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安保民专利>正文

无转动螺旋风力加湿搅拌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9809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火力发电厂的粉煤灰、加湿搅拌、粉液态添加剂混合搅拌装置。目的是解决机械搅拌加湿存在的粘结、堵灰、磨损、污染、耗电量大、结构复杂、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结构包括气灰混合、防接触螺旋风力搅拌装置、水雾化旋转加湿器、圆周匀流再循环复筒装置及防尘扬下灰斗器部分。优点是彻底解决机械搅拌存在的问题,并迅速均匀加湿混合,尘扬污染最小,稳定可靠运行,减少磨损,降低噪音,达到文明生产的目的。(*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火力发电厂理想的粉煤灰加湿搅拌及粉液态添加剂混合搅拌装置,也适用类似粉灰物料(如型砂纯水泥、石灰等)加湿混合的装置。在现有技术中,大型火力发电厂煤粉燃烧灰烬70%以上呈细微粉粒状,即粉煤灰。干态粉煤灰在运输和装卸中,极易在空气中扩散,严重的污染空气,为增加粉煤在运输和碾压过程中的固定性,必须对其进行均匀加湿。目前国内外火力发电厂使用的加湿搅拌装置都属于机械搅拌类型,主要有“滚筒式”、“双轴燕翅式”等。滚筒式加湿搅拌机的结构是这样的一个能旋转的大金属筒与水平面倾斜一个夹角,支承在两对小滚轮上,粉煤灰从金属转筒高端进入筒内,被带动翻滚,与喷入的水混合形成湿灰,再由低端流出。双轴燕翅式加湿搅拌机的结构是这样的U形箱体内装配相向旋转的二根长轴,长轴上以螺旋线位置断续焊接燕翅状螺旋片,粉煤灰从箱体一端进入被螺旋片拨动搅拌并由另一端推出,同时在箱体内上部有喷水管,使水灰混合以螺旋方向推出。机械型式搅拌装置的共同缺点是①机械搅拌部件与水、灰直接接触,造成湿灰与部件粘结,甚至粘堵;接触部件严重磨损,必须随时清刮粘结堵塞物的湿灰,使接触部件严重磨损,严重时还随时频繁地更换磨损件(如刮刀片);由于粉煤灰有一定温度(170℃左右),加湿中产生正压水蒸汽,加之搅拌转动部件和对应静止部件不易严格密封,在正压作用下,使灰气以混合状态在湿灰排放时大量逸出,故使工作环境污染严重,还增加清除的劳动强度,而且机械型搅拌必须减速、传动装置、成本高、机械损失大、电耗高、振动、噪音严重。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机械搅拌加湿存在的粘结、堵灰、磨损、噪音、振动、污染、耗电量大、结构复杂、劳动强度大等问题,针对粉煤灰及类似物料呈微粉粒状、干态易与流动空气混合的物理特性,开创利用水雾化喷射组成的旋转场和组成搅拌旋转风力场和隔离旋转风力场,使水和物料均匀混合进行加湿搅拌,达到无机械转动搅拌部件,并能够稳定可靠长期连续运行工作,迅速均匀地将物料加湿、尘扬污染程度最小,节能、制造成本低、维修量小等优点。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整个搅拌机由气灰混合管防接触螺旋风力搅拌装置、水雾化旋转加湿器、圆周匀流再循环复筒装置三部分组成,以及防尘扬下灰斗。首先实现气灰混合,并以空气为载体载灰旋转风力搅拌、旋风隔离的气灰混合防接触螺旋风力搅拌装置中,圆柱形内筒7上端装置盖板22,盖板22上有圆环形封管23和法兰24,法兰24上面和定量供灰的给料机出口联接。环状风管23内的圆柱管上端,圆周均布4~8个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斜喷气孔21,该孔21中心线与孔中心,所在圆周半径线夹角α,圆周斜孔中心线绕内筒7轴线形成一个假想切圆25,由送风管1切向进入环状风管23的压力空气沿圆周斜孔21中心线喷射的压力气流可形成绕内筒7轴线旋转的空气动力场,促使粉煤灰以气灰形式混合,并被载旋转,内筒7上圆周均布4~8组空气喷腔28,每组在纵轴方向又分为3~5段,每段与一个进风斗18联接,通过风管1、风分配斗2和循环风机3输出端联接,每段的2~6个喷腔中有倾斜角为β和γ二种空气喷腔28,中心线与所在圆周上半径线夹角为β的为搅拌喷腔28,圆周同一水平高度的搅拌喷腔的中心线绕内筒7轴线形成假想切圆40,圆周搅拌喷腔压力空气切圆切向喷射形成绕内筒7轴线的旋转空气动力场,该力场将气、灰、水珠混合流持续螺旋流动,促使气、灰、水珠混合流激烈翻滚,水珠与灰碰撞、凝并形成相互交叉搅拌。中心线与所在圆周上半径线夹角γ的为隔离风喷腔28,其中心线绕内筒7轴线形成较大直径的假想切圆38,隔离风喷腔压力空气喷射在气、灰、水珠混合旋流和搅拌风旋流外周,形成隔离风层,使内筒7内壁与水、灰、混合旋流之间达到隔离的目的。具有旋转加湿、水力推动作用的水雾化旋转加湿器20装配在内筒7上部的大法兰24下面,呈圆环状体旋转加湿器20中,圆环形喷水壳体32中均布20~50个雾化水喷嘴,每个雾化喷嘴装配带有圆锥体的后盖36,该圆锥尖角正对应喷嘴,壳体32上部装配给水接头19,圆环形均布的每个雾化水喷嘴中心线和所在圆周上半径线夹角θ,圆周雾化喷嘴中心线形成绕内筒7轴线形成假想切圆39,由圆周喷射的雾化水可形成旋转的雾化水力场,雾化水射入气灰混合旋流,加湿并推动其特续旋转,形成气、灰、水珠混合流。在雾化水喷嘴口处可装配带有通孔的圆环形可移动防堵“I”字形护板33。具有将气灰分离、空气汇入循环风并加压再循环作用的圆周匀流再循环装置中,内筒7外周装配汇风道30装置、汇风道30下联接的复筒4及复筒4下端法兰24联接带有通气方孔6的扩容筒5,内筒7外壁与外围的复筒4、扩容筒5之间形成上升回风空间;在汇风道30装置中,上下联板26和27及中隔板29、外围板组成渐开线曲线汇风道30,汇风道30下端出口经带有方孔6的法兰24联结循环风机3输入端,汇风道30入口处是复筒4上端焊接的斜弧形中隔板29上边(如果将一对弧形中隔板29展开,其形状似二个锯齿形),其作用是上升的空气回流能够圆周匀量进入汇风道30,之所以在复筒4下端联结直径较大的扩容筒5,目的是使落下的灰、水珠便于和旋转风分离,并使旋转风更方便的上升进行回风,扩容筒5下端可焊接单层或双层天圆底方储灰斗9。具有负压防尘扬湿灰排放作用的防尘扬下灰斗中,扩容筒5下端焊接双层天圆底方储灰斗9,其结构包括有三角复板10组成上吸管8,三角复板10下部联接方截面复板11,复板11下端四周固定框架13上用螺钉装配编织物12,编织物12上下部分别固定有压条14和金属坠16。本技术的附图说明如下图1是整体斜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风力分配及运行图。图3是整体结构剖视图。图4是图3中A-A剖视图。图5是图6中C向视图。图6是图3中B-B剖视图。图7是雾化水旋转加湿器主视图。图8是图7中G-G剖视图。图9是图7中H-H剖视图。图10是图7中D-D、E-E剖视图。图11是图7中取掉给水接头19后的俯视图。图12是图7中F-F剖视图。图13是图2中汇风道30结构斜视图。图中1-送风管,2-风机出口风力分配斗,3-循环风机,4-复筒,5-扩容筒,6-方孔,7-内筒,8-上吸管(板),9-天圆底方储灰斗,10-三角复板,11-方截面复管(板),12-编织物,13-固定框架,14-压条,15-透明塑料板,16-金属坠,17-支脚,18-进风斗,19-给水接头,20-雾化水旋转加湿器,21-斜喷气孔,22-盖板,23-环形风管,24-法兰,25-风力场组成的假想切圆,26-上联板,27-下联板,28-喷气孔喷腔,29-中隔板,30-汇风道,31-螺栓等联结件,32-(圆)环形喷水壳体,33-“I”字形护板,34-固定接头,35-进水孔,36-后盖,37-外围板,38-该截面隔离风喷射组成的假想切圆,39-该截面雾化水隔离风喷射组成的假想切圆,40-该截面风力喷射搅拌组成的假想切圆。本技术依附图作进一步详述参看图1~13所示,由气灰混合防接触螺旋风力搅拌装置、水雾化旋转加湿器、圆周匀流再循环复筒装置及防尘扬下灰斗四部分组成整个搅拌机。在气灰混合防接触螺旋风力搅拌装置中,圆柱形内筒7上端用螺钉装配盖板22,盖板22上有圆环形风管23和法兰24,法兰24上面用螺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再循环螺旋风力加湿搅拌机,包括内筒7上装配加湿器,内筒7下部有防尘扬下灰斗,其特征在于:整个搅拌机是由气灰混合管防接触螺旋风力搅拌装置、水雾化旋转加湿器,圆周匀流再循环复筒装置三部分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保民
申请(专利权)人:安保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61[中国|陕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