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与配对连接器组件的组合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58284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26 11:01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及其与配对连接器组件的组合件,其中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1)、第二连接器(2)、外壳(3)以及线缆(4),所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并排布置,第一连接器与外壳活动组装在一起,第二连接器与外壳固定组装在一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可传输电源与信号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与配对连接器组件的组合件
技术介绍
中国专利技术专利ZL 200820303305. X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线缆连接器、安装于第一线缆连接器内部的电路板、包围于电路板外的遮蔽壳体及位于遮蔽壳体外的绝缘壳体,所述电路板末端连接有穿出遮蔽壳体的两根线缆,两根线缆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符合Displayport标准的第二线缆连接器和符合USB标准的第三线缆连接器。该线缆连接器组件可满足两种不同的传输模式,扩展了其应用领域。然而,第二线缆连接器与第三连接器需要分别与配对连接器插接,使用较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使用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与配对连接器组件的组合件。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外壳以及线缆,所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并排布置,第一连接器与外壳活动组装在一起,第二连接器与外壳固定组装在一起。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连接器、外壳以及线缆,所述连接器包括主体部及与主体部活动组装在一起的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具有与主体部存在间隙且弹性支撑主体部的环体,通过环体与主体部的存在活动空间的配合,连接器与外壳活动组装在一起。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与配对连接器组件的组合件,其中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外壳以及线缆,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组装至外壳,且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并排布置,所述配对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配对连接器、第二配对连接器以及用于安装第一配对连接器、第二配对连接器的支撑板,所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一配对连接器相对接,第二连接器与第二配对连接器相对接,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第一配对连接器和第二配对连接器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器活动的组装至承载该连接器的外壳或支撑板上,其余的连接器则固定组装至对应的外壳或支撑板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第一连接器采用浮动设置,克服了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插接不便利的问题;此外,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的距离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使对接连接器在制造时可以有较大的公差。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且防尘盖未安装到连接器上。3图2是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且防尘盖安装到连接器上。图3是图1的分解图。图4是图3另一角度的视图。图5是图3的部分组合图。图6是图2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7是图3中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图8是图3中第一连接器沿B-B方向的的剖视示意图。图9是图3中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图10是图9另一角度的视图。图11是图3中开关装置的分解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配对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图13是图12的分解图。图14是图12中第二配对连接器的分解图。图15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主视图。图16是配对连接器的主视图。图17是线缆连接器组件与配对连接器组件对接前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11及图15,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第一连接器1、第二连接器2、外壳3、线缆4、开关装置5以及防尘盖6。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并排布置,并组装到外壳3上。第一连接器1是电源连接器,本实施例中,其是用于传输直流电源的连接器(DC Plug)。第一连接器1包括大致成圆柱状的主体部111,主体部111的前部具有圆形的对接端口 112,主体部111的后部具有正六边形的凸缘114。当然,对接端口 112可以是正方形, 椭圆形等其他形状;凸缘114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形,四边形等其他各种形状。第一连接器1 的主体部111内包括一对用于传输正、负电的导电端子1101、1103以及至于导电端子1101、 1103之间的绝缘层1102。第一连接器1还包括与主体部111组装在一起的安装件12,且安装件12的后缘抵靠于突缘112。安装件12包括圆形环体121,由环体121围成的内腔124,内腔124的形状与主体部111的形状大致相同,且内腔124的尺寸大于主体部111的尺寸而小于凸缘114 的尺寸,从而方便主体部111在内腔1 中沿径向浮动,而不能沿轴向脱离安装件12。环体 121的前、后缘上设有两对卡持片122,两对卡持片122对称分布于环体121的两侧,位于同侧的卡持片122沿前后方向布置。此外,环体121的中部设有若干弹片123,弹片123沿环体121均勻分布,且这些弹片123突伸进内腔124中并抵靠在主体部111上。本实施例中, 环体121上设置三个弹片123。主体部111与安装件12之间的距离约0. 3mm。第二连接器2是信号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21,组装至绝缘本体21的若干第一端子22及第二端子23。其中第一端子22直接与绝缘本体21组装在一起,第二端子先与塑胶体25组装在一起,然后再将塑胶体25安装到绝缘本体21后部下面的收容腔212内。第一端子22与第二端子23的对接部221、231沿前后方向布置,构成符合USB3. 0传输标准的对接界面。此外,第二连接器2还包括用于实现光信号传输的光学模组24。光学模组M安装在绝缘本体21上面前部的收容槽211内。光学模组M包括沿横向布置的透镜Ml以及用于固定透镜Ml的包覆体对2。线缆4中的光纤43穿过绝缘本体21上面的通道214、延伸入收容槽211内并连接到透镜Ml。盖体沈安装至绝缘本体1上面的凹陷部216内,将光纤43遮蔽于其下面。外壳3包括组合在一起的、且结构大致相同的上壳体31及下壳体32。上壳体31具有第一收容空间310,上壳体31的前壁设有矩形的第二上开口 311及半圆形的第一上开口 312,上壳体31的侧壁设有半圆形的第三上开口 313。第二上开口 311 后方设有第二上定位部3111。第一上开口 312的后方设有第一上定位部3121。第一上定位部3121上设有半圆形的上定位槽3120,用于收容主体部111的后部。上定位槽3120的后部设有可收容凸缘114的第一上狭槽3122。第一上狭槽3122的前方设有一对沿前后方向彼此分开的第二上狭槽31M,安装件12被置于上定位槽3120内,卡持片122卡持于第二上狭槽31M中。上壳体31的上壁设有窗口 3100,其与第一收容空间310连通。若干定位槽316设置在第一收容空间310内并邻近上壳体31的侧壁。下壳体32设有第二收容空间320,下壳体32的前壁设有矩形的第二下开口 321及半圆形的第一下开口 322,上壳体31的侧壁设有半圆形的第三下开口 323。第二下开口 321 后方设有第二突出部3211。第一下开口 322的后方设有第一下定位部3221。第一下定位部3221上设有半圆形的下定位槽3220,用于收容主体部111的后部。下定位槽3220的后部设有可收容凸缘114的第一下狭槽3222。第一下狭槽3222的前方设有一对沿前后方向彼此分开的第二下狭槽32M。若干定位柱3 设置在第二收容空间320内并邻近下壳体 32的侧壁。开关装置5包括按钮51、弹性件52、支撑件53以及电路板组件M。按钮51包括主体部510以及按压部511。主体部510包括台体512、自台体512两侧向下延伸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作锦李长茂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