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成行水稻抛秧机,它由动力转接轮轴、齿轮箱、往复轴、横向驱动和纵向送秧机构、秧爪工作机构,以及输送轮、输送带、秧爪升降控制器、秧爪开合控制器、秧爪、支架、秧船等部件组成。其特征是:齿轮箱固定在大支架的中间部位,其间的往复轴上,两端(齿轮箱的两边)各装有横向驱动和纵向送秧机构,而横向驱动和纵向送秧机构又与横向驱动臂相固定,驱动臂再通过轴套和横长轴与输送轮作配合联接;两只秧爪通过支架装在输送轮的后上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成行水稻抛秧机新成行水稻抛秧机是在99年申请的(申请号为99110210.X)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必要地改进和完善,使它更加合理,适用性更强。几年来,我们经过无数次地试验,边试验、边改进,现在可以说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了。从理论构思到设计出图纸,又从图纸到研制开发出样机产品,我们走过了一段漫长而又艰难的路程……由于99年申请的《成行水稻抛秧机》,在附图中有些地方反映得不够清楚,按专利法规定,又不能作补充修改,只好重新申请。在题目前加了一个“新”字,以区别于99年的申请文件。这种抛秧机是一种新型的水稻种植机械。它采用槽轮间歇机构控制往复轴、横向驱动和纵向送秧机构、输送轮、输送带、秧爪工作机构的互相配合,很好地解决了机器自动送秧、分秧和抛秧。近年来发展的抛秧机,工作效率较高,结构也比较简单。如:离心式抛秧机,它是在动力机部分(一般可通用)后面连接有秧船,秧船上用支架固定有储秧箱,一只离心式凹面抛秧盘通过轴承固定在中间,抛秧盘的凹面内有六根螺旋形凸筋,秧盘前上方有续秧漏斗,秧盘下面有一根轴,轴下端装有锥齿轮,锥齿轮与动力传递轴锥齿轮啮合,动力传递轴再与动力机连接。机器工作时,由人工把秧苗丢入漏秧斗内,秧苗随即落入秧盘,秧盘旋转,秧苗在秧盘内随着旋转产生离心力而被抛出并散开落到水田。这种抛秧机存在如下问题:1.需要两个人不停地往秧盘内添加秧苗。2.抛出的秧苗不成行,不利于田间管理和机械化收割。3.抛出的秧苗不均匀,需要人工补抛。4.秧苗倒伏较多。5.还要人工拔秧、分秧,劳动强度大。还有一种斜面槽式抛秧机,它是在动力机部分的后面连接有秧船,秧船上装有六个送秧V形槽,槽的下部装有棘齿形输送链,输送链与下面的传动轴齿轮啮合,传动轴再通过锥齿轮与动力机轴连接,同时V形槽后部下方装有秧苗漏斗,机器工作时,由人工将秧苗丢入送秧V形槽内,棘齿形输送链再将秧苗送入秧苗漏斗,秧苗在漏斗内很快落到水田。这种机器可以抛秧成行,但它仍需人工拔秧、分秧,机器作业时,也要两个人不停地往机器上添加秧苗,劳动强度大;有时会出现同一个穴位有两撮秧苗,有的穴位无秧苗(缺棵)现象。设计新成行水稻抛秧机的目的是:采用槽轮间歇机构控制往复轴、横向驱动和纵向送秧机构、秧爪工作机构以及输送轮、输送带,使它们之间先后有序的间歇互动配合,能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此种成行水稻抛秧机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抛秧机安装在秧船后部的三分之二处,秧船前部三分之一的地方,为添加秧苗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场地,动力转接轮安装在抛秧机的下部,齿轮箱(槽轮间歇机构)装在动力转接轮的上部,齿轮箱(槽轮间歇机构)内装有间歇轮、槽轮、小齿轮、往复轴,其中小齿轮和槽轮装在往复轴上,往复轴两端(在齿轮箱外面的部分)各装一件横向驱动机构和纵向送秧机构,间歇轮的中间轴的两端伸出在齿轮箱的外面,此轴的一头装有带轮,另一头装有链轮;输-->送轮的横向驱动臂与横向驱动和纵向送秧机构相固定,输送轮装在横长轴上并形成滑动配合,它们由大支架支撑,后面的两个输送轮的内端各装有一个棘轮,纵向送秧机构的驱动轮装在横向驱动和纵向送秧机构的侧面,拨动轮与驱动轮共一根轴,在横向驱动和纵向送秧机构的两侧各装一件。推杆的一端受驱动轮驱动,另一端推动输送轮的棘轮,输送带套装在前后输送轮上,秧爪控制器固定在护秧器的杆上,秧爪装在秧爪控制器内,秧爪、护秧器共同装在活动座上,活动座外面装有导轨,并作滑动配合。凸轮装在活动座中间的长方孔内,斜边凸轮与凸轮共一根轴,并且轴的下端装有锥齿轮,锥齿轮通过横轴、链轮、链条将动力转接过来,秧爪的后下方装有抛秧滑道,一只秧爪对应三个抛秧滑道,三个滑道按形安装,改变滑道安装的角度,可以使所抛秧苗的行距增大或减小,调整机器行走速度,可使株距增大或减小。秧船平衡调节器的一端连结在秧船的前部,另一端连结在秧船与动力机连接的主架上。根据秧田的水土情况,适当调节秧船平衡调节架,可保持秧船的平衡,减小阻力,便于行走。行走轮安装在秧船的安装轴上。新成行水稻抛秧机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本机能够自动完成送秧、分秧和抛秧。2.采用带土秧片,省去了人工拔秧、分秧等工序。3.抛种的秧苗成行、不缺棵、不倒伏、秧苗直立于田中。4.秧苗带原土(育苗土)抛种,不会损伤根系,便于秧苗生长。5.抛秧行距可以调整,能满足不同地区的种植需要。6.机器作业时,只需一个人2分钟左右往输送带上添加一次(片)秧苗,节省了劳动力,减轻了劳动强度。7.结构紧凑轻巧,成本较低,有利于系列化和成批生产。8.适用于不同地区,便于推广。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成行水稻抛秧机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抛秧滑道的安装图。图4,齿轮箱(槽轮间歇机构)图。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图6,横向驱动和纵向送秧机构图。图7,是图6的俯视图。图8,是图7的A-A局部剖视图。图9,秧爪工作机构图。图10,是图9的俯视图。图11,秧爪开合控制机构图,也是图9的局部左视图。图1、图2:图1是成行水稻抛秧机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将图2和图1结合起来,能清楚地反映成行水稻抛秧机的结构和各部件的位置情况。连接架1前端有一圆环,可与动力机进行-->连接,调节架2是用于调节连接架1的高低的。这样,抛秧机就可与不同型号的动力机进行连接,并保持秧船的平衡。也可以在秧船上装一台0.8~1KW的小小型动力机,通过减速,单独作动力。这样,就可以与各种牵引动力机挂接,很方便。动力转接轮轴3上装有带轮或链轮,它可用带有万向节的传动轴,也可用皮带或链条将前面动力机的动力转接过来,并再将动力通过皮带或链条传递给齿轮箱(槽轮间歇机构)4的常转轴5。当常转轴5转动时,通过间歇控制机构控制往复轴6作间歇转动。(齿轮箱,槽轮间歇机构,在图4、图5中再作详细说明,其他附图也都在后面分别进行说明)往复轴6作间歇转动时,就驱动装在往复轴6上的横向驱动和纵向送秧机构7作横向间歇运动;横向驱动和纵向送秧机构是装在一起的,横向驱动臂8固定在横向驱动安装座7上,而两端又与输送轮13配合,这样,横向驱动和纵向送秧机构作横向间歇运动时,通过横向驱动臂8驱动输送轮13、输送带12也同时作横向间歇运动;它们每运动一次,就为秧爪16提供一次可抓秧苗(一只秧爪一次抓抛三穴,两只秧爪抓抛六穴,即抛秧六行);横向驱动机构驱动输送轮、输送带横向移动七次到极限位置,到极限位置间歇后,即向相反方向驱动,在极限位置间歇的时间是中间位置间歇时间的二倍,这是因为横向送秧一次(指单边),只送三株(穴)秧苗,正好供一只秧爪抓抛一次;当横向送秧到极限位置时,第一排(正在抓抛的这一排)还剩最后三株(穴)秧苗,待到秧爪16将第一排的最后三株(穴)秧苗抓抛后,纵向送秧推杆10就推动输送轮13内端的棘轮使输送轮13转动一齿,输送带12纵向送秧一排。这时,须等秧爪16将新一排的头三株(穴)秧苗抓抛后,横向驱动和纵向送秧机构才能向相反方向间歇驱动,继续横向送秧,横向送秧两端极限位置的情况相同,间歇时间都是中间位置间歇时间的二倍,并如此循环,达到纵向送秧与横向送秧的正确配合,保证了机器连续不断地送秧和抛秧。秧爪开合控制器15固定在护秧器14的杆上,秧爪16、秧爪升降控制器18都装在活动座22上,凸轮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成行水稻抛秧机,它由动力转接轮轴、齿轮箱、往复轴、横向驱动和纵向送秧机构、秧爪工作机构,以及输送轮、输送带、秧爪升降控制器、秧爪开合控制器、秧爪、支架、秧船等部件组成。其特征是:齿轮箱固定在大支架的中间部位,其间的往复轴上,两端(齿轮箱的两边)各装有横向驱动和纵向送秧机构,而横向驱动和纵向送秧机构又与横向驱动臂相固定,驱动臂再通过轴套和横长轴与输送轮作配合联接;两只秧爪通过支架装在输送轮的后上方。2.其特征2是:齿轮箱内装有单爪槽轮33、小齿轮34,它们共同装在往复轴6上;间歇控制轮36上装有扇形齿轮35,拨销39,间歇控制轮36装在常转轴5上;带轮37、链轮38分别装在常转轴5的两端。3.其特征3是:往复轴6上设定的极限位置处,各装有1件拨动指销48,同时2件横向驱动和纵向送秧机构7分别装在往复轴6的两端(齿轮箱的两旁);横向驱动和纵向送秧机构内,装有正、反棘轮54和所对应的滑键42;滑键42上装有小滚轮57,小滚轮与缺口控制轮56配合;缺口控制轮装在小长轴44上,小长轴的两端各装1件拔动轮40,还装有驱动轮41;小长轴装在横向驱动安装座7的孔内,并可转动;纵向送秧推杆10,一端通过滚轮46与驱动轮41配合,另一端推着输送轮13上的棘轮,纵向送秧推杆上还装有回位拉簧50;横向驱动安装座7上装有横向驱动臂8,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德庆,
申请(专利权)人:王德庆,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