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胶水口的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95550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02 1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软胶水口的改良结构,它包括进胶流道、主流道、注胶流道,所述进胶流道及注胶流道分别垂直连接于主流道的两端,且进胶流道位于主流道上方,注胶流道位于主流道的下方,所述进胶流道及注胶流道呈锥形结构,其改进在于:所述进胶流道的锥度为3°至5°,进胶流道与主流道下表面连接处设有倒角,所述主流道上表面对应于注胶流道上方设置有拉料扣,于主流道上表面靠近进胶流道及注胶流道位置也分别设置有拉料扣,所述拉料扣成空心圆柱状;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降低不良率,水口不易断裂,缩短生产周期。(*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软胶水口的改良结构
本技术涉及模具水口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软件成型模具中的软胶水口的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进步和塑胶工业的迅猛发展,塑胶制品已成为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大众消费品,消费群体的要求也大幅度提高,不但需求美观耐用的消费品,而且从手感及降低疲劳强度上提出更多要求,故软胶使用成为必不可少的使用对像。作为较胶,在成形时难度较大,不良率较高,主要表现在半自动成形时,水口易断裂,发生不良及导致生产周期较长,然而上述不足主要与水口结构有关,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水口包括进胶流道1、 主流道2、注胶流道3,所述进胶流道1连接及注胶流道3分别垂直连接于主流道2的两端, 所述进胶流道1及注胶流道3呈锥形结构,其锥角较小,一般为2°,不利于脱模,所述主流道2上表面对应于注胶流道3上方设置有拉料扣5,拉料扣呈锥形,其锥角一般为45°该结构使得开模时水口因前模扣针力度不够导致整个水口粘前模,此外,进胶流道1及注胶流道3结构不牢固,容易出现出口断裂等,注胶流道表面呈光滑面,贴模心较紧,易产生真空, 导致粘前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胶水口的改良结构,该软胶水口的改良结构可有效克服上述不足,水口不易断裂、可减少不良品的产生,提高生产效率。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进胶流道、主流道、注胶流道,所述进胶流道及注胶流道分别垂直连接于主流道的两端,且进胶流道位于主流道上方,注胶流道位于主流道的下方,所述进胶流道及注胶流道呈锥形结构,其改进在于所述进胶流道的锥度为3°至5°,进胶流道与主流道下表面连接处设有倒角,所述主流道上表面对应于注胶流道上方设置有拉料扣,于主流道上表面靠近进胶流道及注胶流道位置也分别设置有拉料扣,所述拉料扣成空心圆柱状;上述结构中,所述注胶流道与主流道下表面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上述结构中,所述拉料扣的内表面设有环形凹槽;上述结构中,所述注胶流道的表面呈蚀纹状;上述结构中,所述进胶流道的锥角为4° ;上述结构中,所述倒角为1x4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首先将进胶流道的锥度增大至4°,并于进胶流道与主流道下表面连接处设有倒角,可有利于脱模,防止进胶流道断裂;其次、所述主流道上表面对应于注胶流道上方设置有拉料扣,于主流道上表面靠近进胶流道及注胶流道位置也分别设置有拉料扣,所述拉料扣成圆柱状(现有技术中为锥形),拉料扣的内表面设有环形凹槽(以增大水口与模具底板的粘附力),该结构设计可有效将软胶固定于前3模,防止开模时水口因前模扣针力度不够导致整个水口粘前模,再次、将所述注胶流道的表面设计成蚀纹状,可有效利用软胶可伸长原理,将孔内真空排出,减小因负压导致水口离型困难而粘模以及发生水口粘模导致断裂等问题,于此同时,注胶流道与主流道下表面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可加强水口强度,防止水口粘裂。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中1、进胶流道2、主流道3、注胶流道4、倒角5、拉料扣6、加强筋7、环形凹槽8、蚀纹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参照图2至图5所示,本技术涉及一种软胶水口的改良结构,它包括进胶流道 1、主流道2、注胶流道3,所述进胶流道1及注胶流道3分别垂直连接于主流道2的两端,且进胶流道1位于主流道2上方,注胶流道3位于主流道2的下方,所述进胶流道1及注胶流道3呈锥形结构,所述进胶流道1的锥度为3°至5°,较佳的,所述进胶流道1的锥角为 4°,进胶流道1与主流道2下表面连接处设有倒角4,该倒角4不可全域追加,以免影响冷却效果;较佳的,该倒角4为1x45°,所述主流道2上表面对应于注胶流道3上方设置有拉料扣5,于主流道2上表面靠近进胶流道1及注胶流道3位置也分别设置有拉料扣5,所述拉料扣5成圆柱状,所述拉料扣5的内表面设有环形凹槽7 ;此外,上述结构中的注胶流道 3与主流道2下表面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6,可加强水口结构的强度,防止水口粘裂,所述注胶流道3的表面设计呈蚀纹状,可有效利用软胶可伸长原理,将流道内真空排出,减小因负压导致水口离型困难而粘模以及发生水口粘模导致断裂等问题。由于将进胶流道1的锥度增大至4°,并于进胶流道1与主流道2下表面连接处设有倒角4,所以有利于脱模,防止进胶流道1断裂;此外,主流道2上表面对应于注胶流道 3上方设置有拉料扣5,于主流道2上表面靠近进胶流道1及注胶流道3位置也分别设置有拉料扣5,所述拉料扣5成圆柱状(现有技术中为锥形),拉料扣5的内表面设有环形凹槽 7(以增大水口与模具底板的粘附力),该结构设计在注塑过程中,可有效将软胶固定于前模,防止开模时水口因前模扣针力度不够导致整个水口粘前模。以上所描述的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上述具体实施例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技术思想范畴内,可以出现各种变形及修改,凡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以上描述所做的润饰、修改或等同替换,均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软胶水口的改良结构,它包括进胶流道、主流道、注胶流道,所述进胶流道及注胶流道分别垂直连接于主流道的两端,且进胶流道位于主流道上方,注胶流道位于主流道的下方,所述进胶流道及注胶流道呈锥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胶流道的锥度为3°至 5°,进胶流道与主流道下表面连接处设有倒角,所述主流道上表面对应于注胶流道上方设置有拉料扣,于主流道上表面靠近进胶流道及注胶流道位置也分别设置有拉料扣,所述拉料扣成空心圆柱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胶水口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胶流道与主流道下表面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胶水口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料扣的内表面设有环形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胶水口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胶流道的表面呈蚀纹状。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软胶水口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胶流道的锥角为4°。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软胶水口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为 1x45°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软胶水口的改良结构,它包括进胶流道、主流道、注胶流道,所述进胶流道及注胶流道分别垂直连接于主流道的两端,且进胶流道位于主流道上方,注胶流道位于主流道的下方,所述进胶流道及注胶流道呈锥形结构,其改进在于所述进胶流道的锥度为3°至5°,进胶流道与主流道下表面连接处设有倒角,所述主流道上表面对应于注胶流道上方设置有拉料扣,于主流道上表面靠近进胶流道及注胶流道位置也分别设置有拉料扣,所述拉料扣成空心圆柱状;其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可有效降低不良率,水口不易断裂,缩短生产周期。文档编号B29C45/27GK202225392SQ201120379019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30日专利技术者左光辉, 廖超平, 彭新勇 申请人:亿和塑胶电子制品(深圳)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光辉彭新勇廖超平
申请(专利权)人:亿和塑胶电子制品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