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可调式肢体抬高架。
技术介绍
四肢损伤病人,因为临床治疗的需要,需要抬高患肢,以加快肢体肿胀的消除。目前临床多采用软枕垫高,存在问题较多1.衬垫处皮肤不便于护理;2.不利于石膏的尽早干燥;3.软枕容易被伤口渗出液或血液污染,且难以消毒;4.出血易被软枕吸收,不利于观察出血量;5.软枕易变形,不利于保持肢体的所需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根据临床需要,设计了可调式肢体抬高架,避免了目前临床使用软枕的缺点,且使用十分方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调式肢体抬高架,其特征在于由水平放置的矩形底框架、倾斜于底框架的上片架、直立的方形调节架和网状织物覆盖条构成,所述的上片架底端与底架框的一边铰接相连,底架框的另一相对边与调节架的底端铰接相连;在上片架的两侧边杆上段均勻分布有若干对朝向底框架的定位槽,调节架的顶端嵌入上片架的定位槽内搭接相连;网状织物覆盖条连接在上片架的侧边杆上。所述的上片架上有若干片相互独立的8X20cm网状织物覆盖条,每片网状织物覆盖条间相距约2cm。本技术提出的可调式肢体抬高架,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可根据患者患肢高度进行高度调节,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并且上片架上的网状织物覆盖条衬垫透气性好,易于观察出血量,更换十分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抬高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织物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1 一 3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可调式肢体抬高架,由水平放置的矩形底框架1、倾斜于底框架的上片架2、直立的方形调节架3和网状织物覆盖条4构成。以上肢抬高架为例,下肢架按比例放大一倍即可。上肢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式肢体抬高架,其特征在于由水平放置的矩形底框架(1)、倾斜于底框架的上片架(2)、直立的方形调节架(3)和网状织物覆盖条(4)构成,所述的上片架底端与底架框的一边铰接相连,底架框的另一相对边与调节架的底端铰接相连;在上片架的两侧边杆上段均勻分布...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