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光谱技术的物料实时检测监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260879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3 2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光谱技术的物料实时检测监控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物料输送通道、缓流窗片、检测窗、检测窗入口端、检测窗出口端和检测装置;检测窗两端分别连接检测窗入口端和检测窗出口端,检测窗与检测窗出口端连接处安装缓流窗片,检测装置安装在物料输送通道上的检测窗下方,检测装置中的检测探头伸入检测窗的凹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对分选或者输送过程中的物料(如羽绒、谷物、粉末)品质进行实时检测与监控,由于考虑了用缓流装置来实现缓流作用以及选用了ATR检测探头来实现物料的多次衰减全反射,从而保证了在光谱采集时间内得到有效的光谱信息,提高检测精度。(*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物料实时检测监控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光谱技术的物料实时检测监控装置
技术介绍
羽毛绒作为一种天然产品,具有其他产品所不可替代的优势,羽绒制品以其轻、 柔、暖的优良特性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欢迎。羽绒及其制品是我国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年出口金额近20亿美元。羽毛和羽绒一年四季都有生产,由于生产的季节、地区和鹅品种以及采毛方法的不同,其原料品质上有很大差异。因此,羽毛绒必须经过加工整理,才能成为符合羽绒制生产和羽毛绒出口所需的各种规格。收购羽毛绒进厂后要经过初洗,经过预分(去大翅),再精分获取各种不同规格的羽绒和毛片。目前,国内羽毛厂家对羽毛绒进行预分使用较多的是单厢分毛机,将原料毛中的翅梗、杂质、灰沙与毛绒分离。经过预分除灰后的毛绒,尽管清除了灰少杂质和翅梗,但还不符合有关规格标准,仍需通过精分机将预分后的羽毛绒进行精分,使毛绒在精分机中在负压风机作用下,经过多箱呈“W”状的可调节风道,目前多采用多厢分毛机(三厢、四厢或更多厢),以获取各种不同规格的羽绒和毛片(不同含绒量),以适合羽绒制品生产和羽毛出口的需要。以及美国专利(US20030155279A1)也同样设计了一种单厢分绒机,通过不同尺寸规格的机械筛子来进行分选。经过上述装置的分选后,虽然能使毛片、绒子与翅梗、灰沙杂质分离,达到规格成分 (不同含绒量),但对于原料毛内含有鸡毛、白毛中的黑头与鸡毛以及纯鹅毛、绒制品含鸭毛、绒含量超标(国家标准允许< 5% ),依靠上述装置都不能实现对原料的实时检测与监控,而且也不能实现对原料水分和残脂率的实时检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光谱技术的物料实时检测监控装置,通过物料输送通道、缓流窗片和检测装置三者有效的组合,保证被检测物料有足够的量以及密度与检测装置上的检测探头充分接触,从而得到物料的有效光谱信息,提高检测精度。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包括物料输送通道、缓流窗片、检测窗、检测窗入口端、检测窗出口端和检测装置;检测窗两端分别连接检测窗入口端和检测窗出口端,检测窗与检测窗出口端连接处安装缓流窗片,检测装置安装在物料输送通道上的检测窗下方,检测装置中的检测探头伸入检测窗的凹槽内。所述的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探头、底座、固定盖、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底座由大容腔和小容腔组成,底座的大容腔一侧设有入射光接口和反射光出口,入射光接口和反射光出口或者分别装在底座的大容腔两侧,底座的大容腔内安装有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检测探头安装在底座的小容腔上,并通过固定盖压紧固定在底座上,底座通过固定盖与检测窗连接,入射光通过入射光接口经第一反射镜反射、检测探头的多次吸收反射、再经第二反射镜的反射从反射光出口输出。所述的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探头、底座、固定盖、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和内置光源;底座由大容腔和小容腔组成,底座的大容腔一侧设有反射光出口,底座的大容腔内安装有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和内置光源,检测探头安装在底座的小容腔上,并通过固定盖压紧固定在底座上,底座通过固定盖与检测窗连接,内置光源经第一反射镜反射、检测探头的多次吸收反射、再经第二反射镜的反射从反射光出口输出。所述的缓流窗片的孔为圆孔、方形网孔、多边形网孔或三角形网孔。所述的检测探头是ATR衰减全反射探头。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可以对分选或者输送过程中的物料(如羽绒、谷物、粉末)品质进行实时检测与监控,由于考虑了用缓流装置来实现缓流作用以及选用了 ATR检测探头来实现物料的多次衰减全反射,从而保证了在光谱采集时间内得到有效的光谱信息,提高检测精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图2是一种两个接口安装在两侧的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是一种内置光源的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是第一种缓流窗片孔示意图。图5是第二种缓流窗片孔示意图。图6是第三种缓流窗片孔示意图。图7是第四种缓流窗片孔示意图。图中1、物料输送通道;2、物料;3、缓流窗片;4、检测窗;5、检测窗入口端;6、检测窗出口端;7、密封圈;8、20和21、紧固件;9、气流;10、检测装置;11、检测探头;12、入射光;13、多次吸收反射;14,24、反射;15、第一反射镜;16、第二反射镜;17、反射光出口 ;18、 入射光接口 ;19、固定盖;22、内置光源;23、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物料输送通道1、缓流窗片3、检测窗4、检测窗入口端 5、检测窗出口端6和检测装置10 ;检测窗4两端分别通过紧固件8连接检测窗入口端5和检测窗出口端6,检测窗4与检测窗入口端5连接处设有密封圈7,检测窗4与检测窗出口端6连接处安装缓流窗片3,检测装置10安装在物料输送通道1上的检测窗4下方,检测装置10中的检测探头11伸入检测窗4的凹槽内。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检测装置10包括检测探头11、底座23、固定盖19、第一反射镜15和第二反射镜16 ;底座23由大容腔和小容腔组成,底座23的大容腔一侧设有入射光接口 18和反射光出口 17,入射光接口 18和反射光出口 17或者分别装在底座23的大容腔两侧,底座23的大容腔内安装有第一反射镜15和第二反射镜16,检测探头11安装在底座23的小容腔上,并通过固定盖19以及紧固件21压紧固定在底座23上,底座23通过固定盖19及紧固件20与检测窗4连接,入射光12通过入射光接口 18经第一反射镜15反4射、检测探头11的多次吸收反射13、再经第二反射镜16的反射14从反射光出口 17输出。如图3所示,所述的检测装置10包括检测探头11、底座23、固定盖19、第一反射镜 15、第二反射镜16和内置光源22 ;底座23由大容腔和小容腔组成,底座23的大容腔一侧设有反射光出口 17,底座23的大容腔内安装有第一反射镜15、第二反射镜16和内置光源 22,检测探头11安装在底座23的小容腔上,并通过固定盖19以及紧固件21压紧固定在底座23上,底座23通过固定盖19及紧固件20与检测窗4连接,内置光源22经第一反射镜 15反射、检测探头11的多次吸收反射13、再经第二反射镜16的反射14从反射光出口 17 输出。所述的缓流窗片3根据物料的特性(形状、大小等)可以开设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孔来实现不同的缓流作用,如圆孔3a(如图4所示)、方形网孔3b (如图5所示)、多边形网孔3c (如图6所示)、三角形网孔3d(如图7所示)及其它合适网孔(如图形等)。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的检测探头11可以是一种衰减全反射探头(ATR), 当入射光12进入检测探头11后在检测探头11的作用下可以与物料2产生多次的被吸收与反射13,从而得到物料2的多次衰减全反射信息。下面结合图1 图7介绍本技术的操作过程打开计算机(未示出)和检测器(未示出),检测器(未示出)与检测装置10上的反射光出口 17相连,打开外置光源(未示出)或者内置光源22,外置光源(未示出)与入射光接口 18相连,在缓流窗片3的作用下,通过与物料2充分接触的检测装置10上的检测探头11,实时连续地对物料采集其衰减全反射光谱信息13,在设定的一定扫描时间内采集的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惠荣应义斌宋保国万旺军谢丽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