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菌过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31114 阅读:3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菌过滤装置,该装置包括具有两个开口的用于盛装菌悬液的无菌容器(1)、内置除菌滤膜的无菌过滤器(2),其中,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过滤器出液口连接的无菌连接管(3);用于盛装滤液的具有两个开口的无菌容器5,其中一个开口配有带孔的无菌胶塞(4),另一个开口通过无菌连接管(6)与负压引流(7)连接;所述无菌连接管(3)穿过带孔的胶塞(4),伸入所述盛装滤液的无菌容器中。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快速简便地对微生物菌悬液进行无菌过滤,一次性适合进行15-25mL大容量过滤试验,无需人工加压操作即可自动顺利地将抗生素或毒素等微生物代谢产物与菌体分离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菌过滤装置。技术背景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其生命代谢过程中通常过产生一些抑制或杀死 其它病原微生物的物质,我们称其为抗生素;同样一些病原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 也会产生一种对寄主或其它生物具有致害作用的物质,我们称其为毒素。如何顺利 地将抗生素或毒素等化合物与菌体分离开,以避免微生物菌体本身对研究结果的干 扰和影响,是研究抗生素或毒素结构性能和作用机制的前提条件。通常,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靶标微生物经摇床培养或液体发酵后即可产生代 谢产物。如何将微生物菌体与代谢产物成功分离呢?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菌体灭活 法和滤膜过滤法等,各种方法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其中菌体高温灭活法是最常用 的一种方法。在操作中通常取适量的菌悬液在12(TC高温灭菌20min,随后离心去除 菌体沉淀,上清液即为代谢产物。但通常代谢产物在高温条件下不稳定,易分解。 如代谢产物为蛋白质或其它遇高温易分解的化合物时,则通常在60-8(TC, 30min该 化合物即被破坏,直接影响了其活性的大小。若代谢产物为脂多糖及其它小分子化 合物,160°C, 2-4h才被破坏,可进行高温灭活。因此,高温灭活法有它的局限性。滤膜过滤法是目前提倡使用的一种方法。在操作中通常取适量的菌悬液于注射 器中,注射器安装针头的部位与微生物过滤器上端相连,通常手动给予注射器一定 压力后,菌悬液经过过滤器内部放置的0.20iim滤膜过滤后汇集在过滤器的下端出口 处。收集该出口的液体即为无菌代谢产物。滤膜过滤法可以避免菌体灭活法对代谢 产物稳定性和活性的影响。但该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过滤过程压力 不均匀,手动压力过大,容易使塑料过滤器的滤膜上下两部分开裂,造成滤液遗漏 和污染;手动压力适中,过滤持续时间较长,手臂连续用力困难。通常加压5-7分钟 可过滤细菌浓度为l()g'Ucfu/mL的菌悬液3-5mL,随后便需要更换一次过滤器的滤 膜,否则因滤膜上部已有菌体覆盖而将滤膜孔洞完全阻塞,在此情况下继续给予手 动压力滤液基本难以通过或容易造成过滤器的滤膜开裂,而造成微生物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无菌过滤装置。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无菌过滤装置,包括具有两个开口的用于盛装菌悬液的无菌容 器l、内置除菌滤膜的无菌过滤器2,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过 滤器出液口连接的无菌连接管3;用于盛装滤液的具有两个开口的无菌容器5,其中一个开口配有带孔的无菌胶 塞4,另一个开口通过无菌连接管6与负压引流器7连接;所述连接管3穿过带孔的胶塞4,伸入所述盛装滤液的具有两个开口的无菌容 器5中。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弹力夹12。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将菌悬液导入所述容器1的组件,该组件具体可包括漏斗架8、漏斗9以及连接管10;所述漏斗9的颈端通过连接管10与所述容器1连接。 所述将菌悬液导入容器1的组件还包括弹力夹11。所述负压引流器具体可为最大负压为1.66kPa的负压引流袋或负压引流瓶。 本专利技术装置中所有连接均为无菌连接。利用本专利技术的无菌过滤装置进行菌悬液过滤时,应使引流袋处于负压状态。将 20-30mL浓度为10^Hcfu/mL微生物菌悬液移入漏斗中,开启弹力铁夹ll、 12,使液 体经过连接管(橡胶管)10、无菌容器l至配有0.20pm滤膜过滤器2。由于引流袋中 1.66kPa负压的作用,使无菌容器5内的压力逐渐均匀降低,微生物代谢产物可自动 顺利通过滤膜经连接管3进入无菌容器5中,而微生物菌体则被阻隔在滤膜外部。因 此抽滤瓶中收集到的液体即为无菌代谢产物, 一般30-60min可收集代谢产物 15-25mL。随着抽滤时间的增长,负压引流器将逐渐膨胀,lh或更长后即会处于负 压释放状态,这时可以夹紧弹力铁夹12,松动引流器出口端橡胶盖帽,挤压引流器 中的弹簧,将负压引流器中的空气排出,使其恢复至负压状态。同时需夹紧弹力铁 夹ll,更换已灭菌的过滤器滤膜。取100pL经上述步骤过滤的滤液进行涂平板检测, 观察有无活菌的菌落产生。多次重复试验表明,使用该无菌过滤装置均能简便有效 地获得约15-20mL大容量的无菌滤液。本专利技术创造性地将负压引流器引入滤膜过滤除菌装置中,用负压引流器代替手 动施压,使菌悬液能均匀地经过过滤器滤膜。该装置避免了菌体高温灭活法对代谢 产物稳定性和活性的影响;也解决了手动负压滤膜过滤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手臂 连续用力困难,过滤器的滤膜更换频繁,以及手动压力过大,容易使塑料过滤器的滤膜上下两部分开裂,造成滤液遗漏和污染等问题。本专利技术可快速简便地对微生物菌悬液进行无菌过滤, 一次性适合进行15-25mL大容量过滤试验,无需人工加压操 作即可自动顺利地将抗生素或毒素等微生物代谢产物与菌体分离开,以避免微生物 菌体本身对抗生素或毒素结构性能和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的干扰和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无菌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无菌过滤装置如图l所示由漏斗架8, 口径宽为6cm的短颈玻璃漏斗9, 两个弹力铁夹ll、 12,橡胶管6、 10,体积为2.5mL塑料医用注射器的针筒(盛装菌 悬液的无菌容器)1,直径为25mm的塑料过滤器(其中放置孔径为0.20iim的滤膜) (必须灭菌)2,下直径为28mm的橡胶塞(抽滤瓶塞)(必须灭菌)4,连接管3为 橡胶管(必须灭菌),体积为150mL瓶口内径为30mm的三角玻璃抽滤瓶(用于盛 装滤液的无菌容器)(必须灭菌)5,最大负压为1.66kPa的塑料负压引流袋7。其中,所述玻璃漏斗9置于漏斗架8上,通过橡胶管10与注射器针筒1的平 滑端连接,漏斗与胶管以及胶管与注射器针筒的平滑端的连接处均为无菌连接;所 述注射器针筒的出液口与过滤器2的进液口无菌连接;所述过滤器的出液口与所述 塑料管3的一端无菌连接;所述塑料管3通过所述抽滤瓶5上带孔胶塞4的孔伸入 抽滤瓶5内,所述抽滤瓶的抽气口通过橡胶管6与负压引流装置7的进气口相连。微生物菌悬液可采用现有的方法进行制备,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制备将 微生物菌株库中保存的菌株在培养基平板上活化,于25-28'C恒温箱中培养,真菌需 要培养3-5d,细菌需要培养2d。随后将活化的好的菌株分别接种到250mL三角瓶中 的100mL的液体培养基上,真菌在25。C, 150rpm条件下摇床培养3-5d,细菌在上述 条件下培养48h。菌悬液浓度参照麦法兰(McFarland)云度计比浊法确定,或采用 旋涡振荡打散菌体后取一部分测其OD值(^600nm),使lmL菌悬液中微生物(如细 菌)数量达lxl08^cfti,备用。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无菌过滤装置进行菌悬液过滤时,应使引流袋处于负压状态。将 20-30mL浓度为10^Ucfu/mL微生物菌悬液移入玻璃漏斗中,开启弹力铁夹ll、 12, 使液体经过塑料胶管、注射器后至0.20pm滤膜的过滤器。由于负压引流袋的作用, 使玻璃抽滤瓶内的压力逐渐均匀降低,微生物代谢产物可自动顺利通过滤膜经塑料枪头进入抽滤瓶中,而微生物菌体则被阻隔在滤膜外部。因此抽滤瓶中收集到的液体即为无菌代谢产物, 一般30-60min可收集代谢产物15-20mL。随着抽滤时间的增 长,负压引流袋将逐渐膨胀,lh或更长后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菌过滤装置,包括具有两个开口的用于盛装菌悬液的无菌容器(1)和内置除菌滤膜的无菌过滤器(2),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无菌连接管(3),所述无菌连接管(3)与过滤器(2)的出液口相连; 用于盛装滤液的具有两个开口的无菌容器 (5),其中一个开口配有带孔的无菌胶塞(4),另一个开口通过无菌连接管(6)与负压引流器(7)连接; 所述无菌连接管(3)穿过所述胶塞(4),伸入所述无菌容器(5)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福如杨秀娟杜宜新阮宏椿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