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电流输出的电池化成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38362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16 0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大电流输出的电池化成电路,包括主控单元、充电电源、供电单元和电池充放电单元,电池充放电单元由充电电路和放电电路串联而成,所述充电电路包括充电控制三极管和充电分流三极管组,放电电路包括放电控制三极管和放电分流三极管组,所述充电分流三极管组和放电分流三极管组分别由多个三极管并联而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输出大于3AH的大电流,很好的解决了大容量电池潜在缺陷无法发现的问题,并且具有精准控制性能的主控单元控制电池充放电单元进行化成试验,在充电电源的容量为25AH,充电分流三极管组和放电分流三极管组分别由四个三极管并联时,能提供25A电流精准充放电性能试验。(*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化成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大电流输出的电池化成电路
技术介绍
电子元器件包括各种蓄电池在正常工作中往往由于制造时潜在缺陷等原因导致元器件失效而影响到整机的可靠性,因此,电子元器件在出厂前均要进行老炼筛选,检测电子元器件的失效率。电池化成电路是对电池二次电流充放电过程的检测,是检测电池失效率的一种方法,常规的电池化成电路只能给出容量小于或等于3AH的电池进行化成试验, 对于容量大于3AH的大容量电池无法进行化成试验,也无法评价其性能发现潜在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电池化成电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 一种基于大电流输出的电池化成电路。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大电流输出的电池化成电路,包括用于控制化成电路充放电状态的主控单元、充电电源、供电单元和并联在充电电源正负两极的电池充放电单元,电池充放电单元与主控单元相连,主控单元和电池充放电单元分别由供电单元供电,所述电池充放电单元由充电电路和放电电路串联而成,所述充电电路包括充电控制三极管和充电分流三极管组,放电电路包括放电控制三极管和放电分流三极管组,所述充电控制三极管和放电控制三极管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均并联有电容,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均并联有电阻,充电控制三极管和放电控制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供电单元正极相连,基极通过电阻分别与主控单元相连;所述充电分流三极管组和放电分流三极管组分别由多个三极管并联而成,各三极管组中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各三极管组中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电阻彼此相连,各三极管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并联有电容,所述充电分流三极管组中各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电阻与充电控制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放电分流三极管组中各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电阻与放电控制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所述充电分流三极管组中各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充电电源正极相连,充电分流三极管组中各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电阻彼此相连后与待化成电池正极相连,放电分流三极管组中各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待化成电池正极相连,放电分流三极管组中各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电阻彼此相连后与充电电源负极相连,待化成电池负极与充电电源负极相连,所述放电分流三极管组中各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电阻与功率地相连,充电分流三极管组中各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电容与功率地相连。优选地,所述充电分流三极管组和放电分流三极管组分别由四个三极管并联而成,四个三极管平均分流充电电源的电流。优选地,所述充电电源的容量为25AH。优选地,所述主控单元包括主控CPU、第一四运算放大器、第二四运算放大器、高精度放大器、分流器、若干电阻、若干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放电分流三极管组集电极与待化成电池正极之间还串联有分流器,分流器的两电流输入端分别与放电分流三极管组集电极和待化成电池正极相连,分流器的高低电压输出端分别通过电阻与高精度放大器的同相和反相输入端相连,高精度放大器增益设置端上并联有电阻,高精度放大器输出端和信号地端之间并联有电阻和电容;所述高精度放大器输出端分别通过电阻与第二四运算放大器的二组反相输入端和三组同相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四运算放大器的二组同相输入端和三组反相输入端分别通过电阻与主控CPU相连,第二四运算放大器的二组输出端和三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 所述第二四运算放大器的二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三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分别并联有电容,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主控CPU相连,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分别通过电阻与供电单元正极相连,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分别通过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分别与第二四运算放大器的一组输出端和四组输出端相连,一组输出端和四组输出端分别通过电阻与一组反相输入端和四组反相输入端相连,第二四运算放大器的一组和四组的同相输入端分别通过电阻与主控CPU相连,一组和四组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电阻与供电单元负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分别通过电阻与第一四运算放大器的一组和四组同相输入端相连,第一四运算放大器的一组和四组同相输入端分别通过电阻与功率地相连,第一四运算放大器的一组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四组的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并联有电阻,第一四运算放大器的一组和四组的反相输入端分别通过电阻与信号地相连,第一四运算放大器的一组和四组同相输入端分别通过电阻与主控 CPU相连,所述第一四运算放大器一组的输出端通过电阻与充电控制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一四运算放大器四组的输出端通过电阻与放电控制三极管的基极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基于大电流输出的电池化成电路能输出大于 3AH的大电流,解决了容量大于3AH大容量电池无法进行化成试验的问题,对于大容量电池化成领域提供了一种性能评价途径,很好的解决了大容量电池潜在缺陷无法发现的问题。 本技术通过具有精准控制性能的主控单元控制电池充放电单元进行化成试验,在充电电源的容量为25AH,充电分流三极管组和放电分流三极管组分别由四个三极管并联时,能提供25A电流精准充放电性能试验。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池充放电单元的电路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主控单元的电路原理图。图3是本技术基于大电流输出的电池化成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参照图1-3,本技术的基于大电流输出的电池化成电路,包括用于控制化成电路充放电状态的主控单元、充电电源VIcc、供电单元和并联在充电电源VIcc正负两极的电池充放电单元,电池充放电单元与主控单元相连,主控单元和电池充放电单元分别由供电单元供电,充电电源的容量为25AH。所述电池充放电单元由充电电路和放电电路串联而成,所述充电电路包括充电控制三极管Ql和充电分流三极管组,放电电路包括放电控制三极管Q6和放电分流三极管组。 充电控制三极管Ql和放电控制三极管Q6的型号均为3055。所述充电控制三极管Ql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并联有电容C2,充电控制三极管Ql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并联有电阻R6,充电控制三极管Ql的集电极与供电单元正极相连,基极通过电阻Rl与主控单元相连。所述放电控制三极管Q6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并联有电容C8,放电控制三极管Q6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并联有电阻R17,放电控制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供电单元正极相连,基极通过电阻 Rll与主控单元相连。其中电阻Rl和电阻Rll的阻值为220欧姆,电阻R6和电阻Rl7的阻值为5. Ik欧姆,电容C2和电容C8的型号为102。所述充电分流三极管组由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和三极管Q5并联而成, 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和三极管Q5的集电极彼此相连,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充电电源正极VIcc+相连,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电容Cl与功率地GNDPW相连。充电分流三极管组中各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电阻彼此相连,各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电阻与充电控制三极管Ql的发射极相连。三极管Q2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并联有电容C3,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2与充电控制三极管Ql的发射极相连,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7与待化成电池正极PI+1相连;三极管Q3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并联有电容C4,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卓玲佳裘志军徐广文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海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