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定地震波入射角和振幅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412736 阅读:2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08 07: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物探技术中确定地震波入射角和振幅的方法,采集地震数据并处理后取得保幅叠前共中心点道集地震记录,求取入射角,得到炮检距对应入射角的反射波振幅强度值,以目标入射角度为中心左右小角度范围内,以角度的距离反比例为加权因子进行加权叠加,得到目标入射角度处的反射振幅强度;这样便将叠前共中心点道集地震记录转换为高质量的角道集,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准确地确定地震波入射角和振幅,将叠前共中心点道集地震记录转换为高质量的角道集,为后续的振幅随偏移距变化地震反演和振幅随偏移距变化分析提供了数据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属于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确定角道集的技术范畴,是。
技术介绍
在地震勘探中,地表激发的地震波以一定角度和振幅向地层深处传播。传播的角度随地层的速度变化而变化,振幅也随入射角和地层的速度、密度变化而变化,并且其变化规律符合化印?!^仏公式。地震勘探的目的是要确定地下地层的准确的岩石物理参数,及其变化规律。如果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确定它的入射角度及同一反射点位置不同入射角度反射波的振幅的变化情况,组合成高质量的角道集,就可为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VO)技术提供准确的分析数据。葛文军于1992年提出采用迭代曲射线法求取角道集,这种方法是基于速度分析之后的,必须给定地层的速度关系,并从速度谱中提取速度,通过拟合确定时距曲线,因此该方法对速度关系和速度谱的依赖比较大。石殿祥于1994年提出采用插值法和加权叠加法进行角道集转换,但是在角度计算过程中使用的是直射线,没有考虑到地震射线在地层中的传播是弯曲的问题。李录明于1996年提出了根据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规律拟合角道集的方法。首先采用直射线法计算角度,然后根据振幅系数级数表达式进行振幅随入射角变化(AVA)曲线拟合,该方法的最大不足之处就在于不保幅,没有考虑地震波的传播存在角度限制,并且利用的是二次拟合公式,当入射角度过大的时候拟合值和实际振幅存在很大误差。采用最简单的角道集转换的方法,是利用输入的均方根速度采用直射线法计算指定角度范围内的角度叠加剖面,该方法具有简便、快捷、信噪比高的优点,但是只能由用户主观的指定某一角度范围进行部分叠加,结果精确度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建立高质量的角道集的确定地震波入射角和振幅的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1)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取得保幅叠前共中心点道集地震记录;步骤1)所述的叠前共中心点道集是经过叠前时间偏移,或正常时差校正后消除了由于波传播路径不同导致的旅行时差异的道集。2)采用以下公式求取入射角θ 权利要求1.,特点是采用以下步骤实现1)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取得保幅叠前共中心点道集地震记录;2)采用以下公式求取入射角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特点是步骤1)所述的叠前共中心点道集是经过叠前时间偏移,或正常时差校正后消除了由于波传播路径不同导致的旅行时差异的道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特点是步骤4)所述的目标入射角度是一组等间隔的入射角。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是物探技术中确定地震波入射角和振幅的方法,采集地震数据并处理后取得保幅叠前共中心点道集地震记录,求取入射角,得到炮检距对应入射角的反射波振幅强度值,以目标入射角度为中心左右小角度范围内,以角度的距离反比例为加权因子进行加权叠加,得到目标入射角度处的反射振幅强度;这样便将叠前共中心点道集地震记录转换为高质量的角道集,本专利技术可准确地确定地震波入射角和振幅,将叠前共中心点道集地震记录转换为高质量的角道集,为后续的振幅随偏移距变化地震反演和振幅随偏移距变化分析提供了数据保障。文档编号G01V1/32GK102478665SQ201010560519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3日专利技术者张红英, 罗国安, 詹世凡, 赵剑, 陈亚军 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剑张红英詹世凡罗国安陈亚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