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反接防打火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07332 阅读:3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反接防打火电路,该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第三电容;所述第一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之间;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在电源的负输出端或者正输出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在蓄电池的负极或者正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与所述电源的正输出端或者负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源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二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之间;所述第三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之间;所述第三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之间。(*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力电子
,尤其涉及一种防反接防打火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产工作中。而现在的电子产品通常需要直流供电或者交流转直流供电等。但是, 在所述电子产品中,要求直流供电部分的电源极性一般是不能反接的,反接后会导致电源损坏,电路不能正常工作。然而,电源在未开启状态下,将蓄电池接入的瞬间也容易产生打火现象,这种瞬间打火现象容易使得电源输出端以及蓄电池的输出端处出现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防反接防打火电路。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反接防打火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第三电容;所述第一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之间;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在电源的负输出端或者正输出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在蓄电池的负极或者正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与所述电源的正输出端或者负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源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二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之间;所述第三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之间;所述第三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之间。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反接防打火电路,通过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第三电容;所述第一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之间;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在电源的负输出端或者正输出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在蓄电池的负极或者正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与所述电源的正输出端或者负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源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相连; 所述第二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之间;所述第三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之间;所述第三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之间的电路结构,可以实现在电源未开启的情况下,预防正接蓄电池时打火;在蓄电池反接在电源的情况下,防止电源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反接防打火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反接防打火电路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反接防打火电路图;设附图1中虚线框中的为电源;该电源包括变压器绕组T、整流二极管D1、输出电容Cl、C2 ;且设所述防反接防打火电路中第一电阻Rl为PTC(Posi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第一开关管Ql和第二开关管Q2为PMOS管;所述防反接防打火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和第三电容C3 ;所述第一电阻Rl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Ql的漏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之间;所述第一开关管Ql的漏极连接在电源的负输出端;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连接在蓄电池的负极;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栅极与所述电源的正输出端相连;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电源的负输出端为输出电容Cl、C2的负端;电源的正输出端为输出电容C1、C2的正端;蓄电池的负极为OUT-;蓄电池的正极为OUT+。所述第一开关管Ql源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二电阻R2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Ql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栅极之间;所述第三电阻R3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源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栅极之间;所述第三电容C3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Ql的源极和所述第一开关管Ql的栅极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在电源的正输出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在蓄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与所述电源的负输出端时,所述第一开关管采用NMOS管。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电阻为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所述第三电容为模电容为Ql开启延时电容,R2为Ql开启延时电阻,R3为Q2栅极下拉电阻。基于以上图1所示防反接防打火电路的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当电源未开C1、C2电容上无电压时,将蓄电池的正极接到电源的正输出端,蓄电池的负极接到电源的负输出端时。首先,蓄电池通过Rl (PTC器件)给电容进行充电,这时正电压通过R2给Ql柵极的C3 电容充电从而控制Ql的导通时间,Ql的源极通过Q2的体二极管到蓄电池的负极。让Ql 导通时Rl已将C1、C2电容充满。Q2为导通状态,可以通过选择Rl来选择给电容充电的时间,进而防止在蓄电池正极常接入时,给电容的充电电流过大而打火。当电源未开Cl、C2电容上无电压时,将蓄电池的正极接到电源的负输出端,蓄电池的负极接到电源的正输出端时。蓄电池的电流会经过Rl—T—Dl流回蓄电池,如果无 Rl (PTC器件)与无其他保护电路,则电流会通过T变压器绕组直接会使Dl整流二极管电流过大而击穿,造成电源不可恢复性损坏。采用本技术Q2的栅极和源极加负电压,处于截止状态,这样就可以达到在蓄电池反接的情况下Q2截止通过Rl限制放电电流,从而保护电源不被反向电流击穿整流二极管造成的模块不必要的损坏。且由于Rl为PTC,顾其在通过大电流后会发热使自身电阻变大,从而减少了电池的放电强度,可一定程度防止电池过放电。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反接防打火电路,通过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第三电容;所述第一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之间;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在电源的负输出端或者正输出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在蓄电池的负极或者正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与所述电源的正输出端或者负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源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相连; 所述第二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之间;所述第三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之间;所述第三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之间的电路结构,可以实现在电源未开启的情况下,预防正接蓄电池时打火;在蓄电池反接在电源的情况下,防止电源损坏。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防反接防打火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第三电容;所述第一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之间;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在电源的负输出端或者正输出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在蓄电池的负极或者正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与所述电源的正输出端或者负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源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二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之间;所述第三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之间;所述第三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反接防打火电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勇张伟大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