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潮下带大叶藻海草场生态恢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255346 阅读:2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2 0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到海草场恢复与重建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潮下带大叶藻海草场生态恢复方法。用粘土和细沙做成泥筒,大叶藻植株装入泥筒中,向泥筒中装满细沙并密封泥筒口部,在适宜的海区将装有大叶藻植株的泥筒投到海中,进行大叶藻海草场的生态恢复,大叶藻的密度为每平方米50-200棵。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克服了潮下带较深水域海底海草移植困难的问题,结合本发明专利技术简便有效的大叶藻移植方法,能方便快速的进行潮下带较深水域大叶藻海草场的恢复或重建。而且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所使用的材料,不会对海区构成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海草场恢复与重建技术,具体地说是。
技术介绍
海草场(Seagrass meadows)生态系统和红树林、珊瑚礁生态系统一起被认为是近海三大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且国际研究结果表明,海草场生态服务价值明显高于红树林和珊瑚礁的生态服务价值。海草是唯一淹没在浅海水下的被子植物,分化出根、茎、叶、花和种子等器官。繁茂的海草场如同陆地上的森林,是健康海洋环境的重要标志,是珍贵的“海底草原”或“海底森林”。海草场是高生产力区,能为鱼虾蟹贝等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育苗场和庇护地,也有利于海鸟的栖息;同时为许多生物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海草场也是地球上最有效的碳捕获和封存系统之一,联合国组织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最急迫的行动是维持和恢复"蓝碳"汇,海草和红树林、盐沼一道被优先重视。我国北方温带海域,尤其是山东沿海,是海草分布重要的区域。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是我国北方沿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海草,且仅分布于我国北方温带海域,如山东、河北和辽宁等沿海水域。大叶藻海草场是海参、贝类(包括章鱼)、虾蟹类和鱼类等海洋经济生物栖息、繁殖和藏身的良好场所。大叶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沉生于地势平缓泥沙质浅水海底,从潮间带到潮下带的浅水区域皆有分布,最大水深可达30m,其叶子细长呈带状,俗称海韭菜,叶长可达3米以上。在我国北方温带海域,如山东沿海,大叶藻海草场曾经非常繁茂,而今已经严重退化,海草稀疏呈块状分布,大都不连成片。在我国北方,沿海渔民常用大叶藻海草作建造房屋顶的材料。海草房是胶东独有的标志性民俗符号,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主要分布在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区。这从另一侧面说明以往海草是多么的繁茂,而如今却所留无几。据估计,山东沿海大叶藻海草场退化了 80%以上。长期以来,海草在海洋中的重要作用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海草场面积已在全球范围内下降,不少海域濒于灭绝,并危及到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生物多样性也随之降低,沿岸生态系统也变得更加脆弱。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海草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开始重视对海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对退化的海草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目前,有关潮下带较深水域海底大叶藻海草移植技术尚为薄弱,缺乏简便快速有效的移植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潮下带较深水域海底大叶藻的恢复或重建提供一种大叶藻海草场生态恢复方法,采用本专利技术克服了在潮下带水域海底进行海草移植困难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用粘土和细沙做成一端密封的泥筒,把大叶藻植株的根部固定在小石头上并放入泥筒中,向泥筒中装满细沙并密封泥筒口部,然后把装有大叶藻植株的泥筒投到海中,大叶藻的密度为每平方米50-200棵。泥筒呈圆柱筒状,用泥沙混合物做成,其中粘土占70-80%,细沙占30-40%,泥筒壁厚15-20毫米,泥筒内经40-50毫米,泥筒底部厚20-25毫米,泥简外壁中间用细绳绑紧。所用的细绳其制作材料来源于可降解的植物材料,在海水中经过3-5个月的时间能够逐渐降解,细绳粗1-2. 5毫米。石头以椭球状至长条状的石头,其重量以50-150克。大叶藻植株采集后,剪掉大叶藻的冠部,使大叶藻的高度在25厘米以下。沿着石头长轴的方向将大叶藻的根部用细绳系在石头上,每块石头上绑1-3棵大叶藻植株。把固定在小石头上的大叶藻植株根部放入泥筒中,使大叶藻植株的根部位于泥筒内而大叶藻植株的茎部和叶子露在泥筒外边,然后向泥筒中装满细沙,并用粘泥密封泥筒的口部,最后在适宜的海区中将装有大叶藻植株的泥筒投到海中,进行大叶藻海草场的生态恢复,大叶藻植株的密度为每平方米50-200棵。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本专利技术,用粘土和细沙的混合物做成泥筒,泥筒外壁中间用细绳绑紧,把根部固定在小石头上的大叶藻植株放入泥筒中,然后泥筒装满细沙,并用粘泥密封泥筒口部, 最后在适宜的海区中将装有大叶藻植株的泥筒投到海中。这样的效果是,当泥筒到达海底后,海水慢慢浸透泥筒,泥筒中间绑有细绳,以确保泥筒被海水浸透后能将大叶藻植株的根部最大限度的覆盖起来。因此,大叶藻植株根部固定在小石头上,同时根部上方覆盖着泥沙,使大叶藻植株不会随海流漂走,同时依靠大叶藻的生长和自身很强的扎根能力,使大叶藻植株得以成活并扎根固定在海底,并逐渐形成草场。2、本专利技术中所用材料细绳为可降解的植物材料,如棉绳、麻绳,这样的细绳在海水环境中经过数月后将逐渐降解,因而对海洋环境不会构成污染。3、通过本专利技术,克服了潮下带水域海底大叶藻栽培困难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有效的潮下带较深水域海底大叶藻海草场的建设方法。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在山东某海湾运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进行了潮下带大叶藻的移植和海草场的恢复和重建试验。泥筒的制作泥筒为圆柱筒状,用粘土和细沙制成,其中粘土占75%,细沙Q0-40 目)占25 %,泥筒壁厚18毫米,泥筒内经45毫米,泥筒底部厚20毫米,泥筒外壁中间用2 毫米粗的细棉绳绑紧。制作泥筒时,将粘土和细沙混勻后,加适量的水搅拌均勻,在模子的协助下做成泥筒,泥筒晾干后即可使用。其他所用材料如下①细的棉绳O毫米粗,放在海水中,在20°C下,经过三个月降解);②海边收集的椭球状至长条状的小石头(重量范围为80-120克);③鲜活的大叶藻植株,采集于自然海区,剪掉大叶藻的冠部,使大叶藻的高度为20厘米。大叶藻栽培试验过程如下用细棉绳将大叶藻植株的根部绑在小石头上,即沿着石头长轴的方向将大叶藻的根部用细棉绳系在石头上,每块石头上绑2棵大叶藻植株。乘船到适宜的海区,把根部固定在小石头上的大叶藻植株根部放入泥筒中,使大叶藻植株根部位于泥筒内而大叶藻的茎部和叶子露在泥筒外面,并向泥筒中装满细沙,然后用粘泥密封泥筒口部,最后将泥筒投到海中,进行大叶藻海草场的生态恢复,大叶藻植株的密度为每平方米50-200棵。于2009年的5月份在试验海区潮下带较深水区(水深为3 6米)进行了大叶藻栽培,大叶藻的栽培密度为每平方米约90棵,共栽培了 500平方米。试验结果如下在2009年6月初对以上所栽培的大叶藻进行了观察,发现所栽培的大叶藻绝大部分均已成活,且生殖株已经开花;在2010年的7月份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发现大叶藻均已长高,且长出很多茎枝,生殖株已经结种子。通过潜水观察大叶藻成活率近80%,大叶藻高度平均为1. 5米。可见,本实施例的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简单方法能在适宜大叶藻生长的潮下带海底环境很容易地恢复或重建大叶藻海草场。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用粘土和细沙做成一端密封的泥筒,把大叶藻植株的根部固定在小石头上并放入泥筒中,向泥筒中装满细沙并密封泥筒口部,然后把装有大叶藻植株的泥筒投到海中,大叶藻的密度为每平方米50-200棵。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叶藻海草场生态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泥筒呈圆柱筒状, 用泥沙混合物做成,其中粘土占70-80%,细沙占30-40%,泥筒壁厚15-20毫米,泥筒内经 40-50毫米,泥筒底部厚20-25毫米,泥筒外壁中间用细绳绑紧。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叶藻海草场生态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的细绳其制作材料来源于可降解的植物材料,在海水中经过35个月的时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毅刘炳舰杨红生刘旭佳刘鹏张晓梅张涛刘鹰张福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