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苗绳—贝壳复合式人工藻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67777 阅读:5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5 06: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苗绳—贝壳复合式人工藻礁,其特征是有一钢筋焊接成的框架式底槽,底槽有一个底面和四个侧面,该底面的中心焊接一钢板,钢板的中心焊接一立杆,立杆的另一端焊有一钢环,钢环与底槽用苗绳相连,底槽内盛有贝壳网袋。利用废弃贝壳制作的网包放入框架式底槽内,构成亲生物性礁体,起到废弃贝壳的资源化利用,具有经济、简便的优点。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苗绳附着海藻,利用贝类表面粗糙、多孔结构以及贝壳间的空隙,为微生物、饵料生物等提供良好的栖息地,也可为海藻扎根提供最佳环境。当海藻繁殖到一定程度时,可产生大量氧气、降低水体的二氧化碳,起到净化水质防止赤潮发生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苗绳-贝壳复合式人工藻礁。
技术介绍
藻场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多种海洋生物提供栖息、产卵、育幼、 索饵和避敌的场所,对改善周围流场环境、减少海水营养负荷、抑制赤潮生物、提高海洋固碳能力等具有重要生态作用。然而,我国近岸天然藻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严重退化,主要起因于围海造地、陆源污染、不合理的渔业生产等,因此,藻场的修复和重建工作刻不容缓。2006年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实施以来,沿海各省市相继开展了近海渔业资源与环境的修复工作,如山东省将人工藻场和人工鱼礁建设列为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的关键内容。人工藻场构建技术的核心是人工藻礁的设计。藻礁的设计主要借鉴鱼礁的设计方法,人们针对礁体的材料、形状、功能等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目前普遍使用的藻礁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石块、木材和钢材;形状多为箱形、圆柱形、三角形等;功能设计集中在增加海藻孢子的附着面、提高海藻的附着能力、防止藻食性生物(如海胆等)的食害等。虽然在藻场恢复领域人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目前仍以粗放式修复模式为主体,海藻的附着率和成活率仍需进一步提高;另外,以往的藻礁设计大多忽略了营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山张秀梅王恕桥张沛东李文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