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轧机的辊缝调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260865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3 2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辊缝调整装置,包括具有传动机构的拉杆(4)、安装在拉杆上的上、下球面垫(9、18)和位于上、下球面垫两外侧的具有内、外螺纹的上、下调节螺母(8、13)及平衡元件。其中:在位于上、下调节螺母外侧分别设置上、下锁紧螺母(7、14)和上、下平衡元件(6、15),上、下锁紧螺母(7、14)通过上、下定位销(20)分别与上、下调节螺母(8、13)连接在一起,并要求上锁紧螺母(7)与上调节螺母(8)之间、下锁紧螺母(14)与下调节螺母(13)之间具有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消除螺纹之间的间隙,使用寿命长、安装调整方便,应用于短应力线轧机,轧制平稳,整体刚度大、轧制精度高,有利于扩展产品规格。(*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辊缝调整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对轧机上、下轧辊的中心距离进行调节的辊缝调整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轧机辊缝调整装置包括拉杆、套装在拉杆上的具有内、外螺纹的上、下调节螺母和传动机构及与上、下轧辊轴承座固定相连的平衡元件。平衡元件是弹性阻尼体或液压缸,其弹性阻尼体或液压缸根据辊系重量设定预紧平衡力,通过其活塞杆的伸缩移动,消除调节螺母与拉杆之间的螺纹间隙,减小轧制时调节螺母与拉杆的螺纹间隙对轧辊产生的弹跳。辊缝调整机构的上、下球面垫能够分别使上、下轧辊轴承座自调整一定的角度,避免上、 下轧辊轴承座与拉杆的刚性接触,轴承座受力更好。它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在轧制过程中,轧辊开口度不断变化,轧机振动大,平衡元件的活塞杆伸缩移动调整频繁,其弹性阻尼体易疲劳或液压缸易漏油,导致拉杆和调节螺母之间的螺纹间隙无法正常消除,增加了轧辊的弹跳量,影响了轧制精度,也影响了平衡元件的使用寿命。又由于在轧制过程中,当轧机开口度越小时,其平衡元件活塞杆的压缩量越大,其平衡元件的平衡力越大,拉杆与调节螺母之间的压力也越大,消除该压力所需的传动力矩也越大,经常出现传动装置驱动能力不够的“压不动”现象,即拉杆无法正常旋转, 上、下轧辊无法在线正常垂直上下移动,满足不了轧制工艺,影响整个轧钢程序。第三,由于平衡元件穿过限位块,外置地安装在上、下轧辊轴承座之间,工作环境差,安装空间小,拆卸、维护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消除拉杆和调节螺母之间的螺纹间隙,安装调整方便的用于轧机的辊缝调整装置。本技术所述的辊缝调整装置,包括拉杆、安装在所述拉杆上的上、下球面垫和位于上、下球面垫两外端的具有内、外螺纹的上、下调节螺母及平衡元件。其中在位于所述上、下调节螺母外端分别设置上、下锁紧螺母和上、下平衡元件,所述上、下锁紧螺母套装在所述拉杆上,由上、下定位销分别与上、下调节螺母连接在一起,所述上锁紧螺母与上调节螺母之间、下锁紧螺母与下调节螺母之间具有间隙。本技术所述的辊缝调整装置,其中在所述上球面垫与上轧辊轴承座的相邻处设置上球面垫定位销,在所述下球面垫与下轧辊轴承座的相邻处设置下球面垫定位销。本技术所述的辊缝调整装置,其中所述上平衡元件和下平衡元件为减振元件或弹簧。本技术所述的辊缝调整装置,其中所述减振元件为组合式蝶形减振元件,套置在所述拉杆上或由2 4个围绕在所述拉杆外缘成阵列组合式排列。本技术所述的辊缝调整装置,其中所述弹簧为碟簧或螺旋弹簧,套置在所述拉杆上,或由2 4个围绕在所述拉杆外缘成阵列组合式排列。本技术所述的用于轧机的辊缝调整装置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1、采用上述结构,上锁紧螺母和拉杆之间的螺纹间隙与上调节螺母和拉杆之间的螺纹间隙相对设置,下锁紧螺母和拉杆之间的螺纹间隙与下调节螺母和拉杆之间的螺纹间隙相对设置。即保证锁紧螺母和拉杆之间的作用力E与调节螺母和拉杆之间的作用力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锁紧螺母和拉杆之间的作用力E能够被调节螺母和拉杆之间的作用力F 所抵消,使拉杆只承受比较稳定的轧制力,保证传动装置能够正常驱动,上、下轧辊能够在线正常垂直上下移动。2、平衡元件为上平衡元件和下平衡元件,位于拉杆附近、置于上、下轧辊轴承座的封闭腔内,即上平衡元件设计在上锁紧螺母处,下平衡元件设计在下锁紧螺母处,平衡元件选用减振元件或弹簧,并且根据轧机辊系重量所需的预紧平衡力设定平衡元件的平衡力,消除拉杆和调节螺母之间的螺纹间隙;当轧机开口度变化时,在调节螺母、锁紧螺母和减振器或弹簧的共同作用下,平衡力稳定,实现了拉杆既平衡辊系的重量,拉杆又在上、下轧辊轴承座中平稳旋转带动上、下轧辊平稳垂直移动;平衡元件还消除拉杆和调节螺母之间的螺纹间隙,使整个轧制过程中轧机体现的均是辊系本身固有的刚性,减少了轧辊弹跳量,实现了平稳轧制,轧机的径向刚度和轧制精度得到提高,平衡元件又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善,延长了使用寿命,调整、维护方便。3、在上、下调节螺母的球面垫与轧辊轴承座的相邻处分别还设计了上、下球面垫定位销,球面垫定位销能够保证球面垫与轧辊轴承座的整体性,不仅使轧辊轴承座受力状况更稳定,而且球面垫与轴承座的球面接触效果更好,使轧制时轧辊轴承座适应轧制力所需调整的角度更加灵活,进一步提高了轧机的径向刚度和轧制精度,也延长了轴承使用寿命。总之,本技术所述的辊缝调整装置,结构合理;具有本技术的辊缝调整装置的轧机轧制平稳、轧机的径向刚度和轧制精度高,为扩大轧机的应用范围奠定了基础。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辊缝调整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中M部分局部放大;图3是图1中所示的辊缝调整装置的平衡元件套置在拉杆上的布置和受力状态示意图;图4是图1中所示的辊缝调整装置的平衡元件围绕在拉杆外缘成阵列组合式排列的布置和受力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所述的辊缝调整装置受力状态示意图。其中1上轧辊,2上轧辊轴承座,3上球面垫定位销,4拉杆,5透盖,6上平衡元件, 7上锁紧螺母,8上调节螺母,9上球面垫,10拉杆安装孔,11轧机限位块,12下球面垫定位销,13下调节螺母,14下锁紧螺母,15下平衡元件,16端盖,17下轧辊轴承座,18下球面垫, 19下轧辊,20上定位销,21齿条销。AA轧制中心线,C透盖5或端盖16的作用力,D上锁紧螺母7或下锁紧螺母14的作用力,E上锁紧螺母7或下锁紧螺母14的作用力,F上调节螺母8或下调节螺母13的作用力,P轧制力。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所述的用于轧机的辊缝调整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2,本技术所述的辊缝调整装置包括拉杆4、安装在所述拉杆4上的上球面垫9、下球面垫18和位于上、下球面垫9、18两外端的具有内、外螺纹的上调节螺母 8、下调节螺母13和传动机构及平衡元件。其中在位于所述上、下调节螺母8、13外端分别设置上锁紧螺母7、下锁紧螺母14和上平衡元件6、下平衡元件15 ;所述上锁紧螺母7通过螺纹套装在所述拉杆4上,由上定位销20与上调节螺母8连接在一起,上锁紧螺母7与上调节螺母8之间具有间隙;同样,所述下锁紧螺母14通过螺纹套装在所述拉杆4上,由下定位销与下调节螺母13连接在一起,下锁紧螺母14与下调节螺母13之间具有间隙。这样, 参见图5,所述上调节螺母8和拉杆4之间的作用力F与上锁紧螺母7和拉杆4之间的作用力E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及下锁紧螺母14和拉杆4之间的作用力E与下调节螺母13和拉杆4之间的作用力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从而辊缝调整机构中的每根拉杆4只承受比较稳定的轧制力P。另外,上调节螺母8和下调节螺母13分别用外置的齿条销21或圆柱销进行锁紧。 这样,当辊缝变化时,能够防止上调节螺母8、下调节螺母13随着拉杆4的转动而转动,如图 2所示。为保证球面垫与轧辊轴承座的整体性,球面垫与上、下调节螺母的球面接触效果更好,限制球面垫的活动范围,在所述上球面垫9与上轧辊轴承座2的相邻处设置上球面垫定位销3,在所述下球面垫18与下轧辊轴承座17的相邻处设置下球面垫定位销12 ;即在球面垫与轧辊轴承座上设置有销孔,通过定位销将上球面垫9与上轧辊轴承座2、下球面垫 18与下轧辊轴承座17结为一体。所述上平衡元件6和下平衡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英彪刘炜邓华容甄根友柯尊凤代瑞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京诚瑞信长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