有与第二凸起6相匹配的第二凹槽7。第二凹槽7的个数大于等于第二凸起6 的个数。第二凹槽7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梯形或圆弧形中的一种。在平膜内筒1的内表面设置第二凸起6来和膜辊2的外表面的第二凹槽7相配合,实现膜辊2对平膜内筒1的固定。由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通过采用在平膜内筒1的内表面与膜辊2的外表面具有相配合的凹凸结构,通过该种非PVC膜软袋联动线的上膜机构的设置,可以非常方便的将平膜内筒1固定在膜辊2上,从而将其自动送设备内生产。此种结构的设计不仅降低了设备开发难度,降低能耗,同时降低成本且符合目前追求低碳经济的大环境要求。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非PVC膜软袋联动线的上膜机构,其特征在于,平膜内筒(1)的内表面与膜辊(2)的外表面具有相配合的凹凸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PVC膜软袋联动线的上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膜内筒 (1)的内表面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凹槽(3),所述膜辊O)的外表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凹槽(3) 相匹配的第一凸起(4)。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PVC膜软袋联动线的上膜机构,其特征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礼军
申请(专利权)人:蚌埠丰原涂山制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