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368399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27 05: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一基底;一阳极,其结合在所述基底的一表面上;一光散射层,其结合在所述阳极与所述基底相对的表面上;一有机电致发光结构,其结合在所述光散射层与所述阳极相对的表面上;一阴极,其结合在所述有机电致发光结构与所述光散射层相对的表面上。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其结构中增设有光散射层,使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所发出光的在该光散射层界面发生全反射,从而显著增强了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亮度和效率;光散射层还能有效的使光在其界面发生散射效应,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亮度和效率;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方法工序简单,提高了生产效率,适于工业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光源
,具体的说是涉及。
技术介绍
电光源行业一直是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热点,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广泛使用的光源为气体放电光源,这种光源的原理是将灯的内部经抽真空后充入含汞的混合气体,利用气体放电发光或气体放电产生的紫外光激发荧光粉发光。然而,气体放电光源的脉冲光闪容易导致人视觉疲劳,而且汞污染环境,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研究开发节能又环保的绿色光源来替代传统光源,成为各国竞相研究的重要课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电光源中的一种。1987年,美国festman Kodak公司的 C. W. Tang和VanSlyke报道了有机电致发光研究中的突破性进展。利用超薄薄膜技术制备出了高亮度,高效率的双层小分子有机电致发光器件(0LED)。在该双层结构的器件中,IOV 下亮度达到lOOOcd/m2,其发光效率为1. 511m/W、寿命大于100小时。1990年,英国剑桥大学Burronghes等人首次提出用高分子共轭聚合物聚苯撑乙烯(PPV)制成聚合物电致发光 (EL)器件,随后,美国加洲大学Heeger教授领导的实验组于1991年进一步确证了聚合物电致发光特性,并进行了改进。从此有机发光器件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PLED)。自此,有机发光二极管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OLED按按光的取出方式可分为底发射型和顶发射型,顶发射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光是从顶端取出,为了使光的取出效率达到最大,因此器件一般采用反射率较高的金属作为底面反射镜,而顶端则为便于光取出的透明或半透电极,但是,由于部分光发射到底端,总是存在一定的底端出射光损耗,主要是由于折射所引起的。因此,如何减少光的折射和增强光的反射,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发光亮度和效率高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及,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一基底;一阳极,其结合在所述基底的一个表面上;一光散射层,其结合在所述阳极的与所述基底相对的表面上;一有机电致发光结构,其结合在所述光散射层的与所述阳极相对的表面上;一阴极,其结合在所述有机电致发光结构的与所述光散射层相对的表面上。以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基底;在所述基底上镀阳极;在所述阳极的与所述基底相对的表面镀光散射层;在所述光散射层的与所述阳极相对的表面镀有机电致发光结构;在所述有机电致发光结构的与所述光散射层相对的表面镀阴极,得到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本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其结构中增设有光散射层,该光散射层能有效的减小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所发出光的全反射的临界角,当将光散射层与阳极结合后,显著减少射向该光散射层界面的光发生折射现象,使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所发出光的在该光散射层界面发生全反射,使发生全反射的光返回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顶端的出光面射出,从而显著增强了本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亮度和效率,同时,光散射层还能有效的使光在其界面发生散射效应,进一步减少射向该光散射层的光发生折射,提高对光的提取率,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本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亮度和效率。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方法工序简单,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适于工业化生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出的光在光散射层发生全反射的示意图;图4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构中没有设置光散射层时光在阳极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结构为普通玻璃/Ag/Ti02/ Mo03/TPD/AlQ3/PBD/LiF/Ag)与不加TiO2的光散射层3结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结构为 普通玻璃/Ag/Mo03/TPD/AlQ3/PBD/LiF/Ag)的亮度与电压关系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发光原理是基于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从阴极注入到有机物的最低未占有分子轨道(LUMO),而空穴从阳极注入到有机物的最高占有轨道(HOMO)。电子和空穴在发光层相遇、复合、形成激子,激子在电场作用下迁移,将能量传递给发光材料,并激发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激发态能量通过辐射失活, 产生光子,释放光能。当发出的光射向基底时,光会在基底或/和与基底结合的阳极界面发生折射和反射,发生折射的光造成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射出光的损耗,而发生反射的光反射至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顶端的出光面射出,能增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出光的取光效率。 因此,改变光发生折射的界面特性,使原发生折射光射向该界面后发生全反射或反射,从而能进一步增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出光的取光效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依据上述原理提供一种发光亮度和效率高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如图1、2所示,其包括一基底1 ;一阳极2,其结合在基底1的一表面上;一光散射层3,其结合在阳极2的与基底1相对的表面上;一有机电致发光结构4,其结合在光散射层3的与阳极 2相对的表面上;一阴极5,其结合在有机电致发光结构4的与光散射层3相对的表面上。 这样,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其结构中增设有光散射层3,该光散射层3能有效的减小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所发出光的全反射的临界角,当将光散射层3与阳极2结合后,显著减少射向该光散射层3界面的光发生折射现象,使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所发出光的在该光散射层3界面发生全反射,发生全反射的光返回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顶端的出光面射出, 从而显著增强了本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亮度和效率,同时,光散射层3还能有效的使光在其界面发生散射效应,进一步减少射向该光散射层3的光发生折射,提高对光的提取率,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本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亮度和效率。具体地,上述基底1的材质优选为铟锡氧化物(ITO)玻璃、掺氟的氧化锡(FTO)玻璃、掺铝的氧化锌(AZO)玻璃、掺铟的氧化锌(IZO)玻璃、普通玻璃或石英。其中,玻璃如普通玻璃等,基底1没有特别限制,如可以采用本领域基底常用的厚度均可实现,该基底1的存在能有效的提高本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机械强度。阳极2的材质优选为金(Au)、银 (Ag)或铝(Al),其厚度优选为40 SOnm ;阴极5的材质优选为金(Au)、银(Ag)、钼(Pt)或铝(Al)其厚度优选为10 30nm。该材质作为阳极2和阴极5,能有效的降低电极的电阻, 降低电极的放热与增强电极的散热性能,其中,阳极2还能有效的起到镜面反射的作用,将少量的通过光散射层3光反射至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出面处,其厚度还能有效的降低光的透过性,效阻止光的穿透,并将光反射至阴极5,从而增强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强度和亮度,因此,该阳极2也称为反射电极;阴极5还能有效的形成出光面,使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出的光射出,阴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明杰王平黄辉陈吉星
申请(专利权)人: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洋王照明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