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咸明专利>正文

重油、柴油膨化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7186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重油、柴油掺水膨化达到节油的反应釜技术。这种反应釜改变了传统反应釜的结构。在釜体内和釜底部设置复合加热系统,油水升温快;在釜体底部设置偏心短轴带有膨化轮的搅拌器,提高油水流旋转的强度,油水在釜内翻腾旋转,充分混匀;通过膨化轮形成的切割、射流、喷爆、旋流实现充分膨化。该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紧凑,造价低,膨化效果好,效率高。该装置用于其它部分化工产品的混合有更好的效果。(*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混合
,具体地说是一种重油、柴油掺水膨化和部分化工产品混合的反应釜。膨化重油的设备经过多年的研制,在设备性能和膨化效果方面有了长足进步。目前,经过改进的膨化设备大都采用大容积一体化设计,改变了以往需多个设备的状况,使得结构紧凑,安装方便。但这些设备在设计上仍存在许多不足,使重油膨化效果受到影响。中国专利局公告的专利号为93245454.2,公告号为2185633Y的膨化重油混配机,这种设备在加水进油方面采用了雾状喷射技术,油水混配效果较好。但这种混配机采用的是传统的混合搅拌方式,难以产生理想的膨化效果。又如中国专利局公告的专利号为94226101.1,公告号为2181327Y的膨化重油反应釜,这种反应釜采用了偏心轴搅拌装置和重油射流技术,提高了油水搅拌效果。由于这种设备也是采用传统的叶轮和驱动方式,电机和轴轮连为一体,轮轴长,也比较重,搅拌速度和工作效果受到影响。加之加热系统采用双层釜体壁组成的压力容器结构,制作要求高,热效果差,达不到理想的膨化效果。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目前重油膨化反应设备在设计上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搅拌速度快,膨化效果好,既能膨化重油、又能膨化柴油,还能用于部分化工产品混合的反应釜。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釜体内和釜体底部设置复合加热系统,提高油水温度;搅拌器采用偏心短轴结构,设置在釜体底部,将传统的搅拌装置改成膨化效果好的膨化轮,使油水流在釜内旋转翻腾中产生压力突变而充分膨化。这种反应釜包括釜体1、釜盖2、膨化剂入口3、观测孔4、进料口5、出料口6、釜底10、电动机座13、釜体座8和棒式温度计32,其特征是釜体1内和釜底10设置复合加热系统16,在釜底10中心或中心的一侧向釜体1内设置偏心短轴搅拌器29;复合加热系统16,包括以蒸汽或热水为介质的设置在釜体1内盘管加热器15和设置在釜体1底部的加热室14两部分,所说的加热室14是由在釜底10内壁上倾斜地焊接加热板12而构成的一个容器,在釜底10外设置热介质进口11和热介质出口9;偏心短轴搅拌器29由驱动轮17、短轴20、膨化轮7组成,短轴20穿过釜底10和加热板12经密封轴承18和19倾斜地安装在釜体1底部,短轴20的轴心线与釜体1的轴心线之间的夹角为0—65度,膨化轮7设置2—4个叶轮组30,每个叶轮组30由上叶片22、下叶片21、离心片31和膨化刀23构成,膨化刀23竖向地固定在上叶片22与下叶片21之间,离心片31设置在靠近短轴20的一侧,叶轮组30上叶片22与下叶片21的间距前侧大于后侧,膨化23为棱柱形或开口棱柱形,膨化刀23前侧边24的长度大于膨化刀23后侧边25和26的长度,膨化刀23向心棱边27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离心棱边28的长度。本技术在设计上有以下优点一是设置了复合加热系统,特别是设有加热板后,使其升温快,便于重油、柴油的膨化。二是采用偏心短轴搅拌器结构,缩短了轮轴长度,提高了搅拌器的搅拌效果和油水流旋转的强度。三是采用由双层叶片和膨化刀组成的膨化轮,通过膨化轮形成的切割、射流、涡流及局部压力的突变,实现重油、柴油的充分膨化,达到了良好的膨化效果。如1.5吨的膨化反应釜,膨化时间可从原来的40分钟缩短为3分钟,膨化效果明显高于其他重油膨化设备,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作详细的描述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1的A一A剖面示意图;附图3为加热室釜底与加热板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膨化轮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膨化轮叶轮组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开口式棱柱形膨化刀示意图;附图7为棱柱形膨化刀示意图。如附图1所示,本技术由釜体1、釜盖2、膨化剂入口3、观测孔4、进料口5、出料口6、釜底10、电动机座11、釜体座8、棒式温度计32、复合加热系统16和在釜底10中心的一侧向釜体1内设置的偏心短轴搅拌29组成;复合加热系统16是使用蒸汽为介质的设置在釜体1内的盘管加热器15和设置在釜体1底部的加热室14两部分构成,加热室14是在釜底10内壁上倾斜地焊接一块加热板12,在釜底10外设有热介质进口11和热介质出口9;搅拌器29设有驱动轮17、短轴20、膨化轮7,短轴20穿过釜底10和加热板12经密封轴承18和19倾斜地安装在釜体1底部,短轴20的轴心线与釜体1的轴心线之间的夹角为30度,膨化轮7设置4个叶轮组30,每个叶轮组30由1个上叶片22、1个下叶片21、1个离心片31和7把膨化刀23构成,膨化刀23竖向地固定在上叶片22与下叶片21之间,离心片31设置在靠近短轴20的一侧,膨化刀23为开口式棱柱形,膨化刀23前侧边24的长度大于膨化刀23后侧边25和26任何一边的长度,膨化刀23向心棱边27的长度小于离心棱边28的长度。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开动电机,使搅拌器高速运转。随即,膨化轮将油水流吸入并撞击釜底,在倾斜加热板的作用下,油水流向四壁翻腾产生旋流和旋涡,随着膨化轮的高速旋转,使翻滚的油水流形成大循环,实现油水的充分混和。由于膨化轮每个叶轮组的上叶片与下叶片的间距前大后小,并安装了前面窄,后面宽,后端开口的膨化刀,膨化轮的高速运转使油水在旋转中形成高压、高速的射流,压力很大的油水流从膨化刀尾部喷出,即突然减压膨化,并形成许多小循环的膨化涡流。油水在实现大循环和小循环的过程中达到充分膨化。权利要求1.一种重油、柴油膨化反应釜,它包括釜体(1)、釜盖(2)、膨化剂入口(3)、观测孔(4)、进料口(5)、出料口(6)、釜底(10)、电动机座(13)、釜体座(8)和棒式温度计(32),其特征是在釜体(1)内与釜体(1)底部设有复合加热系统(16),在釜底(10)中心或中心的一侧向釜体(1)内设有偏心短轴搅拌器(2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油、柴油膨化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复合加热系统(16),是以蒸汽或热水为介质的设置在釜体(1)内盘管加热器(15)和设置在釜体(1)底部的加热室(14)两部分;所说的加热室(14)是由在釜底(10)的内壁上倾斜地焊接加热板(12)而构成的一个容器,在釜底(10)外设置热介质进口(11)和热介质出口(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油、柴油膨化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偏心短轴搅拌器(29)由驱动轮(17)、短轴(20)、膨化轮(7)组成,短轴(20)穿过釜底(10)和加热板(12)经密封轴承(18)和(19)倾斜地安装固定在釜体(1)底部,短轴(20)的轴心线与釜体(1)轴心线之间的夹角为0—65度。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重油、柴油膨化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膨化轮(7)设有2—4个叶轮组(30),叶轮组(30)由上叶片(22)、下叶片(21)、离心片(31)和膨化刀(23)构成,膨化刀(23)竖向地固定在上叶片(22)与下叶片(21)之间,离心片(31)设置在靠近短轴(20)的一侧,叶轮组(30)上叶片(22)与下叶片(21)的间距前侧大于后侧。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重油、柴油膨化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膨化刀(23)为棱柱形或开口棱柱形,膨化刀(23)前侧边(24)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膨化刀(23)后侧边(25)和(26)任何一边的长度,膨化刀(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重油、柴油膨化反应釜,它包括釜体(1)、釜盖(2)、膨化剂入口(3)、观测孔(4)、进料口(5)、出料口(6)、釜底(10)、电动机座(13)、釜体座(8)和棒式温度计(32),其特征是在釜体(1)内与釜体(1)底部设有复合加热系统(16),在釜底(10)中心或中心的一侧向釜体(1)内设有偏心短轴搅拌器(2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咸明
申请(专利权)人:李咸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