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红海专利>正文

全自动钢筋拉直切割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15395 阅读:5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08 20:42
一种全自动钢筋拉直切割设备,涉及钢筋或铁丝的拉直和切割,机架上设置拉直装置,在拉直装置后设有牵引装置,牵引装置后部设置切割装置和翻转装置,翻转装置受制于切割装置;切割装置的结构是:机架后上部设置偏心轮,偏心轮下部设有切刀,在偏心轮与切刀间设有滑动块,滑动块的前后滑动受制于电磁铁,电磁铁的通断受制于行程开关,行程开关受钢筋或铁丝所控制;翻转装置的结构是:V形斗前后端通过轴活动固定于架板或后护板上,翻转杆一端受制于置于切刀上的限制杆,另一端铰接于V形斗上,切刀下行带动翻转杆及V形斗的翻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效果是:本机设计精妙,仅用一个电机即可满足全部动力供应,工作效率高,同时降低了成本,便于推广应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
,进一步是可拉直并切割钢筋或铁丝等机械设备。
技术介绍
在建筑等领域,盘状钢筋或铁丝,往往需要进行拉直并切割,如采用人工方法,其作业时,先将盘状钢筋或铁丝拉直,而后再按所需的长度进行切割。这种方法的缺陷是工作效率太低。市场上出现的机械结构普遍较为复杂,成本高。如采用感应器的方法设置相关装置,其优点是可实现精确运行,但成本太高,不易为市场所接受。而且,此类一般的相关机械要求其传动装置,至少要两个以上的电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制作成本低的全自动钢筋拉直切割设备。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全自动钢筋拉直切割设备,包括机架、拉直装置、传动装置、牵引装置和切割装置, 其特征在于机架上设置拉直装置,在拉直装置后部设置有牵引装置,牵引装置后部设置切割装置和翻转装置,翻转装置受制于切割装置;所述的切割装置的结构是在机架后上部设置偏心轮,偏心轮下部设置有切刀,切刀为侧护板和后护板所护,可上下移动,在偏心轮与切刀间设置有滑动块,滑动块可前后滑动,向前滑动至偏心轮与切刀间时,促使偏心轮的旋转力作用滑动块及切刀,切刀下行,切刀的复位可采用弹簧实现,弹簧的一端设置于机架或后护板上,弹簧的另一端设置于切刀上;滑动块的前后滑动受制于电磁铁,电磁铁的通断受制于行程开关,行程开关受钢筋或铁丝所控制;钢筋或铁丝后移长度达到所设定的长度时,触发行程开关;所述的翻转装置结构是V形斗前后端通过轴活动固定于架板或后护板上,可沿轴翻转;翻转杆一端受制于置于切刀上的限制杆,另一端铰接于V形斗上,切刀下行带动翻转杆的翻转,进行实现V形斗的翻转。本技术还可进一步通过以下方案实现所述的拉直装置的结构是机架前上部通过轴承固定旋转辊,旋转辊轴向为柱形空腔,内设钢筋或铁丝辊内孔,或若干通环;在机架中下部固定电机,旋转辊上后端的传动轮D通过皮带与电机的前轴连接,电机带动旋转辊的转动。所述的切割装置的结构是支撑板的后部设置有电磁铁,电磁铁电连接行程开关上的两个行程开关触头,行程开关置于V形斗上,两个行程开关触头,其中之一固定于V形斗上,另一个通过橡胶皮与之连接;V形斗的后端通过轴活动固定于V形斗支架上,前端通过轴活动固定于架板或切刀后护板上;V形斗的两个行程开关触头的接通或断开,形成了电磁铁的通电或不通电;在支撑板上,于电磁铁的后部,还设置有吸铁,具体结构是在L形吸铁架上设置有吸铁,吸铁架的下端铰接于支撑板上,吸铁架的上端固定弹片,弹片的前端固定有滑动块;L形吸铁架及弹片包围电磁铁;在电磁铁不通电的情况下,由于吸铁的重量较大,在吸铁的重力及重力矩的作用下,吸铁架及弹片整体下坠,从而形成滑动块的后撤; 但弹簧B作用下,吸铁架及弹片不会整体下坠太多,以免脱离电磁铁的吸附范围,而滑动块也不会过于远离偏心轮;在电磁铁通电时,电磁铁对吸铁产生吸附作用,此时,吸铁架及滑动块前移,滑动块前移至偏心轮下方;在偏心轮的作用下,滑动块向下挤压下方的切刀,从而切断从钢筋孔伸出的钢筋或铁丝,钢筋孔设置于架板上,钢筋孔同辊内孔、下牵引辊与上牵引辊间沟槽,处于或基本处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的翻转装置的结构是在切刀后护板上还设置有翻转杆,翻转杆的结构是 翻转杆通过翻转杆轴,活动固定于切刀后护板上,翻转杆上端部与固定于切刀上的支撑杆铰接,支撑杆通过后护板条孔穿过切刀后护板,并可上下自由移动;翻转杆的下部铰接于V 形斗的一侧,在翻转杆的中部连接弹簧A,弹簧A的另一端连接于钉柱上,钉柱固定于板架上,弹簧翻转杆受切刀控制,与切刀同步工作,用于翻转V形斗,使切断的钢筋或铁丝顺利下落;支撑杆还有一个作用,即用于托住支撑块,支撑块及后护板凹槽的存在,可确保在切刀上下移动也即滑动块在前后滑动过程中,滑动块均获得支撑;切刀后面设有上下两个限制杆,两个限制杆也通过后护板条孔穿过切刀后护板,并可上下自由移动;两个限制杆可以是L形弯杆,两个限制杆挟制住L形杆的水平杆前端部,因而L形杆的转动为两个限制杆所控,即为切刀所控;L形杆的水平杆后端铰接L形杆轴,L形杆围绕该轴转动;在L形杆竖杆下端部铰接行程杆,行程杆的最后端连接行程开关,行程开关可在V形斗上滑动;L形杆转动及行程杆前后运动,可带动行程开关前后移动;在切刀切断钢筋或铁丝的同时,下行的切刀最终带动行程开关的向后移动,从而为钢筋或铁丝的顺利下落提供了宽松的空间。所述的传动装置的结构是电机后部设置有电机后轴,其同时产生三个连接其一,电机后轴连接涡轮减速机,并带动涡轮减速机侧面的传动轮A,传动轮A通过皮带带动的传动轮B,传动轮B设置于牵引箱的一侧,其结构是传动轮B为飞轮,传动轮B设置于下牵引辊轴的一端部,在传动轮B外侧的下牵引辊轴上设置有弹簧C和限制弹簧C的螺帽, 传动轮B内侧直接通过磨擦片连接下牵引辊;下牵引辊与其相配合的上牵引辊辊面的中央设置有圆周沟槽,用于穿过拽拉钢筋或铁丝;下牵引辊与上牵引辊置于牵引箱中,下牵引辊一侧、固定于下牵引辊轴另一端的齿轮与上牵引辊的齿轮啮合,从而通过下牵引辊的转动, 带动上牵引辊的相向转动,因而起到拽拉钢筋或铁丝的作用;其二,电机后轴通过轴承活动连接组合轮A,组合轮A的结构是一个直径大的轮与一个直径小的轮为一体结构或分体固接,因而同步转动;其三,电机后轴通过皮带连接组合轮B,组合轮B的结构是一个直径大的轮与一个直径小的轮为一体结构或分体固接,因而同步转动;组合轮B通过轴承连接传动轴的后端;其传动连接是电机后轴通过皮带带动组合轮B的大轮及同轴的小轮,组合轮 B的小轮通过皮带带动组合轮A的大轮及同轴的小轮,组合轮A的小轮通过皮带带动传动轮 C,传动轮C设置于传动轴的前端部、组合轮A的后部。所述的翻转装置由下述结构翻转装置取代V形斗被分为两片,即固定片和翻转片,固定片固定于架板上或切刀后护板上,翻转片的翻转片轴固定于架板上或切刀后护板上,翘杆中部通过翘杆轴固定于架板上或切刀后护板上,翘杆的下端铰接于翻转片的上端, 翘杆的上端翘杆水平杆置于设置于切刀上的两个限制杆间。所述的翻转片下部设置弹簧D。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机设计精妙,结构简单,仅用一个电机即可满足全部动力供应,工作效率高,同时降低了成本,便于推广应用。本技术可用于多种钢筋或铁丝的拉直和切割。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A向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切刀后护板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行程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牵引箱部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翻转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机架,2为电机,3为电机后轴,4为组合轮A,5为涡轮减速机,6为传动轮A,7为传动轮B,8为切刀侧护板,9为翻转杆,10为行程杆,11为V形斗支架,12为行程开关,121为行程开关触头,13为V形斗,14为吸铁,15为电磁铁,16为弹片,17为支撑板, 18为切刀后护板,181为后护板条孔,182为后护板凹槽,19为偏心轮,20为架板,21为传动轴,22为传动轮C,23为组合轮B,M为牵引箱,25为传动轮DJ6为旋转辊,27为辊内孔; 30为弹簧A,31为L形杆,32为L形杆轴,33为吸铁架,34为支撑杆,35为支撑块,36为弹簧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红海
申请(专利权)人:郭红海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