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蛙出蛰阶段的出蛰和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226032 阅读:3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东北林蛙出蛰阶段的出蛰和养殖方法,包括:在林蛙出蛰前构建好大棚,使地面温度升高,使植被生长,并加隐蔽物,营造林蛙出蛰适宜生境;出蛰前将越冬池的水逐渐排出,当大棚内气温在10~12℃时,将林蛙从越冬池送到大棚里进行出蛰;林蛙进入大棚7天内不喷水,刮风时要密闭大棚;高温时要拉遮阴网调控温度,在7~10天内使温度缓慢升高至16℃后即可饲喂,此后需每天饲喂1~2次,调控温湿度及必要的管理即可。此法可使林蛙提前进食、缩短休眠和延长有效养殖时间15~25天,出蛰成活率达90%以上,出蛰后一月内林蛙体重增长率达到60%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林蛙出蛰阶段的出蛰和养殖的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提高林蛙出蛰成活率、生长率和延长生长时间的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在林蛙养殖中出蛰阶段,低温致林蛙长时间不进食,温度变化剧烈,冻雨和大风等导致林蛙春季出蛰体质、体重下降和存活率低。野外环境复杂丰富,林蛙在可选择温度较低且温差较小,湿润和无风的微生境进行休眠蛰伏,以减少环境中的不利。在围栏养殖中, 养殖圈舍狭小,环境单一简单,有的林蛙不能找到适宜的微生境,于是在养殖实践中就有各种因素如大风造成围栏圈舍内的林蛙批量死亡。在自然界中,林蛙出蛰总要经历一段这样的历程。林蛙经过冬眠,林蛙体内贮存的养分基本耗尽,急需补充,而昆虫等生物尚未出现,造成食物缺。因此,林蛙不能及时补充营养,被迫产生应激反应而进入休眠状态。休眠期内,林蛙机体保持最低代谢水平,凝血系统诸因子活性下降,使血液在较低的流动状态下也不凝固,血红细胞数量上升,供氧能力加强,使林蛙体内有限的养分得以充分利用。林蛙休眠期代谢处于基础代谢水平,停止随意活动,并且能使营养消耗为最低水平,以利于林蛙的自身保护。温度、湿度和风速等作为养殖环境的重要因子,对林蛙出蛰的存活和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出蛰环境对林蛙养殖养殖十分重要。专利技术的内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利用大棚作保护设施,通过控制棚内温度、湿度、风速和光照等条件,通过绿色植被和软草等营造出蛰适宜微生境,通过必要的出蛰饲养管理,为林蛙出蛰提供适宜生长环境,以提高林蛙出蛰的成活率、生长率和延长生长时间。利用大棚为保护设施,在林蛙出蛰前,扣好塑料大棚,大棚大小可根据林蛙数量而定,一般为跨度8m,长40m以上,屋脊高2. 5m。大棚地面种植低矮的植被。棚内设置水循环设备,喷水设备和遮阴网。通过提前扣棚加温,土壤温度较围栏和室外要高,能够使植物生长,更有利于林蛙隐蔽和保湿。大棚内要进行圈舍的分割,在圈舍内的四周要放置塑料板,防止林蛙集堆,避免压死压伤。林蛙投放密度不可过大,林蛙放养密度,二龄蛙与种蛙40 60只/ m2。林蛙出蛰时需逐步提温,抽干越冬池水,徒手捕捉;运送过程中防止温差过大、挤压等。林蛙出蛰期前7天大棚舍内要彻底消毒,出蛰7天内不消毒,出蛰7天后大棚要定时消毒,每周两次。林蛙进入棚内前蛙体用碘伏消毒。用具使用前要进行消毒处理,对进越冬池人员的手套、靴子均应进行消毒,防止病原体带入越冬池和蛙圈中。林蛙出蛰时间依据当年气温的变化以及越冬池与出蛰环境的温度差,做到温度相对低,温差小的时候出蛰。出蛰时大棚内温度在10 12°C、出蛰温差在3 5°C时有较高的存活率,而出蛰温度在在16°C以上,温差10°C以上时,存活率较低。林蛙出蛰后有一个温度逐渐提升的过程,大棚内平均温度由10 12 °C在7天左右逐渐升到16°C,林蛙在平均温度16°C以上时进食。 空气湿度控制在80%以上,地面湿度在65%以上。采用喷水的方式加湿,出蛰后7 天内不喷水,以后每天喷水加湿。 每天要巡查林蛙圈舍,防鼠、防逃,死伤林蛙要及时检出,防止污染环境。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林蛙出蛰阶段的出蛰和养殖方法,解决了目前林蛙养殖中出蛰期间由于气温低、湿度低、风吹、冻雨、温度剧烈变化,长时间停食而造成林蛙死亡率高和体重下降的缺陷,增加了养殖效益,具体如下⑴此方法较围栏养殖和半人工养殖的出蛰方法可提前出蛰7 10天; ⑵提前进食和缩短休眠时间15 25天; ⑶延长有效养殖时间15 25天; ⑷使出蛰成活率达90%以上;⑶出蛰后一月内林蛙体重增长率由通常出蛰的-20% 20%提高至60%以上。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方式林蛙的饵料主要为黄粉虫和蝇蛆等,蝇蛆生产受温度影响,在出蛰期间温度低,生产蝇蛆有难度,林蛙出蛰初期饲料主要以黄粉虫为主。由于这些饵料有一个生长的周期,所以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备林蛙食用。出蛰前大棚的构建和消毒在林蛙出蛰之前15天应该把大棚构建好。通过提前扣棚,地面温度提升,利于棚内植物生长,植被的覆盖有助空气湿度的保持和林蛙栖息位置的选择。大棚圈舍一般用钢筋骨架和聚氯乙烯无滴膜构建,大棚跨度8m,屋脊高2. 5m。依据大棚长度适当进行隔断,形成若干个40 60 IIf的小圈舍。大棚里面安置喷水设备和遮阴网。大棚建好后,先把圈舍内杂物清扫干净,然后进行第一次消毒,可选用如二氧化氯、三氯异氰尿酸钠、溴氯海因等消毒剂,浓度参照说明书,消毒液的用量要足,要达到3 5L/ Hf。 同时也要进行附属设备的清洗消毒。第一次消毒后,在每个圈舍内四周边缘要放Im宽塑料泡沫板为覆盖物。林蛙进入大棚前7天要进行第二次消毒,消毒液应选无毒、无味、高效的消毒剂,如百毒杀、爱普乐、碘伏等。用具使用前要进行消毒处理,对进越冬池人员的手套、 靴子均应进行消毒,防止病原体带入越冬池或蛙圈中。出蛰时间的确定林蛙出蛰时间依据当地气候、当年气温的特点和越冬池与出蛰环境的温度差。做到温度相对低,温差小的时候出蛰。林蛙出蛰的大棚内的适宜温度为 10 12°C,越冬池和大棚内适宜的温差在3 5°C,林蛙出蛰切不可在高温和温差大的情况下出蛰,出蛰环境温度高于15°C和温差大于10°C,林蛙则高温应激死亡。出蛰时越冬池的管理、林蛙的捕捉及运输越冬池排水要逐步进行,出蛰前3 5d 要将越冬池内水放出一部分,露出石头,保留水深在8 cm 15 cm左右,使上层石头漏出水面以供林蛙呼吸转换,栖息攀爬,进行过渡,使林蛙有一个适应阶段。出蛰时需逐步提温,换水时不能温差过大。出蛰时先拣尽越冬池内的石头,再拣林蛙,徒手捕捉,要一次出完。林蛙出蛰要选择阴雨天和阴凉天出蛰,早晨3 00左右,运送过程中防止温差过大、挤压等。林蛙盛装容器内所装林蛙不超过^g,以防止林蛙分泌体液过多影响呼吸,或者过重挤压造成伤害。蛙圈要达到低温高湿,出蛰时,其温度基本上与越冬池内温度相当。放养密度,二龄蛙40 60 只/m2。出蛰后饲养管理林蛙在入大棚前一天,棚内水要浇透,但地面不积水,林蛙入大棚7天之内不喷水。林蛙出蛰后会有一个身体机能的恢复期,内分泌是林蛙生理活动的重要调节系统。经过长期冬眠,内分泌系统多处于萎缩状态,分泌机能尚未恢复。经过短暂的休眠,以待分泌机能的恢复和重新达到平衡。此时应提供适宜的温度和其他的环境条件来满足林蛙的生理需要。白天高温时开启大棚和放遮阴网,夜晚封闭大棚,低温天气封闭大棚收拢遮阴网, 调控大棚内的最高和最低气温,使林蛙出蛰后大棚内温度逐渐提升。林蛙出蛰后需5 7 天的恢复过程,养殖大棚内的温度要缓慢的提升,以利于林蛙生理功能的恢复,当7 10天后,平均温度也逐步提高至16°C以上,林蛙基本能进食。可进行投饵。投饵地点将饵料可投洒在蛙圈各处。也可投洒在饲料台上。林蛙只能看见附近活动的食物,蛙圈各处遍撒有利于林蛙的取食。投洒饲料台上有利于环境卫生,但需要有驯化的基础。投饵量投饵量以投饵后1小时内吃净为原则。适当投饵次数通常,每日投喂 2次,分别在早晨,下午,依具体情况而定。饵料要活跃,以便林蛙能发现。要实行大蛙吃大虫,小蛙吃小虫。要对饵料进行清洗消毒,防止病从口入,防止饵料表面粘上林蛙粪便或泥土等,从而避免林蛙患上肠炎等。并适当的添加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等保证营养均衡。林蛙出蛰后如有大风和降雨要密闭大棚,使林蛙免受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佟庆王闯崔立勇周清波高凤林刘志田李琪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合江林业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