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阀控式能量回收单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327803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10 09: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阀控式能量回收单元装置,包括四通滑阀、四通旋转阀、一组两根压力交换管和四只单向止回阀,四只单向阀被均分成两组,分别安装于压力交换管的一侧,压力交换管另一侧则与四通换向阀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根据需要采用一组或多组压力交换管,四通旋转阀可叠加。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等压交换原理,利用反渗透处理系统本身的高压操作条件,充分把高压条件下的反渗透浓海水余压能量予以回收利用,达到节能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控制简单可靠,运行稳定,对系统流量和压力适应性好,噪音低,能量回收效率高达95%以上,装置易于标准化、大型化。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反渗透系统的制水能耗和高压泵的投资,对降低反渗透工程的制水成本和工程投资都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压力能从一种流体传递到另一种流体的能量回收单元装置,尤其是指用于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的阀控式能量回收单元装置
技术介绍
反渗透技术属于压力驱动的膜分离技术,其过程操作中采用的半渗透膜有机地将淡水和浓海水隔离开,在高压力的作用下将海水或苦咸水中的淡水进行分离的过程。在我国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中操作压力一般介于5. 0 7. OMPa,从膜组器中排放的浓海水的压力仍高达4. 8 6. SMPa0如果按照通常40%的水回收率计算,浓海水中约有60%的进料压力能量,具有巨大的回收价值和意义。基于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的能量回收装置目前主要有水力涡轮型、差压交换型和等压交换型。这三种设计,其能量交换的主体结构均采用较为复杂的运动部件。此外,水力涡轮型能量回收装置效率偏低,一般能量回收效率在40% 70%之间;差压交换型能量回收装置处理流量偏小,不适合用于大规模系统;等压交换型能量回收装置效率高达94%以上, 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和推广的重点。中国专利ZL98809685. 4公布了一种压力交换器,该压力交换器受转子的转速和转子通道的容积的限制,单台PX的处理量较小,其次采用转子通道没有设置实体活塞来进行隔离海水与浓海水的混合,混合段牺牲了转子通道约50%的容积,同时增压后的高压海水含盐度增加,进而提高系统的操作压力;最后流量变化时会影响转子转速,造成系统运行不稳定,而且转子运转过程中发出的大量噪音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瑞士 CALDER AG公司的双压力容器功交换能量回收器(DWEER),其执行浓海水导向的LinX阀采用油压先导驱动,为此不仅要配置一个独立的油压系统,而且容易漏油,污染海洋环境。中国专利200510014295. 9公开了一种节能型反渗透海水/苦咸水淡化工艺方法与装置,其能量回收装置部分采用两根压力交换管两端连接两个切换阀型式,两个切换阀均采用旋转轴带动阀芯转动,其存在控制难题,不易实现自动开启和关闭功能,两端控制系统控制,同步性很难保证。中国专利200910M3806.2公开了一种能量回收型反渗透工艺及其能量回收装置,该能量回收装置主要由两个压力容器、8个电磁阀和一个循环泵组成。其采用电磁阀换向,由于切换频率较高,电磁阀寿命短,易损坏,压力容器两端均控制系统复杂。该装置需要比较复杂的控制系统,切换瞬间电磁阀之间相互间不能形成可靠的机械互锁,极易出现高压泄压现象,进而造成反渗透系统压力和流量出现大的波动,实际应用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阀控式能量回收单元装置,其控制简单可靠。为此,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阀控式能量回收单元装置,它包括一个压力交换管组,所述压力交换管组具有两根压力交换管,所述压力交换管组被配设4个单向阀和1个三位四通的直线滑阀;每根压力交换管各内置一个自由活塞,并将压力交换管分成两个工作腔,分别是被输送流体工作腔和能量回收流体工作腔;所述四只单向止回阀被平分成两组,两组单向阀的方向相反,其中一组单向阀作为能量回收装置的低压流体吸入阀;另一组单向阀作为能量回收装置的高压出水阀,每个压力交换管的被输送流体工作腔与其中一个低压流体吸入阀和其中一个高压出水阀相连;所述直线滑阀具有2个进出水口、1个进水口、1个排水口,所述2个进出水口分别和两个压力交换管的能量回收流体工作腔连接,所述1个进水口和能量回收流体源连接,所述1 个排水口用于排出能量回收流体工作腔中被交换能量后的废水;所述直线滑阀的两端分别设有控制口,所述阀控式能量回收单元装置设有四通旋转阀,所述四通旋转阀设有专用于进水的进水口、专用于出水的出水口和两个进出水口,所述四通旋转阀的两个进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直线滑阀的两个控制口连接,由四通旋转阀控制所述直线滑阀周期性地工作于第11状态至第12状态、第12状态至第13状态、第13状态至第12状态、第12状态至第11状态;所述第11状态为直线滑阀的2个进出水口中的第一进出口与进水口连通,第二进出口与排水口连通;所述第12状态为直线滑阀切换瞬间的状态,直线滑阀的2个进出水口都与进水口连通;所述第11状态为直线滑阀的2个进出水口中的第一进出水口与出水口连通,第二进出水口与进水口连通;所述四通旋转阀包括阀体和旋转阀芯;所述阀体在旋转阀芯的轴向前后均设有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第三流体通道、 第四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外界的连通口作为所述进水口与控制压力水源连接而专用于进水,第二流体通道与外界的连通口作为所述排水口专用于排水,将从所述滑阀的控制口流出的水排出,第三流体通道与外界的连通口为与直线滑阀的一个控制口连接的进出水口,第四流体通道与外界的连通口为与直线滑阀的另一个控制口连接的进出水口,沿着旋转阀芯的周向的排列顺序为第一流体通道、第三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第四流体通道;旋转阀芯前后的第一流体通道均在对应阀芯的端面处包括有通向阀芯的引道,在对应阀芯径向外由连接通道相通,其引道在同一直线上;旋转阀芯前后的第二流体通道均在对应阀芯的端面处包括有通向阀芯的引道,在对应阀芯径向外由连接通道相通,其引道在同一直线上;旋转阀芯前后的第三流体通道均在对应阀芯的端面处包括有通向阀芯的引道, 在对应阀芯径向外由连接通道相通,其引道在同一直线上;旋转阀芯前后的第四流体通道均在对应阀芯的端面处包括有通向阀芯的引道,在对应阀芯径向外由连接通道相通,其引道在同一直线上;第一流体通道的引道、第二流体通道的引道、第三流体通道的引道、第四流体通道的引道在阀芯周向上等距分布并在同一半径的圆周上;旋转阀芯具有两个对称的圆弧通孔式流体通道,所述两个圆弧通孔式流体通道的长度满足可以接通第一流体通道的引道、第二流体通道的引道、第三流体通道的引道、第四流体通道的引道中相邻的两个引道,所述两个圆弧通孔式流体通道的间距满足可以使第一流体通道的引道、第二流体通道的引道同时与第三流体通道的引道、第四流体通道的引道处于关闭状态;所述旋转阀芯连接一个阶梯轴以接受驱动力,所述阀体设置有阶梯轴的轴腔,第二流体通道和轴腔之间由孔连通,阶梯轴一端穿出阀体,另一端支撑在阀体中的轴托上; 所述旋转阀芯由驱动电机通过减速机构驱动。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四通旋转阀的所述轴腔由阀体的中心孔构成,阀体底部在中心孔的孔口处还连接支撑所述轴托的固定板,固定板和阀体之间由密封件密封。四通旋转阀的所述阀体由沿阀芯轴向布置连接的两个阀体单元连接而成,两个阀体单元在阀芯之外用密封件密封,每个阀体单元均设有第一流体通道及其引道和连接通道、第二流体通道及其引道和连接通道、第三流体通道及其引道和连接通道、第四流体通道及其引道和连接通道。四通旋转阀中,以阶梯轴穿出阀体的这一端为上,处于下方的阀体单元的上表面设有阀芯安装孔,所述阀芯放置在阀芯安装孔中,其表面和所处的阀体单元的上表面齐平, 所述阶梯轴含有两个正交的通孔,所述两个通孔处在阶梯轴轴向的不同位置上,用于安装芯轴连接销连接阶梯轴与旋转阀芯并定位旋转阀芯相对阀体的初始周向角度位置,阀芯设有相应的自上表面向下延伸的连接槽。四通旋转阀的径向采用轴套定位阶梯轴,轴套与阶梯轴过渡配合,与阀体过盈配合;阶梯轴与轴套、阶梯轴与轴托配合处均采用金属与高分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希建张建中赵浩华周倪民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